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颐
编辑 | 方展博
AI的故事,又进入到了新阶段。
11月13日,第20届百度世界大会举行。在这场被视为AI行业风向标的会议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发表了题为《效果涌现》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当前,“我们更关心如何让AI与我们要做的每一项任务,都能有机结合,让AI成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原生推动力。”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这场演讲的核心,恰恰道出了AI产业的分水岭——从“智能涌现”迈向“效果涌现”。
从上百个大模型密集发布,到AI智能体(Agent)等新形态的出现,整个行业不再只看技术是否酷炫,而是更关注能否创造真实价值。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陷入了“知道AI重要,但不知从何下手”的困境。成本、技术门槛与试错风险,是挡在企业面前的三座大山。
面对这些行业难题,百度提出了“内化AI”的思路。李彦宏在大会上指出:“只有当AI成为业务内在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带来生产率的质变。”换言之,要让AI像水和电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业务本身,而不是停留在辅助工具的层面。
围绕这一理念,百度展示了三条“让AI更有用”的路径:用AI完成重复劳动、实现生产力的弹性供给、以及辅助人类进行复杂决策。对应地,百度推出了三款产品:面向全球开放的实时互动数字人“慧播星”、升级到2.0的无代码开发工具“秒哒”,以及全球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伐谋”。
这些应用的突破,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支撑。百度过去十多年搭建了一套从芯片、框架、大模型到云服务的全栈AI布局。
本次大会,百度进一步升级了这套“技术底座”:发布了新一代昆仑芯、超节点“天池”,以及更强大的文心大模型5.0。
行业观察者眼中,百度正从“搜索公司”转向AI基础设施平台。李彦宏判断,AI产业的结构需要从过去少数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的“正金字塔”结构,向基础设施普及、人人皆可开发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
接下来,市场将验证百度长达十年的投入,能否真正培育出一个繁荣的AI应用生态。
![]()
AI内化,从“技术底座”开始
如今,几乎每家企业都在谈“AI转型”,但真正用上AI的少之又少。一位长期关注AI领域的投资人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企业想真正用上AI,就像一百多年前用电一样,得有人把发电厂、电网、变电站先建好。
这个困扰行业许久的问题,在2025百度世界大会上,有了新的答案。
百度公布了自研AI芯片“昆仑芯”的新进展,同时发布了新一代文心大模型5.0。这两者,恰好对应着AI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两部分——“发电厂”和“智能引擎”,一个负责提供稳定算力,一个负责把算力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智能。
百度之所以能拿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案,是因为它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埋头搭建这套系统。
早在2013年,当业界还在讨论深度学习的概念时,百度就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IDL)。那个时间点,国内大多数公司还没意识到AI的重要性。
真正的转折是2016年。那一年,百度做了一个关键决定:将内部打磨多年的深度学习框架“飞桨”(PaddlePaddle)正式开源。当时,全球AI圈两大巨头TensorFlow和PyTorch已初现雏形,不少人质疑百度是“重复造轮子”。
但回过头看,这正是百度自建“AI电网”的关键一步。如今,飞桨已吸引超过2300万开发者,服务76万家企业,是国内唯一能与国际主流框架抗衡的深度学习平台。
“电网”铺开之后,“发电厂”也得跟上。AI的“电力”来自算力,而算力的核心是芯片。2018年,百度推出了第一代自研AI芯片“昆仑芯”。
在这次大会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发布了新一代昆仑芯M100和M300,以及两款超节点产品“天池256”和“天池512”。
