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凌晨道歉!奇瑞天门山“翻车”背后,不只是意外?

IP属地 中国·北京 闺蜜财经 时间:2025-11-14 00:15:43

我的好朋友:杠杆游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727篇原创


图片来源|AI自动生成

一场“翻车”事故,让港股刚上市不久的奇瑞汽车再次陷入舆论风波。

2025年11月12日,湖南张家界天门山999级天梯上,一辆黄色的奇瑞风云X3L在攀爬过程中突然下滑,撞击护栏

13日凌晨,奇瑞官方致歉,将意外归因于“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并承认“对潜在风险预估不足”。


一场测试事故,本不稀奇。但放在今天的奇瑞身上,却像极了它当下处境的隐喻:一边是港股上市后股价萎靡,一边是新能源转型的步履蹒跚;一边是海外市场的风光无限,一边是国内市场的焦虑难掩。

01

翻开奇瑞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数字依然亮眼:收入2148亿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28%;毛利率13.7%,保持稳定。


当蜜妹把时间线拉长,回看招股书中披露的2019—2024年数据,会发现一个更具张力的故事:

2019年,奇瑞营收还停留在623亿元,到2024年已飙升至2699亿元,五年增长333%。这种增长速度在传统制造业中堪称火箭级。

然而,这种速度到了今年似乎有明显放缓的趋势。如下图东方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奇瑞汽车的营收增速显著走低。


利润方面,奇瑞的毛利率增速也是肉眼可见地变慢了,且绝对值只是营收增速的大概一半,为9,11%。

三季度奇瑞的归母净利润虽然同比增长了28.01%,但大部分要归功于“其他收入及收益”高达122%的增长,为91.39亿元。

但这部分收入包括政府补助、资产处置收益等,具有不可持续性。如果剔除这部分,奇瑞的核心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02

再来看看销量。

根据奇瑞汽车上市公司披露,今年前10月其累计销量214.3万辆,同比增加12%。从奇瑞集团整体来看,销量会略高,但二者数据相差不大。

奇瑞汽车旗下有五大品牌:奇瑞、星途、捷途、ICAR、智界。奇瑞品牌又分为两大车型:奇瑞车型和风云车型,奇瑞车型下有四大系列:瑞虎系列、艾瑞泽系列、QQ系列、探索系列。风云车型定位新能源,旗下有三大系列:A系列、T系列、X系列。


在蜜妹看来,销量数据的矛盾点在于,奇瑞的自有主力品牌销量有显著式微趋势,比如核心“奇瑞”品牌10月增速明显放缓,星途更是同比大跌43%,捷途也跌了6%,上涨还行的只有iCAR品牌和与华为合作的智界。

奇瑞的海外出口确实强,连续6个月破10万,这无疑是奇瑞最坚固的“护城河”。但另一边,国内的奇瑞似乎没有太多存在感。

当比亚迪、蔚小理等对手在国内市场深耕品牌、重塑用户心智时,奇瑞在年轻一代心中的品牌形象似乎已经日益模糊。


奇瑞的新能源战略可以概括为“群狼战术”:风云系列主打家庭市场,iCAR瞄准年轻群体,智界对标高端智能,又同时布局纯电、插混、增程多条技术路线。

但目前来看,这块虽然增长还行,但基数仍然太低。且如前面蜜妹提到的,盈利能力堪忧。最重要的是,新能源市场目前已经快卷成红海,市场留给奇瑞转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03

最后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年营收规模已逼近3000亿元,奇瑞的财务状况却暗藏隐忧。

截至2025年三季度,奇瑞资产负债率高达81.97%,虽较2022、2023年的90%+有所改善,但仍远高于比亚迪三季度的71.35%和吉利上半年的66.40%。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动性压力。蜜妹看到2025上半年,奇瑞流动负债1693亿元、流动资产653亿元,仍然存在缺口。

这种高负债、低流动性的财务结构,意味着公司对短期融资依赖极强;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销售回款放缓或融资环境收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此前奇瑞在招股书中就提到:“依赖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营运提供资金……倘无法维持足够的流动资金,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或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不过2025年三季度末,奇瑞的上述缺口消失,期内流动负债1735亿元,流动资产1836亿元。也是在三季度,奇瑞在港交所上市。但后续的资产负债及流动性问题,仍需要持续关注。

上述种种隐忧,似乎在奇瑞天门山“翻车”的惊险一刻瞬间变得具象化了:它既是中国车企技术突围的标杆,又是为流量铤而走险的“赌徒”;既手握全球市场的亮眼成绩单,又深陷品牌向上的焦虑泥潭。

如此来看,奇瑞的天门山事件或许并非偶然?

不管怎样,对于已实现“规模突围”的奇瑞而言,确实该好好思考下一个竞争维度了。而这场转型注定伴随着阵痛。


截至2025年11月13日港股收盘,奇瑞汽车当日股价跌2.167%为30.7港元。

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本 文未注明图片均来自于各种权威渠道的公开披露,特此说明和感谢!

本文为闺蜜财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联系请加微信alioyer(备注:闺蜜财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