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AI是泡沫还是创新?多位大咖:AI革命伴随着“健康的泡沫”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1-14 02:08:03

11月13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在杭州举行。在一场“AI是泡沫还是创新” 的主题对话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携手四位AI领域初创企业及科技巨头代表,展开了一场兼具技术深度与商业洞察的对话。

强脑科技创始团队成员张胜男、蚂蚁集团AGI原生应用负责人马静、EXTEC Inc. 创始人应马可、杭州达迩文智能首席执行官武伯熹,从各自深耕的领域出发,剖析AI的革命内核与泡沫表象,分享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核心共识:

AI革命属性确立,泡沫为伴随现象

四位嘉宾普遍认同,AI的革命属性已毋庸置疑,其影响贯穿硬件、软件、垂直应用等多个维度,且已在诸多场景显现实际价值。分歧仅在于对“泡沫”的界定与认知。

应马可从算力发展的维度印证了AI革命的必然性。他指出,AI发展史上三次关键节点的算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1998年人工智能击败人类棋手时,计算机算力仅11G;2016-2017年机器实现猫狗分辨时,单张显卡算力100多T;而如今OpenAI的GPT5训练据称动用了近20万张H100显卡,单张算力达1P,相较首次关键节点实现了100亿倍的算力跨越。“随着台积电即将进入两纳米时代,摩尔定律逼近极限,当下的算力水平或将长期桎梏人类,这也意味着AI正迎来最接近人类想象的革命时刻。”

张胜男则用具体实践诠释了AI革命的社会价值。作为杭州AI “六小龙”中唯一专注脑机接口的企业,强脑科技正通过AI与神经解码算法,助力残障人士重获生活能力。“中国有100万前臂截肢和大腿截肢者,我们计划十年内帮助他们重新行走、拥有双手,今年已通过慈善方式帮助数千人,明年目标3万人。”此外,强脑科技研发的前额叶全频段脑监测设备已帮助近10万自闭症、多动症等患者,还在中小学建设脑科学+AI实训基地,目标是让一亿人体验脑机接口带来的便利。“AI切切实实改变人们的生命,它是一场带着美丽彩色泡沫外衣的革命。”

马静认为,AI革命伴随着“健康的泡沫”,如同航空母舰入水的涟漪、火箭升空的震动。这种泡沫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技术与产品、市场衔接不畅,如顶级的B200显卡虽算力强劲,但C端用户需求有限,商业化难以落地;二是产品化落地与真实需求匹配不足,除了豆包等信息获取类产品普及度较高,家庭陪伴机器人等硬件尚未广泛渗透;三是商业模式模糊,缺乏清晰的盈利测算逻辑,“技术发展需要商业场景引导,找到有巨大商业化空间的场景,才能挤压泡沫。”

武伯熹则直言AI领域存在投资过热的泡沫,且泡沫分布不均衡。“投资领域比技术发展超前,比如具身智能、AGI的实现时间,主流观点认为两到三年,我相对悲观。”但他同时强调,泡沫最低的是大模型,其距离应用已非常接近;且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泡沫破灭时,技术可能已消化预期,泡沫或许不会真正破灭。”长远来看,AI将超越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实现完全自动化,改变社会形态。

泡沫具象:

估值、心态与基础设施的错配

谈及泡沫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嘉宾们从融资、估值、行业心态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分析。

应马可结合自身融资经历指出,初创企业面临的质疑往往来自“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 投资人会疑惑,为何投入远小于行业巨头的小团队能解决“卡脖子”问题。但杭州“创新牧场、科技篮天和产业黑土”的生态给予了创业者信心,“政府和投资人会说,‘我们用将信将疑的方式坚定地支持你’,允许失败,因为企业培养的人才最终会留在这片土地上。” 这种生态下,即使存在投资过热,也能为创新提供土壤。

马静从宏观层面指出,资产利用率不足是核心泡沫之一。“数据中心建到沙漠,甚至规划太空算力中心,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应用支撑,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可能无法收回。”在估值方面,美国市场泡沫更为夸张,“基于简单大模型应用的初创企业,初步融资金额可达三五百万美金;中国一级市场聚焦智能制造、芯片等硬科技,泡沫相对较低,但整体浮躁情绪仍在,部分产品设计未尊重市场真实需求。”

武伯熹则认为,泡沫的不可判断性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2012年AI突然实现革命性突破,2022年GPT3横空出世,AGI的出现时间完全无法预知,这种随机性导致泡沫具有赌博性。”他强调,潜在泡沫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应用方对AI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要求达到10年后AGI的水平;二是脱离直接利益的布局,“投资、科研等间接利益相对不长远,只有对接人类原始需求的直接利益点,才能规避泡沫。”

张胜男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泡沫中的清醒之道。她回忆,创业十年见证了AI从被热议到泡沫膨胀的过程,如今脑机接口领域正重现这一轨迹。“马斯克曾设想将侵入式芯片与机器人结合,帮助残障人士控制肢体,而我们的仿生手早已实现弹琴等精细动作,核心在于技术出发点是解决人的真实需求。”她还分享了一个细节:用AI生成儿子穿洋娃娃裙子的视频,引发孩子对性别的困惑,这让她意识到,“无论技术泡沫多大,普通人都要保持清醒,明确技术的用途与边界。”

破局路径:

适配、开放、闭环与以人为本

面对AI泡沫,嘉宾们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核心围绕技术适配、生态开放、商业闭环与需求导向展开。

武伯熹提出“适者生存”的逻辑,“初创企业应避开大厂竞争,找到垂直应用方向,产生实际价值。”他以马斯克的万亿投资为例,指出其核心优势在于形成技术与商业的闭环,“芯片、工厂、算法、大模型、脑机接口等业务相互赋能,造出的机器人可卖给自家工厂,芯片供应给自有系统,投资虽大但浪费少,泡沫自然消解。”同时,企业需随机应变,“GPT出现后,原有的虚拟人技术故事不再适用,及时调整方向才能避免无效投资。”

张胜男强调跨界融合与持续学习的重要性。“2024年初我们对具身智能持谨慎态度,后来通过研究发现市场对机器人灵巧手的需求,最终切入这一领域,许多具身机器人厂家纷纷采购我们的产品。”她认为,面对看不懂的概念,不应盲目远离,而应主动了解学习,才能抓住跨界融合的机会。

马静倡导“以人为本的AI”,强调科学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技术发展和资本投入最终要服务于人类,尊重第一性原理和常识,将技术落成产品、推向市场,踏实做事就能挤压泡沫。”她以扫地机器人、自动驾驶为例,“这些产品已实现商业化落地,证明只要找到匹配的场景,AI技术就能产生价值。”

应马可则主张以开放开源应对泡沫。“中国大模型数量已超过美国和欧盟总和,阿里、DeepSeek等企业的开源贡献显著。只有开放,才能让所有技术拉到同一水平比较,显现真实实力,带动下游应用百花齐放,避免错误估值。”他始终认为,即使存在泡沫,只要方向正确,失败也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养料。

论坛最后,王忠民总结指出,AI的革命是全方位的,而泡沫多源于宏观叙事与实际落地的脱节。应对泡沫的核心,是用AI的方法分析、定位与治理,通过跨界融合、生态开放、商业闭环,将单点突破拓展为线和面的进步。“年轻创业者们的实践证明,只要立足真实需求,持续创新,AI的泡沫终将转化为革命的动力。”

红星新闻实习记者 陈龙 记者 陈馨懿

编辑 成序 审核 高升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