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温颖颖
迪卡侬,这个陪伴了两代中国人的运动启蒙品牌,如今沦落到了要被卖的局面。
据彭博社报道,迪卡侬在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初步估值区间约10-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
虽在此前,迪卡侬全球首席零售官Steve Dykes还公开强调“将致力于在中国长期发展”,但资本市场的信号往往更诚实。多家国际投资机构已进入谈判阶段,迪卡侬更是聘请头部投行担任卖方顾问。
迪卡侬是全球运动品牌零售商,创立近半个世纪以来,坚持家族管理模式。家族委员会几乎等同于集团董事会,股权结构稳定。此前,虽引入“类股权”结构追赶数字化,但家族股权未被稀释。
若此次交易达成,将成为迪卡侬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股权转让——一个指向迪卡侬中国困境的“割肉决定”。
没学成lululemon
与中国结缘近40年来,迪卡侬在华投入了很多心血。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便成为迪卡侬的主要生产地。1994年,迪卡侬在广州成立生产办公室,专注于生产采购业务。2003年,迪卡侬中国首店在上海开业,标志着迪卡侬在中国已初步完成供应链布局,并开始向零售渠道延伸。
2024年,迪卡侬在全球27个国家/地区的生产采购中心版图里,已有超44%的采购份额来自中国;在中国有约200家门店,占全球门店数约12%。目前,迪卡侬在中国拥有4家自有工厂、约400家合作工厂,超90%的在华销售商品为中国本土生产。“除法国本土以外,中国是迪卡侬第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海外市场。”前迪卡侬CEO科波拉曾如此描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但零售端表现却不佳。自2022年起,北京、上海、广州多家大店缩小面积或关店。尽管中国仍是全球前五大市场,但销售表现落后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
业绩增速也在放缓。2021-2023年,全球收入同比涨幅分别为21.3%、11.7%、1.15%;净利润同比涨幅为66%、1%、0.87%。
最初的导火索,来自疫情对实体零售业的冲击。财新网曾援引迪卡侬内部员工的表述指出,疫情期间迪卡侬中国销售明显下滑,2023年恢复正增长,但仍未回到2019年的水平。
2024年,迪卡侬启动“自救行动”,一改昔日将宣传费用控制在营业额的1%以内的低调打法。
更换了设计更扁平的新LOGO,大幅提升营销支出,与巴黎奥运会等赛事达成合作;在9个原有的大众运动品牌之上,再推出VAN RYSEL(公路自行车)、KIPRUN(跑步)等4个专业品牌。
迪卡侬试图获得中产青睐,通过入局专业户外运动赛道,吸引更多高消费力群体的关注,在撕掉“平价标签”的同时,改善经营情况。
在中国市场,迪卡侬的改革策略推进得更为深入。
目前,迪卡侬在上海总部的门店里设立抖音、天猫直播间,全力加码中国电商渠道;调整以前的“4000平方米大店、体验式购物”模式,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等城市开设了多家面积控制在15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概念店。
它还挖来了“lululemon中国一号员工”张晓岩担任CMO——曾负责品牌战略、社群运营,是lululemon中国从0到1的关键人物。迪卡侬显然想复制lululemon的“中产魔法”。
但令人意外的是,迪卡侬的业绩并未因改革而翻盘,反而跌得更厉害了。
2024年财报显示,按固定汇率计算,营收同比增长5.2%,但净利润暴跌15.5%,至7.87亿欧元,创近四年最低。
“穷鬼攀不起,中产看不上”
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许才是迪卡侬市场流失的真正原因。
去年,在迪卡侬往专业运动领域升级的同一时间里,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高达1.2亿次。
网友的讨论声音,主要围绕“感到被背刺”展开。
改革前,迪卡侬定位是大众运动品牌,价格亲民,大店模式也给到消费者充足的闲逛体玩乐体验,在网上又被称为“穷鬼衣橱”“运动界宜家”。
这构成了品牌的消费基础,截至2024年夏天,迪卡侬天猫旗舰店的近20万条评价里,有高达38.7%的评价提到“性价比”,远超“质量”(21.2%)和“品类全”(15.6%)。
如今迪卡侬要冲高,价格势必要跟着涨。
据网友分享,99元的经典速干T恤涨至149元、249元的抓绒外套涨至499元、199元的男士登山鞋涨至1099元,更推出了售价接近7万元的公路自行车,超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
数见消费的数据显示,2022-2024年间,迪卡侬的商品销售均价从128.81元,涨至196.32元,涨价幅度高达52%。
