这两年,豪华品牌似乎被中国品牌打得有些找不到北了,不仅新能源车的销量没有太大起色,就连自己擅长的品牌打造和燃油车市场,也有些自乱阵脚。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销量承压下的预算收缩,让豪华品牌甚至连“搞一场大活动”的勇气都消失了,生怕投入与声量不成正比,或者被质疑“花了这么多钱,达到什么效果?”的灵魂之问;另一方面,一些豪华品牌的团队自己已经丧失信心,被新势力带着节奏走。当雷军用个人品牌和热搜的打法快速抢占市场时,不少豪华品牌的预算也开始向直播和短视频倾斜。
2025年已过半,但豪华品牌的活动清单里,像样的品牌活动却屈指可数,更多的是“快消式”的信息轰炸。当豪华品牌丢掉自己的“强项”去学习别人时,就像穿西装跳街舞,不是不行,只是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8月7日晚,一汽奥迪在杭州以一场Q6L e-tron和A5L的双车上市发布会,让大家看到了豪华品牌发布会该有的样子——从场地布置到活动的节奏、邀请的嘉宾,包括产品本身和最后公布的价格,特别是活动最后点亮整个杭州城,都显得高级和有质感。
特别是其嘉宾的选择,更是“秒杀”一众新势力品牌邀请的流量明星:马未都代表着对文化和经典的敬畏,张亚东象征着当代审美的前沿,马龙则是“实力与优雅”的代名词。
他们三者的共性,刚好与一汽奥迪“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品牌精神形成呼应。他们不是来“带货”的,而是作为品牌价值观的“翻译者”,让观众理解——选择奥迪,本质上是选择一种对品质、历史与创新的平衡态度。
而且,他们的合作,不是一次简单的站台或代言,而是长期的“奥迪英杰会”成员,是一起成长的关系。这就是长期主义的价值和魅力。
当下,随着消费降级和市场内卷,整个行业都出现了战略迷茫和审美降级的情况。
曾几何时,豪华品牌的活动本身就是一场非常好的“品牌种草”,让人对美的、好的生活产生向往,而这种向往感,本身就是豪华品牌最重要的资产——奔驰在敦煌沙漠中用灯光勾勒出的G级轮廓,与戈壁星空相映成趣,让人们对“越野与诗意”产生美好的向往;宝马自2006年起就持续举办宝马X之旅,开创了中国汽车行业体验式营销的先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产品性能体验,更是品牌精神和倡导的生活方式的最好体现,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宝马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一汽奥迪的经典营销案例更多,比如这些年持续与刘德华携手,拍摄能与整个社会产生共鸣的片子,传递品牌精神;打造奥迪旅行车的“双面人生之旅”,为用户带来精神力量与生命感悟,展现了奥迪对旅行车文化的坚守;还有持续了多年的奥迪RS燃擎之夜,展现了奥迪对RS家族产品操控性能的自信,因为,极限赛道场景本身就是豪华品牌的试金石……
这些活动,从不急于推销产品参数,而是通过场景、文化、情感的渗透,让品牌价值像水墨画一样晕染开来。
这正是豪华品牌之所以能成为“豪华”的关键——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被认同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主张。
然而,在什么都要讲究KPI、ROI的当下,品牌建设的效果却很难被直观的数据来衡量。因此,越是销量下滑,越追求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有线索转化;但悖论是,越追求线索转化,就会让品牌越平庸,最后陷入只能拼价格战的泥潭中……
而价格战,从来就不是豪华品牌的“舒适区”,哪怕你打个六折七折,依然卷不过中国新能源车。而且,越打折,消费者往往越不敢买,因为保值率越低。
因此,一汽奥迪的这场活动,与其说是一次成功的产品上市,不如说是一次对“豪华本质”的重申——真正的豪华,从来不是堆砌配置或追逐潮流,而是在时代变迁中守住核心价值的定力。
就像奥迪Q6L e-tron和奥迪A5L一样,它们没有为了“智能化”抹去奥迪的品质印记,也没有为了“经典”而拒绝新科技的赋能。
正如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所说:“和其他传统豪华品牌比,我们有华为;和新势力比,我们是奥迪。”
这种平衡,恰恰是当下很多车企所缺失的——要么盲目否定传统,把过去的积累视为包袱;要么固执拒绝改变,把守旧当作“坚持”。有些合资企业,甚至简单地以为只要跟传统汽车媒体划清界限,拥抱网红大V和科技博主,就能实现向智能新能源车企转型。
这两种“极端”现象,大家可以自己对号入座。
事实上,汽车行业的竞争,最终拼的不是“谁学得快”,而是“谁立得稳”。当新势力的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当价格战的边际效益递减,那些能守住品牌内核、又能拥抱时代变化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一汽奥迪昨晚的活动说明,豪华品牌的“弹药”并未耗尽,只是需要找回使用它们的底气与智慧。只有少一些对短期流量的追逐,多一些对长期价值的投入,才不会在“捡芝麻”的忙碌中,丢掉了“西瓜”——那个让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的根本。
即便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对于豪华品牌而言,审美、品质匠心与文化共鸣依然才是真正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