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汽车 » 正文

Model Y通吃15-35万市场?特斯拉第一波反击来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浩 易车 时间:2025-08-15 18:13:18

上半年,Model 3销量被小米SU7持续超过、Model Y同比增幅持续放缓后,下半年,特斯拉准备用新车们找回竞争力。

8月12日,2025款 Model 3长续航后驱版官网开卖,售价26.95万,预计9月上市交付,同步上线的还有Model 3高性能全轮驱动版,至此,在售4款Model 3车型均已完成升级。

除此之外,已经官宣的Model Y L六座版,也将在今年秋季正式发售。

在这之后,还有两款主打低价的新车,一个是已经在海外路测的廉价版Model Y,一个是已经多次跳票延期的Model Q,不出意外,这两台车大概率都会在2026年登场。

为什么特斯拉会罕见的推出多款新车?为什么要从今年开始投放?

先回顾一组数据。

进入2025年,特斯拉遭遇自2015年来最严重销量下滑,二季度营收同比降12%,创2012年以来单季最高降幅,新车累计交付38.41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14%,对于特斯拉而言,这样的表现极为罕见。

在国内,今年7月销量同比下跌8.4个百分点,环比下跌5.2个百分点,这也已经是特斯拉在中国已经连续八个月同比出现下滑了。

再看单车数据。截至7月,Model 3已有三次月销不过万,Model Y虽仍处在月均3万+的高位,但已经出现了5回同比下跌,环比维度亦是如此,最新成绩是,较6月的4.48万台,跌超了三成。

简单来讲,特斯拉在中国销量增速已经放缓了,背后的原因,有两个:

1、对手越来越多,Model 3/Y的竞争力不再突出,比如纯电续航、空间尺寸、底盘配置;

2、中国版FSD仍在“路上”,眼下华为小鹏理想,已陆续完成辅助驾驶技术迭代。

所以,特斯拉从今年开始,该反击了。

那,特斯拉准备怎么做?就目前分析来看,接下来,特斯拉的反击会有三波:

第一波是推出新版本车型(升级产品力),第二波是调整售价(放大性价比),第三波是推新训练体系下的FSD。

 

第一波反击,主要优化空间和续航

既然销量增速放缓和产品力相关,那反击的第一步,就是重点升级被对手们反复拿来鞭打的空间、续航、底盘。

空间部分,我们以Model Y L为例。

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4976/1920/1668mm,轴距为3040mm;相比现款的5座版车型,车长增加了179mm,车宽不变,车高增加了44mm,轴距增加150mm。

尺寸的拉长和加高,自然为营造二三排腿部和头部的空间利用率,带来了正向作用,不过针对第三排,仍有两处值得讨论,1、三排头部空间或许不大,2、三排或许难谈舒适性。

首先,由于Model Y L的溜背结构没有发生本质改变,车尾并非箱货式的传统大六座SUV设计,Y轴尺寸的拉长,让二排独立座椅的膝部空间可以更灵活调节,而Z轴增加的44mm,主要体现在BC柱之间,这意味着,无论二排座椅如何前后调节,三排头部必然还是会受溜背的影响。

其次,要想获得平稳舒适的乘坐体验,座椅无论如何也不能直接放在悬架纵向受力的正上方,所以臀点的位置要么在这之前,要么在这之后,而考虑到溜背尾箱,臀点至于悬架纵向受力方向后明显不可能。

最重要的是,目前还未迹象表明,Model Y L会升级悬架系统,比如新增CDC或空簧。焕新Model Y底盘升级的逻辑,只是在减振系统当中增加了一套仅针对高频振动的响应阀系,论减振悬挂带给三排乘坐舒适性的上限,自然是不及空簧CDC组合的。

海外六座版Model Y

所以基于以上两条疑点,目前大致能推断出一个结论,Model Y L要想三排有大空间和舒服的乘坐体验,很可能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二排坐姿来获得。

注意,这只是基于设计层面的推断,具体表现还得通过实测体验后再盖棺定论。

续航部分,我们以Model 3的两款新版本为例。

长续航后驱版,极速200km/h,零百5.2秒,78.4kWh LG三元锂电池组,18英寸轮毂CLTC纯电续航830km,19英寸轮毂纯电续航800km,百公里电耗11kWh。

