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若农大科技能顺利向监管层解释其业绩的持续性和增长性等等质疑,其挂牌A股成为上市企业就指日可待。除了在其中控制着目前农大科技总股本76.10%的马学文父子以及在其中持股8.82%的另一位创始人兼高管丁方军外,受益最丰的就要数一家名为青岛鑫宸科创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鑫宸实业”)的外部投资机构。
本文由叩叩财经(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纪沐阳@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又一家与国内高校曾颇有渊源的企业来到了A股的城门之前,正欲为实现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梦想而奋力一搏。
2025年11月14日上午9时,如果不出意外,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农大科技”)的有关人士将准时出现在北交所上市委2025年第32次审议会议的现场,因为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农大科技筹谋多时的上市之旅将迎来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时刻——五位北交所上市委员将在对其上市申请进行现场问询后给出其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结果。
如果一旦获得上市委员们的认可,这就意味着农大科技距离A股挂牌上市便仅剩最后的证监会注册流程了。
作为一家从事新型肥料及新型肥料中间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公司,农大科技以腐植酸活化技术、包膜控释技术等核心技术为基础,主要产品包括腐植酸增效肥料、控释肥料、水溶肥料等新型肥料及包膜尿素等新型肥料中间体。
2024年12月24日,在国金证券的保荐下,农大科技正式向北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根据最初农大科技向监管层报送的相关融资计划显示,其原本欲通过此次北交所上市发行不超过2300万股新股以募集高达5.52亿的资金投向“年产30万吨腐植酸智能高塔复合肥项目”、“年产15万吨微生态制剂系列产品生产项目 ”、“年产15万吨生物肥生产线建设项目”和“环保低碳生物研发中心”并补充流动资金。
相对于目前申报北交所的部分企业而言,农大科技在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上的确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的三年中,其营业收入皆已超过了20亿,如2021年至2024年期间,农大科技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26.75亿、26.37亿和23.63亿,对应的扣非净利润,继前两年在9000余万左右徘徊后,则也在2024年中顺利实现破亿,达到了1.41亿。
一般来说,这对于一家将北交所视为上市目的地的企业而言,净利润过亿几乎是为其即将推进的资本化提供了一层坚实的保障。
当然,有如此利润规模的农大科技最开始也是瞧不上估值和流动性皆不如沪深两市的北交所的。
据叩叩财经获悉,农大科技最初谋划上市的时候,其目标则是直接奔着沪市主板IPO而去的。
2024年1月22日,农大科技与国金证券正式签署书面上市辅导协议,由此拉开了其向A股进军的征程。彼时,农大科技向山东证监局报送的上市辅导材料中,其就明确称自己此次上市的目的地即为上交所主板。
随着2024年4月之后,IPO“强监管”新政进一步明确,主板IPO也在进一步强调“大蓝筹”定位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上市申报条件。
如此一来,在行业中并不具有明显“代表性”属性的农大科技自然也就难以满足主板“大蓝筹”的定位。
于是乎,在2024年9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农大科技以“综合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之由,才将上市规划由上交所主板变更为北交所。
从农大科技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其与山东农业大学之间的不解之缘。
农大科技的实际控制人为马学文,其身兼农大科技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其及其子马克直接或间接控制着农大科技4565.92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76.10%。
在创立农大科技之前,马学文就是一名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员工。
据马学文公开披露的简历显示,其在1985年7月至 2002年6月就职于山东农业大学,历任资环学院团总支书记、资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和产业部副总经理。
原来在2001年,马学文连同另外四位同样在山东农业大学任职的同事——高庆玲、庞其亮、马玉增、丁方军办理了停薪留职,其后几人出资共同设立了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农大有限”),这即是农大科技的前身。
在农大有限设立之时,山东农业大学还出资40万元,直接持有农大有限20%的股权。
顺着企业的发展,当年跟随马学文创业的同事高庆玲、庞其亮先后离开了农大科技,在2016年时,山东农业大学也通过在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拍卖的方式,将自己所持有的农大科技股份悉数转让给马学文,全身而退。
如今,曾在山东农业大学担任了15年讲师的丁方军已成为了农大科技的董事兼副总经理,其在农大科技中的持股比例约为8.82%,仅次于马学文父子。
而马玉增在2022年初以3654.17万元的代价将3.65%的股权转让给了马学文后,在农大科技的股东名单中,马玉增还保留了最后184.7万股约占总股本3.08%的股份,不过,马玉增也早已不在农大科技中任职了。
如上述所言,农大科技携过亿的净利润闯关北交所,其获得北交所上市委委员们投出“通过”票的概率颇大。但其是否能顺利进入注册流程获得证监会的首肯,仍有风险。
“农大科技近几年的利润增长表面看的确较为优秀,但一些细节却让人不禁让人为其业绩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性产生隐忧。”一位来自于沪市一家大型券商的资深保荐代表人告诉叩叩财经,从近期北交所上市委会议的审核趋势可知,监管层对拟上市企业业绩的真实性和持续性的关注程度正在加码。
除了业绩问题外,农大科技利用此次上市“圈钱”的质疑也在发酵。
2023年4月,正欲谋划上市的农大科技突然进行了大手笔的分红,一次性现金分红达到了1.8亿元,这几乎是农大科技在2022年和2023年中两年的净利润总和。
一边大额分红,另一边其又紧接着向北交所抛出了融资规模高达5.52亿的融资计划,其中还计划用5000万补充流动资金。
此外,农大科技还计划将通过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中的1.1亿元投向年产15万吨微生态制剂系列产品生产项目,要知道,目前,农大科技微生态制剂系列产品连总产能0.5万吨都未能完全利用,且相关产品近年来的产销率都不及10%,仓促投入巨资上马如此大的产能,这是否合理?
