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获近半数客户持续复购 非夕自适应机器人加速商业化落地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商报 时间:2025-11-13 20:18:39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看起来只是一台机械臂,却能感知“手感”,像人一样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完成精细操作,这就是非夕首创的“自适应机器人”——让机器人不再停留在简单重复操作层面,而是开始解决“只有人手才能胜任”的难题。

近日,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夕的“力控”技术路线已帮助非夕机器人产品在多个行业落地,并被近半数客户持续复购。非夕实现盈亏平衡也正在提上日程。



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图片由企业提供)

什么是“自适应机器人”?

非夕(Flexiv)是一家通用智能机器人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自适应机器人产品,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基于非夕机器人系统的整体、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胡晓平认为,未来机器人真正发挥作用、产生社会价值,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其操作能力的输出,而非以表演和情绪价值输出为主。“目前依然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力完成重复、危险或相对枯燥的工作。”胡晓平说。

在此背景下,非夕首创“自适应机器人”概念,并将其实现产品化。自适应机器人,即通过“力控+AI”的仿人化技术路径,让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进行实时感知和决策,具备类似人类的柔顺操作能力。

胡晓平表示,尽管非夕的自适应机器人手臂形态与工业机器人没有太大差别,但从底层技术来看,无论是硬件能力还是软件能力,自适应机器人都与传统的工业自动化完全不同。

据胡晓平介绍,非夕的技术路径围绕“仿人化”展开,是因为人在完成各种复杂操作需求时,非常依赖于“手感”和手眼配合的能力。“眼睛”对应视觉,“手”则更多依赖触觉和视觉的反馈来形成闭环。

“比如人们插拔USB接口,虽然无法每次都精准知道接口的准确位置,但总能可靠地完成任务。这是因为即使视觉没有对准,我们最后也能依赖触觉反馈进行位置微调,从而完成任务。”胡晓平说。

因此,人类的这种机制对于机器人的自主作业至关重要,这种能力将使未来的机器人变得更灵巧、更可靠、更通用。

“我们发现,当机器人的力控能力得到本质提升后,其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也变得非常大。我们不仅能解决工业制造中过去难以自动化的装配问题,还能提供非常灵活的食品加工自动化解决方案。我们还可以将工业生产中积累的能力迁移到医疗服务等场景,完成一些医疗或家庭服务任务。所有这些解决方案,我们都使用同一个标准产品,真正实现了所谓的‘通用智能’集成产品化目标。”胡晓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自适应机器人的技术标准已经出台。

2024年9月29日,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非夕科技、科大讯飞等28家单位共同起草的《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要求》发布,并于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定义了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通过力位协同控制实现自适应能力的三大核心要求,填补了国内外自适应机器人领域系统性技术标准的空白。

客户复购是产品的底气

盈亏平衡是大部分初创科技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非夕在这方面很有信心。

“我们预计,明年非夕应该能够实现公司业务层面的盈利。”胡晓平说,“这对当前的机器人行业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因为大部分机器人产品或形态还在寻找落地场景。而非夕基于自身能力,与产业的联动非常深入,能切实找到各行业的自动化需求和痛点,解决这些痛点能带来可观的营收。”

“我们从2022年开始产业化,从那时起到现在,非夕每年业务营收都保持了200%到300%的增长。”胡晓平说。

目前,非夕的产品已在3C电子、汽车、医疗、食品加工、服务业等行业实现落地。

“我们前期在业务场景落地时,更关注关键用户或行业头部企业。例如在某头部手机品牌的供应链中,我们已有几百台的订单,用于支持手机生产线中非常核心的柔性生产环节。”胡晓平说。

“不仅在工业领域,在服务业、医疗、农业食品加工等对成本高度敏感的行业,我们的解决方案也获得了很好的接受度和重复订购,这说明我们的产品性价比和投资回报率能让企业‘算得过账’。”胡晓平介绍,“目前我们的产品落地体量已达数千台规模。近两三年,近半数客户持续复购。这意味着客户在试用我们的解决方案后,会继续采购以加大自动化投入。”

“拥有扎实的应用案例,并即将实现盈亏平衡,这对于一家机器人企业的技术意义和价值来说是很好的佐证。”胡晓平说。

产品落地是硬道理

非夕在美国硅谷、新加坡,以及中国的上海、北京、深圳、佛山均设有办公室。胡晓平表示,非夕的全球化布局主要基于两个维度——研发和产业化。

“在研发方面,硅谷等地设办公室是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尤其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向的顶尖人才。我们能及时关注行业最前沿的研究,并将优秀人才招聘到公司。”胡晓平说。

“在产业化方面,我们明确更大的市场空间在国内,因此将生产、业务团队主要放在国内,进行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不断探索东南亚和北美等市场,以便第一时间收集各地区对创新产品的痛点和需求,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未来产业化落地的计划和战略目标。”他说。

非夕的海外市场开拓已看到成效。

“在北美市场,我们与当地制造业企业,如特斯拉等,已有较深入的合作。北美近期涌现了许多做具身智能的企业,它们专注于大脑开发和应用场景,但最终落地需要硬件基础。它们大多会选择非夕的自适应机器人手臂作为执行机构,这是我们业务落地非常好的一个领域。”胡晓平说,“在新加坡及东南亚,我们不断尝试创新性解决方案,落地已比较成熟。基于在北美和新加坡的经验,我们正在布局欧洲市场,很快将在德国设立主体以支持业务拓展。”

“目前,我们整体营收中约有20%来自海外。”胡晓平表示。

谈及未来机器人赛道的发展变化,胡晓平表示,当前大家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方向的热情非常高,但如果业务场景迟迟难以落地和交付,行业可能会出现低落和洗牌。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做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的企业出现,很多公司也开始将自己的机器人称为‘力控型机器人’,这说明大家对这条赛道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提升。非夕在这个领域与产业绑定得很紧密,这也是我们有信心明年走向盈利的原因。”胡晓平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