比现款后驱标准续航版,电池容量多了15.9kWh,纯电续航增加了200km,电机功率大了31kW,加速快了1秒,百公里电耗降了0.2kWh,价格贵了3.4 万元;

比同电池容量的长续航四驱版,少了1个前电机,但多了80km续航,还便宜1.6万元。

可以说,该版本是特斯拉史上纯电续航最高、能耗最低的Model 3车型。

此外,Model 3高性能全轮驱动版,较24款车型33.95万元的售价不变,但CLTC续航增加24km,电耗降了0.2kWh。

回到主流纯电轿车市场来看,把纯电续航拉到800km+的Model 3,将能更好的和小米SU7、全新小鹏P7等展开竞争,当然了,虽然还是古老的400V架构产物,快充补能效率依然拉胯,但接下来和对手们相比,其低能耗和高续航达成率两大优势,依然会是持续领先的地方。

不过,无论特斯拉如何改良产品力,Model 3/Y和国内主流电动车相比,最大的短板,还会是补能效率过于缓慢。

毕竟,400V和全域800V甚至1000V的超高压架构相比,后者核心零部件耐高温耐高压的特质,本身就决定了其能够实现高倍率快充,把快充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内,目前在特斯拉的量产车型中,只有Cybertruck这一款,用上了800V高压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局域800V,四个电池模组,纵向布置,每块模组的电压超过220V,再通过密闭双极开关,将这四个模组串并联组合起来,技术难度不算复杂,但眼下的新车们仍没有拥抱800V。

唯一的解释,可能是特斯拉式的局域800V,电池集成思路不适合两大主销车型Model3/Y。

或许马斯克的判断,是400V在特斯拉技术体系中还没有到完全被淘汰的节点,也或许是,出于对极致降本的考虑,而切换超高压架构,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二波反击,调整售价、卷性价比

值得一提的是,Model 3长续航后驱版在国内并非首次发售,而是可以追溯到5年之前,如今26.95万的价格和5年前的定价策略相比,甚至都买不到价格最低的标准续航后驱版,不得不说,特斯拉在5年0息的基础上,选择拉满续航“复活”长续航后驱,就是还想打“性价比”这张牌。

从Model 3全系的定价策略看,后驱版本的标准续航和长续航,区别只在电机功率、纯电续航、百公里电耗和零百加速上,差价3.4万元;

搭载78.4kWh电池的后驱和全轮驱动版本,后者除了多台前电机,综合马力更大、加速更快之外,还多了8枚扬声器和麂皮内饰,在续航只少80km的情况下,二者差价只有1.6万元,很明显,长续航全轮驱动版更值。

这样的价格配置比,很难不令人猜测,这是在为后续的价格调整留下了1-2万元的空间,而像这种早期定高价后期补贴+调价的套路,特斯拉也不是第一次使用了。

即便排除定价玩法,从技术角度看,这个观点也能站得住。

核心就在Model 3长续航后驱版使用的3D6电机。转速和转矩分别达到了19000rpm/min和440N·m,性能比Model 3后轮驱动版使用的3D7电机高不少,但3D7升级了磁场强度比钕铁硼磁铁稍弱的原材料,高温耐久性被提升,同时降低了整机重量,所以本质上,3D6马力虽大,但3D7在能耗和成本上有改善,再说的直白点理解,就是新技术有溢价能力。

除了对Model 3调价放大性价比长板,特斯拉要打的第二张性价比牌,是简单粗暴的廉价版Model Y。

通过已经曝光的谍照信息,能捕捉到新车至少有10处减配的地方。

比如,砍掉全景天窗、改织布座椅、无转向、挂挡物理拨杆、取消座椅通风加热、取消后排屏、缩短车身尺寸(降低钢铝耗材使用量,就是降本)、拿掉后排照明灯旁的衣帽钩、取消贯穿前灯和漫反射尾灯、取消A柱高音扬声器等等。

而作为电动车的成本“大头”,电池容量也会随着其轴距的变小而缩水,这意味着电池成本将被继续降低。所以,关于廉价Model Y的产品画像,基本可以想象成有方向盘的“大号Robotaxi”。

