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部分食品快消企业评级,数据妙盈科技2025年第三季度评级数据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AI生成
本文是系列第154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食品快消企业ESG
过去一年里,食品企业引发的舆论事件层出不穷。
从麻六记酸辣粉发霉事件到百果园董事长公开“教育”消费者,再到西贝预制菜风波,每一则舆论背后都反映出一个事实——当“好吃”和“快捷”不再是唯一的竞争壁垒,“安全”、“透明”和“负责任”便构成了品牌价值的新基石。
回顾过去一年食品企业(主要指包装食品、饮料酒水相关企业)的ESG表现,商道咨询合伙人郎华表示目前该行业大部分的企业在主流评级中都处于行业平均水平,领先企业相对较少。以MSCI为例,排在AA以上的领先企业包括蒙牛、伊利、重庆啤酒、百威亚太、澳优等。
食品企业 食品企业评级(2025Q3) 饮品企业 饮品企业评级(2025Q3) 中国旺旺 A 农夫山泉 A 统一企业中国 A 蒙牛乳业 A 周黑鸭 A 伊利股份 A 海天味业 A 青岛啤酒 A 双汇发展 A 贵州茅台 A 盐津铺子 BBB 五粮液 A 洽洽食品 BBB 水井坊 A 卫龙美味 BBB 东鹏饮料 BBB 劲仔食品 BB 重庆啤酒 BBB 五芳斋 BB 光明乳业 BB 甘源食品 B 李子园 C 来伊份 CC 欢乐家 C 良品铺子 CC 养元饮品 CC 桃李面包 CC 香飘飘 CC
随着国家政策监管要求的持续强化,ESG评级对于投资带动效应的持续凸显,及消费者意识的持续觉醒等多重驱动,及企业应对环境、社会等多元新兴风险的内生需求,ESG也受到国内食品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越来越成为企业强化竞争力并实现韧性发展的战略工具。
郎华指出,在食品行业不同的细分领域,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也有差异化的特征:乳制品行业、酒精类企业对于ESG的管理更体系化,在ESG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评级表现也往往高于行业其他类型的企业。
那么,具体到E(环境)、S(社会)、G(治理)三个层面来看,国内上市食品公司的表现如何?
环境维度:领军者已深入价值链,但行业数据痛点待解
在评估食品快消公司环境绩效时,气候变化应对与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包装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重点关注。
郎华指出,原因是食品企业的价值链非常长,排放源包括土地活动和能源活动等,特别是原材料种植所涉及的森林、土地与农业(Forest,LandandAgriculture,FLAG)部门是仅次于能源与工业的第三大排放源,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7%左右。
其次,包装对于食品酒饮企业来说,不仅是重要的成本构成,也是产品保护重要举措,包装关联减塑、林业碳汇、温室气体排放等重大环境影响;水也是食品酒饮企业重要的原材料,对于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管理成效也兼具环境和经济双重影响。
最后,食品酒饮企业因为原材料生产和采集阶段的农业与土地活动,还会引起潜在的毁林和栖息地的破坏,而经营活动的选址可能也会造成潜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企业表现,从环境披露水平来看,蒙牛与伊利依然有非常领先的表现,主要的评断依据是这两家企业在综合的ESG/可持续发展报告之外,都针对以上提到的关键领域的环境风险,推出了细分议题的专题报告。
蒙牛发布了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报告,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报告,绿色包装价值报告;伊利则发布了零碳未来报告,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
“这些专题报告更深入地呈现了两家企业在各项环境议题方面风险识别、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及具体的实践成果,”郎华说道。
回溯过去一年,郎华认为各个细分领域的食品酒饮企业都有一些突出的表现。
比如在乳业企业中,我们看到伊利和蒙牛在公布明确时间线的碳减排目标外,针对气候相关的风险与机遇都提供了系统性的、面向全价值链的减排路线和方案,特别是两家企业都特别强调了数字科技在温室气体核算管理方面的应用。
海天作为调味品行业的领先企业,在减排方面的工作也值得一提。海天在2024年启动内部碳定价制度,对各生产型单位的碳排放目标进行管理。海天将每吨二氧化碳的定价与国内碳市场交易价格挂钩,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减碳战略、国内外碳价差、未来碳价趋势预测、优秀公司实践经验等因素,确定适合企业的碳单价,并在实施节能减碳等工程项目投资时,将项目减碳收益纳入项目投资回收期评估。
重庆啤酒、农夫山泉、茅台等则是已经开展了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盘点,明确各价值链环节的排放占比,并有针对性地推出减排策略与行动。
而在所有食品酒饮企业中,目前看到的对于范围3已经进行了系统性盘点,并明确了范围3各关键排放源的数据和占比的企业包括水井坊和茅台。
郎华指出,食品酒饮企业的价值链长而复杂,特别是在供应链前端农业、土地活动的温室气体核算缺乏普遍适用的方法,排放因子数据来源分散、口径不一,计算难度比较大。而在目前看到的案例中,水井坊在范围三的核算方面表现领先,依据ISO14064;1进行了范围1、2及范围3全部15个类别排放源的全面盘查,特别是依据GHGProtocolFLAG方法论核算了农业种植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水井坊的案例,同行业企业可以借鉴的是基于科学的方法论,积极促进公司内部共识的建立,并通过减排路径共创与知识赋能调动各关键部门及价值链伙伴的参与,实现有效的数据收集与核算;引入第三方鉴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基于公认的目标倡议,建立并发布碳目标,进而推动减排行动的有效落实。”