或许正源于这些争议,日前,为了顺利获得北交所的审核认可,农大科技也悄然调整了其上市募投计划,在其刚刚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上会稿)中,不仅将“15万吨微生态制剂系列产品生产项目”删除,也调低了补充流动资金的额度,这也使得其融资总额从5.52亿降低至4.12亿。
1)在手订单逐年大幅下滑露隐忧
![]()
据叩叩财经统计,在2025年9月以来,北交所共召开了10次上市委审议会议,10家拟上市企业“上会”受审,而这十家受审企业在上市委会议上无一例外地被重点问询了“业绩的持续性和真实性”,其中如苏州江天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在2025年10月31日召开的上市委会议上,上市委员对其问询的主要问题就一个:“结合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历程、自身竞争优势、合作模式变化情况等,进一步说明对主要客户的议价能力,业绩增长是否具有持续性。”
如果换作是农大科技,其能顺利地给监管层以满意的答案吗?
在过去的三年中,农大科技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已经得以证明。
从2022年全年扣非净利润9168.4万至2024年时突破1.41亿,农大科技的业绩也算是交上了一份令其投资者满意的答卷——三年内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4.4%。其中,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农大科技的扣非净利润更是获得了同比超过47%的大增。
但在今后的几年中,农大科技是否还能保持同样的业绩增长率和持续性呢?
答案恐怕更多的是不确定性的。
俗话说,魔鬼都在细节处。
纵然据农大科技披露的最新经营数据显示,其在2025年上半年仅用了六个月时间就已实现了利润破亿,其扣非净利润已达到了1.22亿。但与2024年同期相比,不但未实现持续性增长,反而已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0.15%。
就连在最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上会稿)中,在谈及对2025年业绩的预估,农大科技给出的表述也是称经营业绩整体较上年保持“基本稳定”。
农大科技称,按其估算,2025年扣非净利润将在1.35亿至1.55亿之间,不仅很可能出现业绩下滑的情形,即使按照其最乐观的预估,农大科技扣非净利润的同比增长也最多不到10%。
这较前几年动辄20%以上的业绩增速相较,明显放缓。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农大科技的营业收入皆处于持续下滑之态。
如在2022年和2023年时,农大科技营业收入为26.75亿和26.37亿,到了2024年中,其营业收入就下滑至23.63亿,同比下滑超过10%。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滑的趋势也还在继续,当期仅录得14.95亿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95%。
虽然农大科技目前营业收入的下滑幅度并不算大,但令人更为担忧的是其背后的“在手订单”额度,在近年中出现了惊人的跌幅。
数据显示,2022年末,农大科技的在手订单金额为6.29亿元,但到了2023年末,其在手订单的额度仅有4.7亿元、2024年底,其在手订单金额则进一步下跌至3.32亿元,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6月底,其在手订单金额则仅剩1.4亿元。
对于订单金额不断大幅下滑,农大科技给出的解释是“肥料原材料尿素等价格下降导致客户采购行为趋于保守,订单周期进一步缩短,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话虽如此,但农大科技此后是否还能保持具备持续获取稳定订单的能力,却不得不让人打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除了业绩持续性和增长性的隐忧外,农大科技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及收入确认准确性上,在其此次上市审核的过程中,也曾备受监管层“诟病”。
如其针对境内销售产品,农大科技称是以商品发出并经客户或其指定的受托方签收确认作为收入确认时点。但在保荐机构向北交所提供的底稿中,其部分收入确认时间却晚于签收时间。
同时,农大科技的保荐机构底稿显示,部分经销和贸易商客户自提的运输方系发行人联系,运输中的损毁风险由运输公司承担,部分客户收到产品后验收并确认收入,部分产品存在运输中损坏并退货等情形;且部分直销客户和邮政客户存在交货验收环节或验收后付款等情况。
此外,在农大科技的保荐机构底稿中还透露,部分出门联存在签字缺失的情况,农大科技提交了发送至经销商客户的发货短信电子过磅记录、销售情况确认函、收货确认函等文件,但部分订单发货和签收时间间隔与客户地址、运输距离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不仅如此,农大科技的发货短信记录缺失比例也较高,发货过磅记录中存在进厂时间与离场时间不匹配、装货时间与装货重量不匹配、车牌号异常、同一车辆当天重复进出等情况,销售情况确认函中存在未签字、销售规模均为整数等情况,收货确认函存在客户签字日期与签收时间间隔较长、客户同一天签署多个月份收货确认函等情况。