至此,一款Model Y车型,将在国内形成“一鱼三吃”的局面。

通过布局五座版Model Y、六座版Model Y L、廉价版Model Y,把价格覆盖到15-35万区间,而这个区间,正是国内新势力和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正持续发力的重要价格市场,有品牌力、低能耗、安全、运动操控、全国2100多座超充站加持的Model Y家族,很明显,将再次成为那条搅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鲶鱼,只不过,这次的范围,缩小到了15-35万元市场。

 

第三波反击,来自新训练体系的FSD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大量减配后的廉价Model Y,甚至是会更便宜Model Q,在国内面对竞争力更强的对手,有赢的机会么?

其实,廉价特斯拉的长板,将仅剩价格、电驱、能耗和FSD。

特斯拉在电驱、能耗等方面的优势,被大多数国产电动车品牌绕开,取而代之的,是更丰富高级的配置,更有人情味的价值体验,以及更低的价格,甚至在过去难以炮制的品牌号召力,现在也被小米、理想、小鹏、华为等逐一破解。

理想i8已经上市,5C超充和VLA,将是其和特斯拉正面扳腕子的底牌;全新问界M7已经在来的路上,其在被动安全、空间舒适性,都将和Model Y展开一战;

全新小鹏P7,概念车般的外观配上鸥翼门,颜值就比Model 3先下一城,超2000TOPS算力的三颗图灵芯片,智舱智驾将大幅优于现阶段的特斯拉;

明摆冲Model Y而来的小米YU7,上市1小时大定28.9万台的恐怖战绩,就足以说明一切:如今的特斯拉,在20-30万级市场不再断代领先,尽管Model Y的月销能力还维持在3万台左右,但不同的是,能达成这个成绩的,将不再只有它一款。

所以,特斯拉的第三波反击,就是来自FSD。

8月13日,有关特斯拉的一条重磅消息,在国内并没有引发太大关注和讨论。

这则消息的大意,是特斯拉决定解散Dojo超算研发部门,保留超算中心,不再研发超算芯片,将核心算力的资源,集中到AI5和AI6这两款,同时具备推理和训练双重能力的新一代自研芯片上。

这意味着,特斯拉对FSD的训练体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从依赖真实道路数据训练,转变为由世界模型生成的合成数据驱动。

为什么要更换FSD的训练体系?

因为在过去,FSD训练高度依赖车辆收集的真实道路数据,虽然能保证道路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但是在极端场景、长尾场景或者缺失道路数据的情况下,FSD仍存在明显不足。

比如,今年2月在国内首秀的FSD V13.2.6,出现的问题包括且不限于闯红灯、不按规定道路划线行驶、市区超速甚至逆行,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处:识别推理能力差。

而转向由世界模型生成的合成数据,这一决策就是要提高FSD模型训练中的推理比重。

新的训练体系之下,特斯拉的AI工作基本会分成三个阶段:

1、通过GPU集群训练超大参数量的世界模型,作为合成数据生成引擎;

2、通过AI5/AI6推理集群运行世界模型,在并行运算中生成能够覆盖corner case在内的广泛场景合成数据;

3、通过将合成数据和部分真实数据混合,训练出小参量FSD模型部署车端。

话句话说,特斯拉要的效果,是压缩训练成本、提高FSD的推理能力。

而新的训练体系运行之后,未来FSD在中国的表现,是值得期待和被拉去对比的。

如今,华为已发布了乾崑智驾ADS4,除了在鸿蒙智行装车外,还包括岚图等品牌车型;

理想汽车是首发VLA的车企,相比此前VLM+E2E的最大区别,就是推理逻辑被大幅强化;小鹏的VLA-OL大模型也已随全新G7、全新P7等上车。

可以说,特斯拉变阵训练策略后,FSD的小毛病确实会得到改善,但和国产技术对标,究竟是领先?打平?落后?现在还充满不确定性。

回顾特斯拉即将打出的这三波反击,每一步都看似极具侵略性,但对比之后,曾经断崖式的领先局面似乎又难以复制,所以我们把答案,交给时间来回答。

标签: Model 3 特斯拉Model 3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