其中,天池256能让推理性能提升3.5倍,意味着同样的硬件投入,AI反应更快、成本更低;天池512则能实现在单节点上训练万亿参数模型——这在过去需要多个节点协作才能完成。
百度同时公布了昆仑芯未来五年的路线图:到2028年,百度天池千卡级超节点上市,2029年昆仑芯N系列上市,2030年百度百舸百万卡昆仑芯单集群点亮。沈抖表示,AI基础设施一定是长期投资,面向未来百度智能云将坚定长期布局,持续打造最硬AI云。
![]()
有了“电网”和“发电厂”,还要有能将电力有效分配、精准转化的 “智能引擎”——这就是大模型扮演的角色。2019年,百度发布文心大模型1.0。六年过去,文心大模型已迭代到5.0版本。
这一代最大的突破在于实现了“原生全模态”。过去,大多数AI模型往往只擅长处理文字或图像中的一类,而文心5.0能同时理解并生成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内容。
比如,你可以用文字描述一个场景,它就能生成对应的画面甚至短视频;你也可以给它一段视频,它能够准确理解内容,并用文字提炼要点。这种多模态融合的能力,在智能体规划、工具调用等复杂任务中尤为重要。
从性能上看,文心5.0在40多项权威评测中,已经与Gemini 2.5 Pro、GPT-5 High等全球顶级模型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也标志着,中国自研大模型在核心能力上,已具备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文心5.0与飞桨框架进行了深度协同优化,在事实准确性、指令遵循等关键维度上表现更稳定。这种“发电厂”、“电网”和“智能引擎”之间的紧密配合,正是百度全栈技术布局的价值所在。
底层系统搭好了,最后一公里,是要把复杂昂贵的“工业电”,转化成普通企业也能轻松使用的“家用插座”。
这个任务,交给了百度智能云和千帆平台。百度智能云是国内最早提出“AI云”的厂商,它自2015年正式运营起,就注重将底层的算力、调度能力和模型能力,打包成开箱即用的服务,目前已达到150多种。
市场的正反馈也验证了这套方案的价值——千帆平台自2023年3月上线以来,已服务超过46万家企业;百度智能云在2024年继续保持中国AI公有云市场份额第一,并在2025年上半年的大模型相关项目中,拿下了中标金额和数量的双料冠军。
目前,文心5.0已同步上线文心APP,普通用户可直接体验;开发者和企业用户也可通过千帆平台调用其API服务。这意味着,这个达到全球第一梯队水平的大模型,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寻常百姓家。
让智能体“自我进化”,AI进入实用时代
基础设施建好了,“电”通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企业该如何使用这股“AI电”,让它真正帮助业务降本增效?
纵观百度展示的AI应用,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径,分别瞄准了不同企业的实际痛点。
超级智能体“伐谋”(famou.com)代表第一种路径:“让AI超越人类认知”,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专家模式”。
它面向的是金融、能源、交通等高门槛行业。在这些领域,通用AI模型常因缺乏行业知识而“说外行话”。
“伐谋”的做法是提供一个“训练平台”,让行业专家用自己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培养出一个懂行的AI助手。
过去,中信百信银行挖掘风控特征,需要高级工程师耗时数周;现在,“伐谋”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快速达到专业工程师的水平。
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院,“伐谋”还帮助工程师快速解决了海上风电平台管道布置的全球性难题。
“伐谋”的价值就在这儿——它能“自我演化”,让AI自己学、自己试、自己优化,直到找到最佳方案。
在多项国际测评中,“伐谋”表现优异,部分任务效率提升高达20倍。这表明,AI正从被动执行命令,向自主优化的新阶段演进。
慧播星“实时互动型数字人”代表第二种路径,“代替重复性劳动”——简单来说,就是用AI数字人代替真人,去干那些重复性高、耗人力的工作,帮企业实实在在省成本。
以直播电商为例,主播每天直播8-10小时已是极限,而慧播星数字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甚至比真人播得更好。
具体看数据:“罗永浩数字人”首场直播GMV突破5500万,部分品类表现甚至优于真人;今年双11期间,使用慧播星的直播间数量增长119%,总销售额增长91%。
目前,慧播星数字人主播数量已突破10万。
市场的高接受度,是因为它切切实实能降本增效。而让数字人“以假乱真”,背后的技术挑战不小。
