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讯飞“够用”,豆包“好用”,谁能定义AI耳机的“iPhone时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婷 新立场 时间:2025-11-07 14:56:51
巨头游戏与创业公司的“蹊径”

新立场

七年前,谷歌的Google Pixel Buds初次亮相,曾为市场勾勒出一幅充满想象的图景。与手机配对后,它能化身为一个随身的Google Assistant。据《The Verge》当时报道,用户只需说一句帮我讲法语,实时翻译功能便可瞬间激活。这款产品不仅支持多达40种语言的互译,还能实现通知提醒、信息发送与导航指引等一系列功能。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受制于当时仍显稚嫩的机器翻译水平、不够成熟的降噪技术,以及语音识别在复杂环境下的拉胯表现,智能耳机这一品类在此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并未真正掀起消费浪潮。

转机出现在2023年。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爆发,可穿戴AI硬件迎来一波新的创业热潮。从硅谷Humane公司那款备受争议的AI Pin,到Rabbit R1,再到年收入逼近亿美元的AI录音笔Plaud与TicNote,各类新形态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承载着厂商们共同的期望:成为AI技术实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场景。

作为用户佩戴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穿戴设备之一,耳机自然成为这波浪潮中不可忽视的主角。据Canalys预测,到2025年,全球AI耳机市场将维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年出货量甚至可能突破一亿副。背后关键的推力,来自于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技术的成熟,它们显著提升了耳机在语义理解、上下文推断与多轮自由对话中的自然度与准确率。

市场的升温有目共睹。无论是字节跳动推出的Ola Friend,还是科大讯飞最新发布的多语种同传会议耳机,都在试图抢占这一新兴赛道。但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高端AI耳机的竞争焦点,已不再局限于翻译这一单一功能,而是逐步拓展至内容生态的构建。相较于讯飞在翻译技术上的单点极致,Ola Friend所初步搭建的语音内容与服务生态,似乎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就连一向谨慎的苹果,似乎也已坐不住了。在近期流出的iOS 26 Beta 6系统文件中,开发者发现了一张被多国语言Hello环绕的AirPods示意图,而该文件的命名,正是直白的Translate。再结合近年来Apple Intelligence在通话、信息乃至FaceTime中不断加强的实时翻译布局,不难看出,苹果对AirPods的期待,早已超越面对面翻译的简单场景,而是指向一个更深层、更无缝的语音交互未来。

在这样一个C端产品被巨头以生态和规模强势主导的时代,初创公司与垂直领域玩家如何凭借敏捷与专注杀出重围,无疑成为了行业密切关注的核心命题。

不过,这条看似充满希望的赛道背后,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也正在悄然浮现:一边是科技巨头们,希望凭借其技术底蕴与生态优势,将耳机打造成下一个通用的、无所不能的AI入口;另一边,则是创业公司被迫退守垂直场景,试图证明在通用与完美之间,还存在一片名为专用与够用的广阔天地。

01、以内容撬动增长

技术范式的迁移,是这场变革最底层的逻辑。

传统蓝牙翻译耳机依赖的分词-对齐-解码流水线架构,其翻译结果往往生硬割裂,准确率也难以保障。而融合了大模型能力的AI耳机,通过对海量语料的学习,获得了更接近人类的对语法、语义与语境的理解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时空壶W4 Pro在接入大模型后,能结合具体场景将手冲精准译为pour-over coffee,而非字面直译。这背后,是AI从识别语言走向理解意图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耳机的身份也在悄然重塑。它不再仅是音频播放的辅助工具,而是演进为集成了语音助手、大模型服务与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智能终端。正如Counterpoint Research所预测,未来AI耳机将在教育、辅听、运动健康等垂直领域深度渗透,致力于打通不同设备间的信息流与感知通路。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的爆发力。据洛图科技统计,2024年中国AI耳机在电商平台的销量已达31.5万副,同比激增260.9%;而至2025年第一季度,该数字进一步跃升至38.2万副,同比增长近十倍。整个市场正以陡峭的曲线扩张。

目前,赛道主要汇聚了两类背景迥异的玩家。

一方,是字节跳动(豆包)、小度、科大讯飞等AI原生企业。它们手握模型能力,亟需一个触及C端用户的物理入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具身的服务体验。例如,豆包Ola Friend在宣传中着重展示了其在信息查询、旅行伴游、语言学习乃至情感交流中的能力用户在博物馆中可随时询问展品背景,耳机则如一位知识渊博的随身向导,娓娓道来。

另一方,则是小米、华为、荣耀等传统终端厂商。它们将AI耳机深度整合进自有生态,通过软硬一体的路径拓展场景边界。小米的Buds系列持续优化其小爱同学的语音交互;华为的FreeBuds Pro与FreeClip在HarmonyOS加持下,实现了智慧字幕、耳语模式及与穿戴设备的健康联动;OPPO的Enco系列则探索蓝牙与AI算法的融合,引入了心率监测、智能降噪等差异化功能。

这背后的差异,实则是两种产品哲学的碰撞。

科大讯飞们代表的是技术驱动路径,其底层逻辑是我有顶尖技术,用户需要我的产品。这种路径的优势在于能构建较高的技术壁垒,但其风险在于,它假设用户的首要乃至唯一诉求就是极致的翻译性能。

而未来智能和Timekettle则选择了场景驱动路径,其逻辑是特定场景下面临明确痛点,而我提供了最贴合的解决方案。它们或许没有单项满分的技术,但在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综合体验上更胜一筹。

因此,科大讯飞面临的拷问或许是:在技术炫技之后,为用户创造的非你不可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当翻译能力逐渐成为AI耳机的基础设施,就像降噪功能一样趋于普及时,仅靠2秒和1.8秒的响应时间差,还能否构成坚实的护城河?这些细微痛点的解决,才是未来AI耳机功能差异化的关键所在,而差异化往往源于对场景的深潜,而非对参数的攀升。

03、大树底下难长草

如果腾讯、字节、阿里也做这个,你们怎么办?

这或许是中国每一个C端产品创业者在融资时,都被迫回答的灵魂拷问。而在今年的一场行业会议上,Fusion Fund合伙人给出的预测更为残酷:未来90%的C端AI产品将被大公司占据。

巨头的身影确实无处不在。它们坐拥近乎零成本的用户触达渠道、成熟的分发体系与完整的生态闭环。在AI耳机这个新兴领域,当一款产品尚未真正证明其独立价值时,巨头仅需在现有生态中开设一个入口,便能轻易覆盖千万级用户。

更为关键的是,语音交互这一AI耳机的核心体验,恰恰落在了大厂的技术舒适区内。当创业者们还在为如何造出好硬件而苦苦探索时,巨头们已在思考如何重构人机交互的下一代入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