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26岁上海博士生登上《自然》,用AI调度光线实现完美裸眼3D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金融投+ 时间:2025-11-28 08:06:58

技术圈梦寐以求的完美3D显示效果,因为上海科研人员的突破性创新,忽然间似乎不再遥远。昨天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发表了上海人工智能(AI)实验室联合复旦大学等共同完成的论文,介绍了一种全新裸眼3D显示系统,解决了困扰业界几十年的难题:大屏幕与宽视角不可兼得。

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界可以在桌面级显示器尺寸上以超过100度的视角提供高质量裸眼3D,观看者无需佩戴任何设备。这不仅预示着数字世界将要迎来一场革命性的视觉升级,同时也进一步向世界证明:AI完全有能力在更多前沿科学领域“重写”物理边界。

直面困扰半世纪的难题

无需佩戴3D眼镜或头显设备,就可直接从屏幕里看到真实如窗外风景般的立体画面——这样的裸眼3D愿景,已经被技术界追求了半个世纪。然而,要真正做到兼具高质量、全天候、随观看者走动都不会失效的裸眼3D,一直以来都被一个物理瓶颈卡死:显示器无法同时做到“尺寸够大”和“视角够宽”。

根本原因在于,要想实现完美裸眼3D,显示设备必须以类似“广播”的方式,向各个方向传输海量光线信息,以重构一个物体的完整光场。但这样的“完整光场”所包含的信息堪比天文数字,没有任何一台显示器可以做到。

于是,传统技术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要么牺牲显示尺寸,比如数字全息技术,它能提供极佳的视角和画质,但只有指甲盖大小;要么牺牲视角和清晰度,此时虽然屏幕可以做大,但由于传递的光学信息非常有限,导致观看“甜点位”非常狭窄,有时微微一侧身,3D画面马上就化为重影和错位。

传统技术范式下,这个问题几乎无解。但这次,上海科研团队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全新思路。

AI调度让光追着眼睛跑

如果你在绵绵细雨中出门,为不被淋湿,是否会考虑给全世界装一个遮天蔽日的大顶棚?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把雨伞,在头顶撑起一片天空。同理,观看裸眼3D时,真正需要高质量光线信息的,其实只是你双眼周围很小的空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顶着物理极限,尝试用显示屏向全世界投放海量光学信息,去构建一个天文量级的光场呢?

上海AI实验室和复旦大学团队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名为EyeReal(书生瞳真)的裸眼3D系统,就像是打造了一个“点对点的光线信息快递”:基于专门的AI深度学习算法,系统可在0.02秒之内算出观看者的双眼位置,以及为这双眼睛重建3D视觉所需的光场分布。随后,根据这个计算结果,系统通过一个简单的三层液晶显示器堆叠架构,就能将光学信息精准投送到位。

据上海AI实验室介绍,这一“以计算为中心”的EyeReal裸眼3D显示系统,首次在不借助任何眼镜、头盔或眼动设备的情况下,在桌面级显示尺寸上实现了100度超宽视场角,分辨率达1920×1080,刷新率超过每秒50帧。

在其支持的视场范围内,无论观看者如何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能得到正确的运动视差体验,且支持人眼自然聚焦,从而在避免眩晕的情况下,提供足够清晰自然的3D效果。

基于这些突破性进展,《自然》在刊发该成果时,给出了“光学信息运用全新范式”的高度评价。同时认为,该技术有望在教育工具、虚拟现实等领域开拓创新应用。而在上海AI实验室看来,这一成果甚至还能帮助AI大模型更精准地捕捉、理解、模拟现实世界中复杂的物理现象,从而推动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大模型向真实物理世界全面融合迈进。

“不跟风”成就大突破

在给显示行业带来震撼的同时,这项技术突破背后的研究者,包括它对更广泛科研工作的启发意义,也值得一提。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26岁的二年级博士生马炜杰。从AI研究来说,他实际上是“半路出家”,本科学的是通信工程,后来因个人兴趣介入机器人赛事,在硕士阶段跨入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加入上海AI实验室、复旦大学和上海创智学院的博士联合培养专项。这个从小经历过不少波折的年轻人,将自己的科研之路比喻成“凡人修仙”——一路都是靠艰苦摸索、披荆斩棘才走到今天。

当前,AI领域的许多团队更倾向于做“短平快”的课题,以“跟上时代的节奏”。但EyeReal项目在起步时,却是在从头探索一个全新的本质问题,风险很高,结果未知。面对这一局面,在两位导师——上海AI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和研究员钟翰森的指导和鼓励下,马炜杰决定挑战“AI+3D显示”这个几乎无人涉足过的领域。为此,他连续几个月完全“沉没”在实验室,在别人眼里几乎失踪。

最终,当得知论文被接收,马炜杰一度在和家人通话时泣不成声。随后他在社交账号上发文,以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北川进的话自勉:“不是跟风做热门,而是像前辈一样去探索科学的源头。”而在导师钟翰森看来,这种把全部精力都扑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的态度,是此次取得突破的关键原因。

此外,EyeReal的成功,再次验证了AI对基础研究的赋能作用:当科研探索触及物理性能的天花板,如今还有新的出路,就是靠AI去挖掘被忽视的潜力,去攻克传统意义上似乎无解的难题。这不只是一种战术层面的成功,在战略层面,它为基础研究的普遍困境提供了一种可复用的新范式。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上海AI实验室才会选择与顶尖高校院所和企业一道,全力探索AI驱动的科学。

标签: 上海 信息 实验室 世界 光线 技术 物理 领域 显示器 复旦大学 范式 层面 光场 光学 视角 顶尖 团队 海量 尺寸 科学 模型 视场 问题 体验 桌面 系统 深度 发文 视觉 企业 科研 头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