在绿色包装方面,郎华认为评估要综合查看企业包装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下达能的“脉动瓶全瓶可回收”项目、赫力昂的“可回收牙膏管”项目、雀巢的包装轻量化策略等都属于绿色包装方面的亮点案例。
![]()
图源:商道咨询《消费品行业可持续包装管理体系与最佳实践案例集》
图源:虎嗅制图
图源:虎嗅制图
但从食品快消整个行业去看,企业还是存在范围三数据缺失的痛点。“目前大部分在ESG评级中表现优秀的食品酒饮企业已经开始盘点产品碳足迹,并开始系统性的范围三盘查,但在已经公开的数据中,还主要是范围1、2及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的数据。主因是数据收集存在难点——基于食品酒饮行业复杂的价值链,特别是农业环节碳数据计算的复杂性,”郎华说道:“末端塑料包装治理,也因为成本、监管、消费者认知、末端循环体系等一系列阻碍因素,让塑料包装管理的目标难以达成预期。”
社会维度:食品安全是生存底线,营养健康成新价值高地
在评价食品快消公司社会绩效时,郎华认为关键绩效排序如下:产品质量安全;营养与健康提升;供应链管理;负责任营销;客服服务;职业健康与安全;员工权益与发展;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中小供应商的权益保护。
关键绩效 细则 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抽检合格率、供应商准入标准、溯源体系完善度、质量投诉处理效率等 营养与健康提升 健康产品营收占比、减糖/减钠目标完成率等 供应链管理 供应商行为准则的普及与审核 负责任营销 遵守营销伦理,不夸大产品功效 客户服务 客户满意度(CSAT)和净推荐值(NPS) 职业健康与安全 可记录工伤事故率 员工权益与发展 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通道 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中小供应商的权益保护 公平的付款账期、技术和管理赋能等
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存发展的红线问题,一旦爆发食品安全事件,相关的企业会付出巨额代价,特别是近来年监管要求与公众监督的持续强化也促使企业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
根据市场监督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察司的官方披露,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问题导向,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400批次,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进行检验,总体不合格率为2.61%,整体来看,抽检不合格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反映了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向好的趋势。
根据主要食品企业的信息披露,在过年一年,均无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而且在各家的ESG实质性议题优先级排序中,食品安全均位于最重大事项,因此在管理推进和成效上各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郎华指出,几乎所有的食品消费品企业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机制,并且都强从源头到餐桌全流程管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工具强化溯源管理,比如伊利、蒙牛、水井坊等;采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是各品牌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在企业内部促进食品安全文化并参与行业食安标准建设方面,各个企业的ESG报告中也都有所提及。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家企业是老乡鸡,他们通过对外公布追溯到源头的供应商信息来强化供应链的透明度,也在餐饮连锁行业这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中,确保了对关键风险的防控并加强了公众的认可,”郎华说道。
相对于服装与纺织品行业,食品快消企业供应链的“劳动安全与工时合规”不是显著风险,但目前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供应商准入中,将ESG相关表现作为重要考核,其中涉及到供应商的员工管理要求。
特别是在提升供应链ESG管理水平方面,领先的企业比如农夫山泉、伊利、蒙牛、茅台、水井坊、海天等都通过供应商行为准则,自研或第三方的ESG评价体系,如广泛适用的Sedex,来约束、并优化供应链的劳工权益。比如农夫山泉就对外提出,“我们要求供应商在遵守劳动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劳工管理的6大标准:禁止强迫劳动、禁止使用童工、保障员工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杜绝歧视与骚扰、保障员工集体谈判与自由结社的权利。”
在食品快消企业的S层面评价里,还有一条值得一提——是否符合“营养健康改善”标准?