迪卡侬中国区高层曾试图解释涨价的合理性:“性能、用料、设计各方面都有升级,成本相对高一些,并没有硬暴力的涨价。”“即使7万的车,依然是性价比最高的。”
但迪卡侬忽略了一个事实,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当自行车价格去到7万元,性价比再高也难以触达。
头条新闻投票显示,4.2万投票者中,26.2%认为“不值得,可替代性高”,33.3%表示“一般般,无功无过”,14.3%从未购买。
涨价令普通消费者失望,也未必能讨好到中产。
近几年,户外运动的热潮确实高涨。《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中国户外装备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67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72亿元,累计增速达29.2%。年均户外消费在1000-5000元之间的消费者,占比接近一半。
但具体到各细分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在公路自行车领域,捷安特、崔克、美利达等品牌占据消费者心智;在跑鞋市场,从市场根基深厚的耐克、阿迪达斯,到业内黑马安踏、特步,还在不断卷技术;冲锋衣、运动内衣等品类,也有始祖鸟、lululemon等“品类代名词”一般的存在。
再看迪卡侬,还没有能“杀出重围”的专业运动产品。据艺恩数据,2025年,迪卡侬只有速干热裤的热度在“轻户外”场景下排名该品类的第二,防晒衣、羽毛球等产品均表现一般;重点布局的高端公路自行车品牌VAN RYSEL,也未出现在骑行相关商业内容运动品牌表现数据排行榜TOP 9中。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原因是,中产户外玩家更看重社交属性,而非单纯性价比。
正如在消费降级的当下,始祖鸟售价8200元的蛇年限定冲锋衣照样一秒售罄、在二手平台曾被炒到上万元。艾媒咨询显示,有高达43.6%的年轻群体把露营、徒步、爬山等运动,当成社交货币,以及转化为兴趣谈资。此前多年深耕平价赛道的迪卡侬,首先在品牌力上,就较难成为户外玩家的话题主角。
目前,迪卡侬天猫旗舰店里销量最高的两款产品,仍是39.8元的速干衣和29.9元的速干浴巾。
“穷鬼攀不起,中产看不上。”社媒上的一句梗,道出了迪卡侬症结与转型瓶颈。
不一定是坏事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出售中国子公司30%股权,交易方式大概率会采用“增资扩股+老股转让”混合方案。
另据多方信源交叉印证,已有“多家国际PE及主权基金”签署保密协议,但有部分机构提出“高于30%”的诉求,而迪卡侬家族倾向于保持控股权,谈判因此尚未有新进展。若顺利,首轮竞标将在今年三季度完成。
实际上,于迪卡侬而言,这不一定是坏事。毕竟这不是撤出中国的信号,而是将中国业务交给PE或本土公司运作。按常理而论,后者会更懂中国消费需求,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快。
过去,有多个国际品牌通过此形式,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2017年以前,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已步入瓶颈期,在快餐业的市场份额从最高点的17%下降至13%。2017年,麦当劳美国官方曾表示,将在美国、中国关闭表现不佳的220家店。
同年,麦当劳与中信、凯雷投资达成合作,以最高20.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麦当劳中国进入“金拱门时代”的本土化运营模式。
时间来到2025年,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在不久前表示,麦当劳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突破7100家、较2017年翻了3倍,每年服务的顾客人次超过13亿,通过数字化等改革,快速适应了中国市场的新趋势。
百胜中国的路径也相似。2016年,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和塔可钟的百胜中国宣布从百胜全球脱离,获得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共计4.6亿美元的投资。近年来,百胜中国业绩持续走高,2025年一季度经营利润同比增长7%,迎来一个小高峰。
不破不立,让出中国业务的经营决策权,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翻盘。全球品牌的荣耀,在本土市场面前,永远无法依靠历史和血统维持。
参考资料:
财新网《迪卡侬否认出售中国区股权将在中国开15家小店》
品牌观察官《穷鬼买不起,中产不买账?迪卡侬利润暴跌15.47%“翻车现场”曝光》
体坛经济观察《迪卡侬“卖身”求荣?》
消费最前线《疯狂的户外消费,“喂不饱”迪卡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