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题:为什么年轻人愿意为AI买单?答案不只是“黑科技”
作者 刘艳芳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
胡凡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高级分析师
今年“双十一”,AI智能科技产品成为本次消费季的亮点增长板块,消费者对AI类商品的接受度快速攀升。
消费者为何愿意为“科技增值”买单?
从技术条件来看,AI从一个“遥远的概念”,真正变成我们“摸得着、用得上”的产品,并形成AI消费热潮,有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首先是“大脑”成熟了。过去几年,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让机器能真正地理解我们的指令,进行对话、写作、创作。
其次是“感官”灵敏了。传感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越来越便宜和精准。这意味着AI产品能更好地“听懂”我们说话,“看清”周围环境。比如,扫地机器人能更精准地避开地上的袜子,AI耳机能更准确地实时翻译。
最后是“网络”畅通了。5G和高速Wi-Fi的普及,让海量的数据可以实时与云端“大脑”进行交换。很多复杂的AI计算在云端完成,计算结果传到设备上,保证了使用的流畅体验。
这三者的结合让AI从实验室技术,变成了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实用商品。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要让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和中产家庭,对AI产品从“好奇”转向“购买”,最关键的还是AI产品解决了“真实的需求痛点”。年轻人和中产家庭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是时间和精力。AI扫地机解放了他们的双手,AI电饭煲能远程预约做饭,下班回家就有煮好的饭;智能陪护机器人能陪老人聊天、提醒吃药,缓解上班族的养老压力。消费者购买的其实是宝贵的个人时间、是更轻松的生活方式。
此外,消费观念的升级、社交媒体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走过了单纯追求“性价比”的阶段,现在更看重“体验值”,他们愿意为那些能提升生活品质、带来新奇和愉悦感的技术付费。比如花几百块买个AI音箱,不仅能听歌,还能控制全屋家电、辅导孩子英语,这种“一物多用”的科技增值,比单纯买个硬件划算。“科技增值”和“未来体验”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虚无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提升。
而在这其中,社交与圈层的驱动则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AI产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拥有一款最新的AI产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使用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和身份标识。比如能踢任意球、跳太空步的K1机器人,成了年轻人社交圈的“潮玩新宠”;AI眼镜让科幻电影里“空中读屏”的场景成真,既实用又有话题性。
所以,消费者愿意为那些能创造确定性价值——无论是效率价值还是情绪价值——的“科技增值”买单。
技术创新如何激活内需市场
我们观察到,许多AI产品是厂商通过技术创新,主动创造并满足了消费者尚未被发掘的需求。这种“供给端创新”对如何激活内需、做大消费市场也有很好的启发。
我们常说“市场需求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这是一种“由需定供”的思维。现在,科技企业正在做的是“挖掘潜在需求”。在AI扫地机出现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一台会自己倒垃圾、自己洗抹布的机器人。
它是直接把消费市场的蛋糕做大了,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这对于激活内需来说,是非常高效的途径。它不是靠价格补贴去刺激消费,而是靠产品自身的价值。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新思路:咱们打通内循环、做大内需市场,应从过去的“单腿跳”,变成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
第一,供给端:不能再“躺平”,要当“梦想家”和“造梦者”。
以前企业可能更擅长做市场调研,看现有需求是什么。但现在,AI等技术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能力——成为需求的“预言家”。
对供给端的全新思路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去“想象”一种消费者自己都还没意识到的美好生活,然后把它实现出来,摆在大众面前。
第二,需求端:要乐于“尝鲜”,当好“试金石”和“共创者”。
只有厂商一头热也不行。新的供给能不能成功,最终要看需求端,也就是我们广大消费者买不买账。
厂商和用户的关系也要改变,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共创者”。很多AI产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用法、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和厂商一起在“共创”价值。用户的反馈和数据,又能帮助AI产品快速迭代,变得更好用。
这也启发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供给,并在使用中反馈,促进产业升级,最终让咱们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总体来说,打通内循环,不再是简单地刺激大家多花钱,而是打造一个“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活水循环。企业有动力不断向上突破,消费者也能持续收获更美好的生活体验。(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