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去海外卷,并不是件坏事

IP属地 中国·北京 虎嗅APP 时间:2025-11-27 04:10:19


作者|出海潜望

题图|视觉中国

2025年的出海故事,已经与旧叙事划清界限。

过去中国企业依靠成本与规模取胜,如今已进入以技术与品牌为分界线的新阶段。国际格局重塑、AI驱动与全球数字化浪潮交织,让“出海”不再只是卖货与铺货的逻辑,而是一次系统性的产业与文化输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虎嗅推出《2025出海标杆榜单》,记录那些能在技术、品牌、市场洞察与全球组织能力上取得突破的中国企业。榜单不只是对现象的盘点,更是对出海逻辑的观察窗口。谁能掌握AI红利?谁能完成品牌的在地化?谁又能在复杂地缘政治下维持供应链的稳定?这已经成为判断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新维度。


榜单推出后,虎嗅也与四位评委深圳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部长洪培林、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大成、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MBA项目副院长李洋、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王婷莎,以及智库支持机构物流进化创始人&CEO杨瑞聊了聊,试图更精准地捕捉出海变化趋势。

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不只看到了数据和策略,也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焦虑、调整与自我认知。接下来的问答,将围绕宏观环境、外部压力、赛道布局、核心挑战和未来拐点,为你梳理出海棋局的全景和局部转型的真实动向。

虎嗅:2025年中企出海有何显著变化?

李洋:2025年出海竞争已经从低价优势转向技术和品牌优势。中国在新能源、数字化等新兴产业具备更强技术,因此相关企业在海外市场逐渐占据领先地位,比如宁德时代、TikTok等。科技和品牌正成为两大核心竞争力。

刘大成:原来主要是卖商品、卖流量,但现在企业逐步向日韩学习,核心在于品牌出海和价值链出海,这样盈利更高。例如传统服饰与小家电通过平台联动(如Temu、速卖通、TikTok等),形成全托管和社交电商新模式。去年最明显的标志是打造自主品牌并输出本土文化,比如传音手机在非洲、拉布品牌等都体现了从产品和服务到文化生态的转变。

洪培林:过去一年出现三大变化:一是中国对跨境电商合规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升;二是中美贸易战造成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上升,逼迫卖家具备更强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三是AI技术在行业内全链条被广泛应用。

例如,今年5月美国加关税后,中国出口卖家采取提前备货、依靠终端零售优势,缓解了影响。此外,T86法案取消后,卖家逐渐转向海外仓模式,显示企业具备更强的韧性以面对不确定性,行业正经历质变。

杨瑞:近两年,跨境物流出现了几大显著变化。首先,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选择“出海”寻找新机会,尤其是原本聚焦国内连接海外运输的公司开始主动进行海外布局,例如在中亚区域(如乌兹别克斯坦)设立海外仓和分拨中心。此外,公路跨境运输增长明显,这一趋势从去年开始加速,与国内市场环境、一带一路政策以及俄乌战争等外部地缘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虎嗅:地缘政治、贸易政策等外部因素对出海企业产生了哪些实质影响?

刘大成:影响非常大。欧盟正转向“供应链安全”模式,美国从军事同盟转政治、经济同盟,强调去中国化和数据本地化。联合国提出的ESG成为中国企业合规要求,996工作制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行。此外,WTO影响力减弱,全球形成四大区域自由贸易组织(美墨加2.0、RCEP、CPTPP等),合规与劳动法规成为企业出海的门槛。

李洋:当前,中美竞争和美国“长臂管辖”为企业带来很大挑战。许多企业采取“美国+1”策略,在海外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

此外,数据合规和应对各国政策本地化要求、技术标准兼容度也是重大挑战。地缘政治也带来新机遇,如中东对中国改革开放态度友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政策和市场机遇。

王婷莎:主要影响包括:出口管制范围扩大,产业链承受更大压力,特别是美国关税影响导致传统外贸企业订单积压。

企业合规成本显著增加,包括税务数据对接等新政策导致补税焦虑,以及企业在标准合规上的压力。地区冲突(俄乌战争、巴以冲突)、汇率波动等导致物流中断,库存和资金周转压力加大,企业运营复杂度提升。

虎嗅:结合具体案例,2025年看好哪些海外赛道和市场?

