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AH股溢价率回升背后的启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刘敏 财华社 时间:2025-11-07 14:57:45
长期以来,A股对应H股的系统性溢价是两地市场的常态,但2025年这一格局被打破。

财华社

长期以来,A股对应H股的系统性溢价是两地市场的常态,但2025年这一格局被打破。

伴随港股反弹,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今年以来累跌17.14%,宁德时代()、招商银行()、潍柴动力()等优质企业甚至出现A股较H股折价的罕见倒挂。

然而,最近一个月,此溢价指数又再回升。

从9月末的117.21点,回升至当前(2025年11月6日)的118.53点,见下图。

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导致?

变化:跨市场行情分化,估值价差被动拉大

近一个月,A股与港股走势出现分化。

A股市场反弹,沪指更重回4000点关口,半导体、算力等科技赛道领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恒生指数震荡回落,10月份的单月跌幅达3.53%,26000点关口得而复失。

同时,美股持续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跨境资金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剧港股的流动性压力。

热潮:港股新股涌动,资金分流效应凸显

2025年港股IPO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前10个月外加11月前4个交易日的募资总额或达2,438.55亿港元(Wind数据),是2024年全年IPO募资总额的2.77倍,时隔四年再次突破两千亿港元大关。

A股企业成为赴港上市的核心力量,且A股企业赴港,发售价通常都较其A股股价折让,炽热的打新市场吸引资金向一级市场集中,导致港股二级市场流动性被分流,间接放大了AH溢价水平。

降温:南向资金流入放缓,配置力量边际弱化

前期推动港股估值修复、AH溢价收敛的核心力量南向资金,显现明显退潮迹象。

Wind的数据显示,10月份南向资金净买入额为925.02亿港元,较9月份的1,885.18亿港元腰斩一半以上,见下图。

10月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买卖盘)的占比从7月至9月期间的30%以上下降至27%左右,内地资金赴港似有见顶迹象,资金流入放缓导致港股核心资产估值修复动力不足,而A股市场在增量资金推动下持续走强,从而加剧了两地估值的分化。

趋势:龙头倒挂持续,优质资产定价锚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AH溢价率回升并未改变核心资产的估值格局。

宁德时代、招商银行、潍柴动力、恒瑞医药()、美的集团()、药明康德()等企业的H股较A股溢价状态仍在持续,溢价率分别达28.75%、10.82%、9.28%、6.37%、3.56%和0.56%,见下表。

此外,紫金矿业()、福耀玻璃()、三一重工()等港股与其对应A股的折让率也几乎为零,AH价差相差不大。

这或意味着全球资金对优质资产的共识性认可,使得这些龙头企业获得机构投资者的长期配置,估值支撑更为稳固。

相比之下,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标的可能会在资金分流与流动性压力下,进一步扩大与A股的价差。

症结:IPO过热暗藏隐忧,破发风险逐步累积

港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31日,已获批待上市的有19宗,处理中的上市申请有309宗。

财华社还观察到,A股公司仍在踊跃地提出赴港上市计划,意味着接下来港股市场会有更多新股。

港股IPO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虽然激活了市场动力,但狂热背后的风险已不容忽视:

一方面,募资规模的快速扩张超出市场短期承接能力,对港股流动性形成持续消耗,或多少会影响到二级市场存量资产的估值;

另一方面,部分新股依赖资金炒作维持热度,缺乏基本面支撑,随着打新资金退潮与市场情绪降温,估值泡沫或将破裂。

11月5日和6日,共有五家公司上市,包括因为华为概念而受到热捧的赛力斯(),以及从美股回流的智驾股文远知行-W()和小马智行-W(),但除了生物科技股旺山旺水-B()大涨1.5倍外,其余四只新股均已破发。

思考

近期AH股溢价指数的回升,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A股与港股市场在资金面、情绪面和结构性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短期来看,市场行情的分化或是直接推手。

A股在科技板块引领下反弹,而港股则受美股虹吸效应等因素影响震荡走弱,这一一强一弱的格局被动拉大了估值差,但踏入11月,两市的波动仍在持续,短期波动仍在推动AH溢价的起伏。

另外,港股内部流动性的重新分配也起到作用。

南向资金流入的边际放缓,削弱了此前压制溢价的核心力量;而IPO市场的空前火热,如同一个巨大的资金蓄水池,将市场注意力与流动性大量吸引至一级市场,导致二级市场失血,间接助推了AH溢价水平的扩大。

然而,在这一波动中,财华社亦能看到不变的核心。

各行业龙头为代表的优质资产,其H股相对于A股的溢价或平价状态依然稳固。这凸显了全球资金对于真正优质企业价值的共识,其估值定价锚在市场分化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展望未来,AH股溢价的波动仍将延续:

一方面,港股IPO盛宴虽激活了市场,但其对流动性的消耗与部分新股缺乏基本面支撑的破发风险,已成为市场潜在的隐忧。

另一方面,两地市场的资金流向、宏观政策及企业盈利前景的变化,将持续动态地影响这一价差。但可以确定的是,拥有坚实基本面与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其估值将更具韧性,而缺乏业绩支撑的标的,其估值波动与两地价差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