最后,在此次上市报告期内,农大科技的有关函证存在向客户家庭住址发函、转寄,部分发函地址与注册地址不一致,记录缺少具体原因解释,保荐机构发函地址为农大科技经营场所等情况。
担任此次农大科技北交所上市保荐方的为国金证券。
在2025年上半年,国金证券才刚刚因为在对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想念食品”)IPO的保荐过程中履行不到位而遭到了上交所的公开谴责。这也使得国金证券成为了2025年以来唯一一家因IPO保荐业务遭到监管层予以公开谴责的券商。
也正因为对想念食品IPO的“违规保荐”,两名来自国金证券的保荐代表人——程超、宋乐真遭到了不多多见的“资格罚”——24个月内不接受其签字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及信息披露文件。
程超等人在保荐想念食品过程中为违规事项之一即是其对“函证、走访、调查问卷、复核外部专家意见、穿行测试等程序执行存在缺陷”,“未充分了解发行人的业务控制,未准确识别重要内部控制节点并核查执行情况”,上交所通过现场检查发现,“函证存在寄件人与发行人员工信息一致、多家回函单位共同一个联系方式等异常情形”而“保荐人及保荐代表人未能就上述异常情形的合理性予以针对性核查”。
虽然在农大科技的上市申报材料中签字的保荐代表人为丁峰和付泽胜,但据叩叩财经获悉,在农大科技启动上市时,对其进行上市辅导的负责人之一即是后来因想念食品IPO保荐而被“禁业”的程超。
在2024年1月至2024年7月的农大科技上市辅导过程中,程超一直作为辅导小组成员参与其中。直到2024年9月,农大科技在发布第三期上市辅导进展报告时,程超的名字才突然从上市辅导小组成员的名单中消失,取代程超对农大科技继续推进上市保荐业务的正是如今成为农大科技上市保荐代表人的丁峰。
2)资本大佬盛希泰潜伏惊现
![]()
若农大科技能顺利向监管层解释其业绩的持续性和增长性等等质疑,其挂牌A股成为上市企业就指日可待。
农大科技的上市,除了在其中控制着目前农大科技总股本76.10%的马学文父子以及在其中持股8.82%的另一位创始人兼高管丁方军外,受益最丰的就要数一家名为青岛鑫宸科创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鑫宸实业”)的外部投资机构。
鑫宸实业是在2022 年 1 月 27 日通过股权收入的方式进入到农大科技的股东名单中的,彼时,其以4100万元的价格获得了农大科技7.00%的股权并一直持股至今。
在农大科技中位列第四大席位的鑫宸实业也是在其中持股比例最多的外部投资者。
可以想象,如果有朝一日农大科技顺利挂牌北交所上市,那么鑫宸实业的这部投资将给其带来数倍的回报。
鑫宸实业的来头自然不小,其背后也是当年在资本市场曾叱咤风云的人物。
公开信息显示,鑫宸实业成立于2016年12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法定代表人正是盛希泰。
在鑫宸实业中,盛希泰出资6000万元,持有其60%的出资份额。
盛希泰的名字,在十几年前的券商行业中可谓是如雷贯耳的存在。
如今互联网上对盛希泰的描述,年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68年8月生于山东省沂源县南麻镇盛家庄村,另一个是1970年生于山东淄博。但从业经历,则是一致的金光灿灿:1992年11月之前,曾任大学教师;1992年11月到1994年3月在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任投资银行副总经理;1994年3月至1996年5月在山东证券任董事、副总裁;1996年5月至1997年11月在民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任董事、常务副总裁;1997年11月至2000年12月在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作投资银行总经理;2000年12月至2003年8月在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任副总裁;2003年9至2004年2月在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任总裁;2004年2月至2009年11月在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总裁;2009年11月进入华泰联合证券,2010.10任至董事长、总裁,2012年6月辞职。
在当年离开华泰联合证券时,盛希泰曾告诉采访他的记者说“今后不想做证券这行了,以后可能去养猪、养鸡”。
2013年7月,盛希泰被川财证券任命为独立董事。
这段近二十年的券商从业履历,让在证券界风雨打拼的盛希泰曾拥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称号——“证券少帅”。
“盛希泰先生为早期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20年投行生涯中拥有逾百家公司IPO经验,并培养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团队”,在盛希泰的百度百科中,这样对其描述道。
2014年,盛希泰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联合创立洪泰基金,据洪泰基金官网称,截至目前,其管理规模超300亿元,投资方向聚焦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和科技消费等五大领域。
(完)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