百度的解决方案很彻底——从形象克隆、语音合成到内容生成、实时互动,全链条自研。这样一来,数字人不仅表情动作更自然,还能借助文心大模型的知识库,让互动更专业、更到位。
李彦宏的判断是:“任何需要人机交互的场景,都能用上数字人。”因此,百度宣布将该技术向全球开放,目前已率先在巴西落地,接下来,还将拓展至东南亚、美国等市场。
![]()
这意味着,无论街边小店想做直播,还是培训机构想提供个性化辅导,都能快速搭上这班车。
无代码开发工具秒哒代表第三条路径:让AI触手可及。即使你完全不懂代码,通过对话和拖拽,也能轻松开发AI应用。如今,秒哒升级到2.0,从开发、调试到上线、分发都能一键操作。
过去,一个企业想做个内部工具,得找外包团队,耗时耗力。现在,业务人员自己在秒哒上聊几句,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个可用的原型。
李彦宏表示,目前百度内部52%的新增代码由AI生成。而这次百度世界大会的邀请函、官网的报名系统,也是用秒哒生成的。
这款产品的价值在于,把开发的门槛降到极低,这是AI从技术走向普及的关键一步。目前,秒哒已累计生成40多万个应用。
从专攻行业难题的“伐谋”,到接替重复劳动的“慧播星”,再到让小白也能轻松开发的“秒哒”,百度推动产业“内化AI”的路径是:先在复杂的场景中验证AI能力,再把技术封装成好用的标准化产品,最终把使用门槛降到最低,让AI变成谁都能轻松上手的工具。
就像通电之后,是电灯、电话的发明,让普通人真正感受到电的价值。百度的思路也是如此——把复杂的AI技术,也变成像家电一样,开箱即用、按需取用的日常产品。
百度的十年耐心,正迎来回报期
过去有人说百度在AI领域是“起大早、赶晚集”——入场虽早,却好像没赶上风口。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该更新了。
百度在AI上已经埋头投入了超过十年。当年那些看似超前的布局,如今正陆续迎来收获。在上述投资人看来,百度等的不是风口,而是产业真正成熟的时机。
市场的重新评估,源于三层关键变化。
第一层,高速增长的AI业务,开始成为百度的新支柱。
2025年第二季度,百度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这部分业务主要包括智能云、自动驾驶和数字人等,增速已明显超过传统的搜索广告。
第二层,百度核心产品全面完成AI化,并且开始跑通商业逻辑。
最典型的是搜索。百度AI搜索月活跃用户已达3.82亿,连续多个季度保持增长。在此次大会上,百度还公布了一个数据:AI搜索的富媒体覆盖率已达到70%。这意味着,用户搜索时看到的内容,七成都经过了AI的重新组织和呈现。
自动驾驶服务“萝卜快跑”更是越过了商业化的临界点。它每周的全无人订单数达到25万,全球服务总次数超过1700万次,稳居全球第一。更重要的是,这项业务已经在武汉实现了盈亏平衡——这在自动驾驶行业里,是个相当罕见的成绩。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产品,是文库网盘智能体GenFlow 3.0。作为面向办公场景的协作工具,其用户数已超2000万,成为全球最大通用Agent。
这些产品的共同点是:全面AI化后,为更多用户创造价值,并且能赚到钱。
![]()
第三层,也是最深层的变化,百度的角色发生了质变:从一家“自用AI”的公司,转向为产业提供AI“基础设施”的平台。
这个角色类似于PC时代的IBM——它不仅生产和销售硬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为整个产业建立起了一套可靠的技术标准与服务生态。
百度现在走的就是这条路。它通过过去十多年的投入,系统性地搭建了从芯片、框架到大模型和应用的完整技术栈。它不光自用,还把这套能力打包成“AI电网”,开放给所有企业。
资本市场已经开始重新评估百度。今年9月,百度股价突破120美元,创下近两年新高,并持续站稳128美元以上。
过去,市场更多把百度看作一家靠搜索、地图等产品赚钱的公司,估值上比较保守。而现在,随着AI业务的潜力逐渐释放,投资者开始重点评估百度在AI基础设施上的长期布局——昆仑芯的算力、飞桨的框架、文心的模型、千帆的平台,这些都是可以持续变现的资产。
如今,这张“电网”的能力经过了内外部业务的初步验证,百度也由此拿到了参与下一阶段AI产业竞赛的关键入场券。
未来的关键,是如何让更多企业顺利“接入这张电网”,并且让“用电”的成本更低、体验更顺畅,以及这套系统能否真正承载起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重任。只有当AI像水电一样方便可及,它所蕴含的产业价值才能真正释放,而百度,正站在这一转折点的前沿。
正如李彦宏所说,只有当AI被内化成一种原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实现效果涌现,进而引爆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推动经济增长,让“智能红利”转化为“社会红利”。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