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30/40/50岁,分别怎么找出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简七理财 时间:2025-11-14 00:14:53

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晚上好,我是简七。

前阵子和一个95后朋友聊天,说起一件让我印象很深的事。

她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想辞职休息一段时间。

可当她把想法告诉父母时,立刻就被打断了:

「我们年轻的时候哪敢停?!下岗就意味着一家人没饭吃。你们现在条件好多了,这点累算什么,挺挺就过去了。」

她也理解父母那一代的艰辛,但又觉得自己的压力没人懂。

内卷、996、35岁危机——这些词在父母眼里,像是另一种语言。

我那天听完在想:同样面对困难,不同年代的人,为什么反应差这么多?

01 时代发的牌,确实不一样

我看过一份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图源:《2024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研报告》

最乐观的是这几类人——

一线城市的60后:退休了,养老金还不错,到处旅游,身体也好;

三线城市的60后、70后:有房有车有存款,生活成本又低,日子过得挺舒坦;

一二三四线的00后们:不买房也无所谓,租房挺好,工资够花就行,有空爬山、打游戏。

最焦虑的是这两类人——

一二线城市的80后、90后:房贷、孩子教育、父母养老,三座大山压着;

农村的60后、70后:看着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好像跟自己关系不大,想帮孩子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却有心无力。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有钱、没钱的区别吗?

但我觉得,这更像是「时代发牌」的差异:

60后、70后的黄金年龄,赶上了改革开放和加入WTO。那时候经济高速增长,加上那代人踏实肯干,摆个摊、开个小厂都有机会攒下「第一桶金」。

80后、90后的黄金年龄,撞上了房价暴涨、经济换挡期。要么父母能帮衬一把,要么就被高房价绑得牢牢的。

00后呢?成长在增量基本被瓜分完的时代,自己索性选择「整顿职场」、「悦己消费」。

02 日本的「冰河世代」,经历了什么?

如果你觉得现在已经够难的了,我想和你聊聊日本90年代的「就业冰河世代」(约1970-1975年出生)。

他们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

1993年,大学生就业率从85%断崖式跌到55%。此后整整十年,这个数字再也没回到80%以上。

那一代日本年轻人的遭遇,比我们想象的更残酷:企业大规模裁员,应届生根本进不去大公司。

不少人只能做派遣工——干着和正式员工一样的活儿,拿一半的薪水,合同一年一签,没奖金,没退休金。


图源:NHK纪录片《穷忙族》

与泡沫经济时期毕业的前辈相比,「冰河世代」的终身收入少了约7000万日元(大概350万人民币)。这个差距,一辈子都很难追回来。

NHK有部纪录片叫《穷忙族》,记录的就是这代人的困境。

这就是经济寒冬带来的心理创伤:他们最终成为日本收入最低、结婚率也最低的群体

所以,这一代人变得特别保守:不敢消费,不敢跳槽,不敢投资,甚至不敢结婚生孩子。

到了2024年,这批人50岁了。日本媒体开始讨论他们的「老后破产」危机。

冰河期的创伤,不是十年就能恢复的。它会跟着一代人,走完一生。

03 有些人,找到了另一条路

聊到这里,心情有些沉重了。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在同样的30年里,也有一批日本人,在看起来没有机会的地方,找到了出路。

而且,他们的成功,是有迹可循的。

《以日为鉴》这本书提到:1994年到2004年,是日本企业出海的黄金十年。很多日本企业跟随制造业浪潮,去了亚洲新兴市场。

我找到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精密测量仪器制造商Mitutoyo,2001年来上海设了销售点。

一开始,他们也只是做常规动作:和大多数日企一样,主要服务在中国的日本企业。

但很快,他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只服务日企,市场太窄了。

于是,他们开始培训本地代理商,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借助代理商的本地客户网络,逐步打开中国市场。

这个决策的本质,是把自己从日企的供应商,变成「中国市场的一部分」。

十多年后(2016-2017年),Mitutoyo全部订单中,日企只占15%左右,而中国本土企业的占比达到了73%。

这就是本土化红利的真正含义:自己扎根,成为当地生态的一部分。

我还发现,他们并非正面硬刚存量市场,而是在「边缘地带」试探——

从已开发市场到新兴市场(从东京到上海);

从主流赛道到细分领域(从大型制造到精密零部件);

从服务大企业到服务(当时的)中小企业(从日企到本土企业)

为什么边缘有机会呢?因为竞争没那么激烈,说不定是「下一个增量」的起点。

今天的中国,其实也在重演类似的故事。这两年,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企业大规模出海。

机构预测,到2026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岗位会达到450万个。

04 给不同年龄的你,3个思考方向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想: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肯定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我想分享3个思考方向——

(1)如果你30岁以下:用「20%时间法则」探索增量

日本的出海潮有个规律:制造业出海的黄金期,往往只有10年

因为出海的过程,也在培养当地的供应链。10年后,技术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对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来说,这个窗口期可能就在2025到2034年之间。

年轻时的一大优势是:试错成本相对低。那怎么试错呢?

我的建议是:用20%时间探索

每周拿出20%的时间(大约10小时),做这些事:

信息搜集:关注3-5个出海企业的招聘号,看他们要什么技能 技能储备:学一门外语(不一定是英语,可能是法语、西班牙语) 人脉建设:和已经出海的人聊聊

另外,增量市场不只是出海,也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这些新兴产业;出海的方式也很多样,可以是去海外工作,也可以是远程服务海外客户。

重点是找到那些「正在快速增长,但还没被充分竞争」的领域。

*第一步可以这样开始:这周找3个出海企业的招聘要求看看,写下他们要什么技能。

(2)如果你30-50岁:建立「双轨系统」

这个年龄段最大的焦虑,是「不敢动」。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还没还完,不敢轻易换赛道。

但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正在走下坡路,不动可能更危险。

我的建议是:建立「双轨系统」——

主业:守住现金流。

这是你的安全垫,短期内不要动。但你要开始观察:

你的行业,是在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看看龙头企业的招聘量、资本流向、政策风向) 如果主业消失,你能在3个月内找到替代方案吗?

副业:培养第二曲线

用每周10-15小时,探索新的可能性,比如周末接点小项目、做个小咨询,寻找PlanB

日本90年代的经验是,从制造业转型到IT、医疗的人,虽然刚开始收入降了一截,但10年后,他们的薪资反超了还在传统行业的同龄人。

*第一步可以这样开始:这个月,约3个不同行业的朋友深聊一次,问问他们的行业怎么样。

(3)如果你50岁以上:找到你的小生意

日本2004年进入深度老龄化,但很多50岁以上的人,反而找到了新的职业生涯:

社区养老服务:20年间新增了6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岗位看重共情能力和人生经验。

入境旅游:访日游客20年从300万涨到3000万,很多人开民宿、开小餐馆。

他们追求一个自己能掌控的小生意:每月有稳定收入、不依赖体力、能做到70岁、80岁。

*第一步可以这样开始:列一个清单,你有什么「不靠体力,但依赖经验」的技能?

05

写到这里,再来回答95后朋友的困惑。

她爸爸说得对,那个时代机会确实多; 她的焦虑也对,这个时代确实更卷。

但或许,真正的答案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机会」,关键是你能不能跳出当下的视角,看到更大的图景。

就像投资一样,当所有人都在恐慌时,往往也是重新思考和布局的时候。

你是怎么看的?你身边有没有人,正在经历或者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暖流」?

欢迎在留言区聊聊~

对啦,这个11月,我们推出了,价格更优惠,新增了主题月社群。

如果你也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一起成长,期待你的加入~

扫码了解一下↓↓↓

晚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