营养健康改善是食品企业天然的社会使命,也成为各个企业最为关键的社会价值传递、公益创新的重要领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监管要求强化,各主流ESG评级中对于营养健康机遇的高度重视,及公众对于营养健康的关注及消费持续提升,各企业在营养健康领域也在识别新的竞争发力点和增长点。
郎华指出,目前在营养健康方面,重要的管理领域包括,有机食品,低糖/减糖/无糖、低盐/减盐、低脂/减脂/0脂产品,营养成分强化产品,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对于指导企业的营养健康产品开发与标注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同时也看到食品消费品企业通过关注重点人群,包括老人、儿童等在产品开发及公益项目方面也全面促进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印象比较深的企业是海天,针对于营养健康改善建立了系统的战略框架,并就重点管理领域进行了全面的产品盘点,通过前沿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在营养健康这一议题上不断强化竞争力,”郎华说道。
治理维度:董事会监督从“有形”向“有效”迈进
在评价食品快消公司治理水平时,郎华认为关键绩效排序如下:ESG的监督与管理(董事会层面是否建立了独立的ESG专业委员会或在其他委员会里融入对ESG的关注与管理);风险管理体系及对于ESG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入;反腐及其他商业道德领域管理政策、成效及案件记录;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多元化;内部举报制度与处理及效率。
关键绩效 细则 ESG的监督与管理 董事会有无专设委员会或明确职责,将ESG提升至战略决策层进行监督、决策和问责 风险管理体系 将ESG相关风险(如食品安全、供应链中断、合规问题)正式纳入公司整体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流程 反腐与商业道德 建立清晰的反腐败、反不当竞争、反贿赂政策,并开展培训与审计,确保业务合规透明,同时关注相关违规案件的数量与处理 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多元化 董事会中有足够比例的独立董事以保障监督有效性,同时成员在性别、专业背景等方面多元化,以提升决策质量 内部举报制度 建立并畅通保密、安全的举报渠道,鼓励员工及利益相关方匿名举报违规行为,并确保举报能得到及时调查与反馈
公司治理水平可以更有效地确保企业的财务和非常财务的综合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在ESG方面的投入和体系化建设,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了ESG的综合表现和抗风险能力。
那么,如何判断哪些企业的董事会(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对ESG议题展现了真正的领导力和监督实效,而非流于形式?郎华认为考察重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董事会层面是否设有专项的ESG委员会,或将ESG管理职能融入到现有的专委会职能中。在董事会的层面,对于ESG是否有专业背景或专职董事推动这一议题的管理,及对于ESG相关事项讨论的频率,都需要重点关注。
在这一点上,蒙牛相对而言做得较完善,根据其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蒙牛在董事会层面建立了专项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有四名董事负责相关议题的审议。2024 年,蒙牛召开 1 次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会议、2 次可持续发展执委会会议。
二是有没有基于ESG战略框架,在关键风险事项上建立了量化的目标体系推进管理,这点非常重要,量化管理提供了统一的、可拆解的、可追踪的、可评价的管理体系,是考察ESG管理是否落实的最关键的要素,也是董事会开展监督及推动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农夫山泉、海天、蒙牛、水井坊、伊利等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目标体系。
而在将高管薪酬与ESG绩效(尤其是食品安全、质量指标)进行挂钩方面,郎华指出:“目前看到的企业比较少,主要还是通过ESG报告中的披露获知,依然是蒙牛、伊利非常领先;而海天在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方面设有相关的绩效考察。”
写在最后
纵观国内食品快消上市企业的ESG表现,一幅“管理意识觉醒,但实践水平分化”的图景已然清晰。
在环境(E)维度,领军企业如伊利、蒙牛等正将碳核算与减塑行动推向价值链深处,然而范围三数据缺失仍是行业通病;在社会(S)维度,食品安全作为生命线的共识已然形成,但从“守住底线”到引领“营养健康”的价值创新,仍有长路要走;在治理(G)维度,董事会层面的ESG监督机制正从“有形”向“有效”迈进,但将高管薪酬与ESG绩效深度挂钩的实践仍属凤毛麟角。
从供应链源头的碳足迹到终端产品的营养健康,从董事会委员会的监督到一线工厂的品控,ESG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塑中国食品快消行业的竞争格局。上述分析已经表明,行业的ESG建设已告别“一刀切”初级阶段,正进入“精准深耕”的下半场——领先者已在系统化布局中构筑壁垒,而追随者若仍停留在表面文章,将面临被市场快速出清的风险。
![]()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3906.html?f=wyxwapp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