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2025年服贸会“数智”风起!AI+金融,场景应用焕新颜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9-11 20:26:49

环球网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拉开帷幕。本届服贸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共设置九大专题,其中金融服务专题以“数智驱动 开放共赢”为主题,打造“全球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展示、重要政策和行业规则发布、合作伙伴洽谈、前沿金融体验”四大平台。


(图/服贸会金融服务展区,拍摄:冯超男)



(图/服贸会金融服务展区,拍摄:冯超男)

逛展期间,环球网记者注意到,众多金融机构在数智化领域的展示成果充分彰显了AI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来讲,如今金融机构在AI领域的投入,更侧重于场景应用层面。

AI+金融,交互场景应用成果大集合

当前,数字金融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进行全方位塑造,有力推动金融服务朝着智能化、便捷化与高效化的方向加速演进。其中,随着AI浪潮席卷金融业,相关应用相关话题备受业内人士热议。

在今年服贸会的金融服务展区,很多金融机构展示了AI前沿实践,以交互场景应用为代表性成果,诠释了AI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驱动业务模式创新方面的强大效能。

“我们依托实时数字人与大模型技术构建起智能服务核心能力体系。” 瑞众保险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其对外展示的智能理赔报案智能体。据介绍,该智能体重点提升精准的客户意图识别能力、高效的业务执行能力以及灵活的协同协作能力。

在中国人寿展台,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旗下寿险公司推进客户联络中心数智化转型,全面升级语音服务,依托前沿AI技术建设智能问答交互机器人,实现“千人千面”专属客户服务、一站式“自助报案”服务等高频人工咨询服务的智能化替代。

无独有偶,工商银行现场摆放了多语种AI透明屏,即对话翻译数字人客服。北京银行携智能交互数字机器人“京小宝”亮相展台,让观众在有趣的互动中体验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成果……

事实上,在这些成果背后,是金融机构在AI及大模型的投入策略发生了显著调整,从此前的重心在算力、平台等基础能力建设,如今更侧重于场景创新。从简单问答、内部办公及非核心业务切入,逐步延伸至研发运维提效,迈向对客户的业务流程重构及核心业务改造。这个过程虽需循序渐进,但目标坚定。

锚定技术进步,兼顾场景应用的合、安全和实际价值

在AI浪潮下,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枢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次服贸会上,金融机构纷纷展示相关实践成果,与之相伴的,是围绕金融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讨论热烈展开。

进一步来讲,与金融大模型相比,智能体在保险业务展现出一定优势。对此,瑞众保险相关责任人表示,金融大模型(LLM)是一个强大的“大脑”,拥有广泛的语言和金融知识,但它本质上是一个被动的问答和内容生成工具。而智能体(Agent)则是拥有“大脑(LLM)+ 手脚(工具)”的主动执行系统。它通过LLM进行理解、规划和决策,并调用各种工具(如API、数据库、计算引擎)来执行具体任务,具备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

此外,服贸会首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在以“科技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应用”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金融科技论坛上指出, 从当前实践来看,大模型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技术,外国银行业在大模型应用结构方面与国内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前台服务和后台支持领域,具体包括知识库建设、运营优化、客户服务、软件开发等场景。

“今天为止,近乎没有哪一个金融同行没有在探索智能体的。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政策、资本还是产业,都在共同推动AI走向金融场景的深度应用。” 奇富科技副总裁宋荣鑫称。

宋荣鑫补充道,他最近关注到一家公司,不仅把大模型技术应用在核心流程里面,而且还用AI- Native的架构重新搭建了整个银行的信贷平台。在90%人员的投入减少下,它实现了十倍的效率提升,而且服务了大量原来服务不到的小微企业,总的来说金融大模型的应用,确实是从支持性工具开始转向业务核心流程。

可以说,近两年来,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术备受瞩目,其在整个社会引发的关注热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趋势为科技赋能业务带来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众多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业务创新与升级。不过,对于金融行业,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与运行中心总经理兼数字金融管理部总经理寿弘宇指出,由于其自身特殊性,除了追求技术进步之外,更要兼顾场景应用的安全、合规和实际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