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以开放促创新,华为“十大发明”背后的知识产权力量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凤凰网科技 时间:2025-11-14 00:06:48

摘要:

创新从来不是个体的能力,而是产业生态共同形成的共识。

科技 出品

作者|冰美式

编辑|刘毓坤

全球创新浪潮正加速演进,中国科技力量正在成为其中的重要推动者。

在这场面向未来的技术竞赛中,知识产权正悄然成为影响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它不只是保护机制,更是连接创新者、产业链与全球市场的桥梁。

11月11日,华为公布第六届“十大发明”成果。这场内部评选不仅记录技术突破的瞬间,更展现出开放协作的长期路径。把开放创新刻在DNA里的华为,研发投入上也始终不留余力。

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24万亿元,仅2024年就达1797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0.8%;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覆盖通信、算力、操作系统与智能驾驶等多个前沿领域。

“华为注重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在现场表示,大家正在加速走向全联接的智能社会,联接和计算是未来世界的两个基石,而保护和奖励创新也同样重要。“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华为始终致力于开放、合作、创新。”

知识产权:创新源动力和开放合作的基石

过去这些年,中国的创新生态持续完善。从政策层面的制度建设,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积极投入,一个更开放、更成熟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正在形成,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截至2024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568.9万件,同比增长14.0%。

在第六届“十大发明”发布现场,嘉宾们也围绕“知识产权与创新共进”展开讨论。国际商标协会CEO Etienne Sanz de Acedo指出,知识产权让创新与创造力能够以明确的方式被量化与流通。国际贸易许可者协会(LESI)当选主席王宁玲呼吁行业领袖与研究者加强协作、负责任地共享知识与许可,以开放促进产业共荣。

而华为正是这种理念的长期践行者。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20.8%;过去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24万亿元。

截至目前,华为在全球持有超过15万件有效授权专利,覆盖通信、算力、操作系统、光互联、绿色能源与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

与此同时,华为以“创新、开放、利他、合理”为理念,通过专利许可、标准共建和开源协作,推动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共享与生态协同。2024年,公司专利许可收入约6.3亿美元;《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家直接或间接获得华为专利授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OpenHarmony社区超8100名共建者提交的新增开源代码超1000万行,openEuler系操作系统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另外华为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软件开源和硬件开放项目,如CANN计算框架、仓颉编程语言、灵衢总线硬件规格等。致力于为终端、云服务和计算系统开放所有开发者工具和应用支持代码。

“持续创新与尊重知识产权,是华为取得今日商业成就的源动力,也是未来我们致力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基石。”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11月11日发布的第六届“十大发明”,成为华为开放创新实践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十大发明:构筑开放创新体系的技术群像

2025年第六届“十大发明”,获选成果涵盖算力架构、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光互联、存储技术、绿色能源与智能驾驶等多个方向。

位居榜首的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试图解决AI算力集群在通信效率上的长期瓶颈。它不是在单卡性能上“卷”,而是在资源调度上重建规则——让成百上千颗处理器以更低延迟协作,最终实现“大模型时代的算力拼接”。

另一项入选的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核心在于通过软硬协同提升系统的流畅性与安全性。在“丝滑流畅”方面,方舟引擎在并行计算、以存代算、端云协同等方向的突破,使系统与应用之间的调度更加高效,带来跨设备的一致体验。在“安全”方面,星盾安全架构从内核到应用生态进行系统级设计,通过加密分享机制将数据控制权交还给用户,让跨场景的交互更可控、更可信。

短距光互联技术,解决的则是智算中心里“能耗占比过高、扩展困难”的问题。通过芯片—链路—网络的协同设计,解决了传统电互联在可靠性、时延、功耗等方面的技术挑战,使得智算集群可靠性提升3倍、覆盖范围扩大12倍、运维效率提升40%。

以及GigaGreen RAN绿色无线接入网,通过动态频谱调度与功耗感知算法,让5G基站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节能约三成。