李洋:比较看好新能源(如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和数字化(尤其是消费端数字化)

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有技术规模优势和市场洞察力,能够将数字化能力复制到海外。例如,TikTok的全球流行、中企开发的新闻/社交/购物APP在中东、拉美等市场取得成功。

此外,强大、性价比高的供应链也是一大优势,比如中东的童装品牌“Hibobi”背后也是中国公司、浙江的杰克缝纫机成为全球最大工业缝纫机制造商,并通过并购形成全球产业链网络等等。

针对不同市场,东南亚市场因地缘、文化接近、庞大且年轻的人口红利,被中国企业家高度关注,但其消费者付费能力偏低。欧美市场人口红利小,但单个消费者付费能力极强,优质产品能卖出高价。

中东是新兴关注市场,不仅有石油基础,还正经历社会经济改革,拥有可观人口规模、强大的财富基础和大量年轻人口,是数字化等新业态的热土。非洲市场存在政治不稳和基础设施弱等风险,但人口红利和资源丰富,低价消费品和矿产开发备受瞩目。拉美市场人口多但距离远,虽然影响落地效率,依然有有中国大企业进入巴西这样的市场。

刘大成AI赛道依然最为看好,AI结合硬件已成为疯狂增长点,端到端训练、内容创新、短视频,以及虚拟社交等领域中国都具有优势。

动力电池、固态电池、风电光伏仍是全球输出强项。中国工程师团队庞大、产业链完善、法律相对宽松,适合创新与试验。

此外,银发经济与养老机器人、健康监测等需求强烈,具备垂直赛道优势;心理健康服务及数字化陪伴机器人也极具发展潜力;中国制氢工艺与供应链在新能源领域有成本优势;跨境电商服务及软件平台也值得关注,中国能提供完善的技术与运营方案。

洪培林:只要供应链协同效率具备优势,几乎所有行业都具出海机会。

除3C数码、机器人外,家具、Pod定制、AI耳机、AI眼镜等领域均展现强劲竞争力。海外市场数字化刚起步,服务出海、平台出海皆为广阔机会,尤其本土化平台更具前景。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增长迅速,但关键是精专深耕与品牌建设,而非追求面广量大。

同时,一些被视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如无人机、积木),通过品牌与产品跨界融合亦能做大。由于竞争格局未稳,几乎所有行业都可“再做一遍”,都存在新机会。

虎嗅:当前出海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有哪些?

刘大成:主要挑战包括地缘政治信任、品牌、数据安全等问题,以及人才短缺、组织结构不成熟。

法律合规是严重问题,国内习惯事后纠正,海外违规则面临严厉追责。产品本地化、文化共情、供应链柔性与物流支付体系也容易出现“水土不服”。隐性成本高、现金流断裂风险大。此外,企业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未认真顺应本地需求,是出海的最大误区之一。

李洋:除了技术和市场需求,品牌力极其重要。

当前中国企业品牌普遍存在建设力不足问题,文化认同和沟通障碍尤为突出。中国企业习惯使用华人资源,但难以进入国外主流商业生态,工作文化和本地冲突大、语言障碍和工作模式差异都是制约因素。长期看,中国企业应强化品牌影响力,主攻更有支付能力的国家,如欧美和中东,尤其中东是品牌建设良好的跳板。

物流进化:海外仓与B2B业务受政策、贸易环境影响更大,尤其是本地合规与税务要求变化频繁。文化、语言、管理模式和人效是中国企业“出海”需要跨越的障碍。疫情期间海外仓市场火爆,但今年已明显降温,市场进入调整期。

虎嗅:未来几年,出海会有哪些分水岭和拐点?

李洋:短期看是技术突破,如新能源、AI产品本地化和能耗优势,将是中国企业出海最强竞争力;长期来看,品牌认知要从“性价比”跨越到“质价比”、“新价比”,以及做到企业治理架构的全球化,是中国企业实现真正全球化的关键。

王婷莎:明显拐点体现在:1、商业模式:由“单打独斗”转向“集群出海”,如企业联合组建海外产业集聚区,降低成本、分担风险。2、竞争:由规模竞争转向合规、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竞争,未达标企业会被淘汰,有竞争力企业脱颖而出。3、技术:如大数据、AI将广泛应用于出海产品,技术落后企业空间会被压缩。

洪培林:三年内关键变化包括:1、合规要求提升,将淘汰灰色通关企业,数字化合规成门槛;2、原创知识产权出海、本地制造与全球仓储交付体系成重点;3、AI驱动全链路变革;4、本土化平台崛起、海外百货/商超线上化加速。中国企业有望成长为世界级品牌、或者出现在全球领域有话语权的新平台。

卷产品、卷服务、卷创新(而非卷价格)成为新趋势。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10021.html?f=wyxw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