这十项发明看起来分散,实则指向一个共同目标:让创新变得可以被复制。它们的共通特征是:一旦打磨成熟,就能嵌入产业链,被更多合作方复用。这也是华为一直强调的“开放创新”的现实意义——开放不是“共享一切”,而是让底层技术具备公共性。截至目前,华为已有超过20万件专利进入公共领域,可供公众免费使用。

另外,去年6月20日,华为在茶思屋科技网站上线的“查思专利”板块,使产业伙伴和研究机构能够直接检索、使用和研究相关专利资源,一年多以来,访问量突破两百万次,进一步让专利存量变成创新增量。

在今年的“十大发明”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华为算力体系创新能力的昇腾超节点,它展示了知识产权如何转化为AI时代的现实生产力,也验证了专利群如何直接支撑技术落地。

昇腾384超节点:8项关键专利支撑技术落地

技术创新对应的往往是产业价值。“十大发明”的评选标准,也不仅仅以项目规模或商业收益为衡量,而以是否能开创新产品系列、形成重要商业特性、对公司和行业产生实际价值。

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作为十大发明的首位成果,在产品层面落地为昇腾384超节点,实现384张AI处理器高速互联、低时延协同。2025WAIC上,昇腾384超节点首次展出,作为“镇馆之宝”,每日展台前都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这项被称为“智算时代基础设施”的技术,不仅是华为在算力架构上的一次突破,也是知识产权体系支撑下的集体创新成果。据了解,其背后由8项关键专利支撑技术落地。

作为发明人代表的孙宏伟将超节点的开发比喻成一栋楼,这栋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楼”如何盖,才能提升资源利用率,第一步就是系统架构设计,也就是其中一项专利,一个“可池化、皆对等、可组合”的分布式对等全互联架构”。与此同时,团队开发了低时延内存语义专利,让AI核心计算节点之间的通信效率提升至纳秒级。

在庞大的硬件规模下,可靠性成为另一道门槛。以故障率最高的光模块为例,若万卡集群万个光模块,一年平均会发生几十次故障。据孙宏伟透露,光模块故障分析显示,大部分的模块故障与脏污有关,而业界主要依赖仪表和人工上站巡检,距离高效、高精度、搞准确度检测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我们有一个专利,采用业界首提的基于ODSP的检测技术,大幅提升了监测效率。以往需要人工介入耗费数日、且有盲区、检测效率低、无法实现在线检测等问题,统统都解决了。”孙宏伟表示,该专利实现了远程非介入式监测,无需人工插拔光纤;监测基本无盲区;而且能多模块并行监测,全超节点检测如今不到7分钟便可完成。

另一项关键创新是智能动态供电专利。针对AI训练负载峰值频繁波动的问题,团队构建了电源—NPU协同控制机制,根据计算压力实时分配功率。这些技术构成了昇腾384超节点的八项核心专利群。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嵌套、彼此支撑的体系:通信架构、供电控制、可靠性设计、热控管理,共同组成了从硬件到系统的完整创新闭环。

同样,正是这种“系统化专利群”,让超节点不仅能在实验室稳定运行,更能在产业环境中规模化部署。正如孙宏伟所说,超节点这块巨大的拼图,少了任何一块,都不完整。

结语

从知识产权到创新体系,从“十大发明”到昇腾超节点,华为的创新路径在过去十年里始终保持着稳定而持续的节奏。它的做法并不复杂——把专利当作技术体系的一部分,而非划定边界的围墙。这也让专利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协同与共赢的核心机制。

与此同时,在AI与智能产业的演进中,“开放”正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它不只是共享代码或发布标准,而是一种更长期的态度——尊重知识,尊重合作,也尊重技术本身的复杂性。

如今,从专利许可到开源社区,从标准贡献到产业合作,开放已经成为华为最稳定的组织惯性。无论是查思专利的上线,还是OpenHarmony共建者数量的持续增长,抑或是标准提案的不断输出,这些细节比口号更能说明问题——创新从来不是个体的能力,而是产业生态共同形成的共识。

标签: 专利 技术 华为 产业 知识产权 智能 算力 效率 协同 架构 体系 节点 硬件 关键 全球 生态 落地 系统 性能 许可 标准 科技 机制 问题 行业 可靠性 方面 商业 公司 时延 功耗 时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