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盛(300502.SZ)的半年报出来,大股东又在跑路。
曾经的第三大股东LO JEFFREY CHIH已经成为第四大股东,二季度又减持525万股,2022年四季度至今,已经是这位股东连续第11个季度减持。
LO JEFFREY CHIH为美籍,是新易盛的前任董事,2020年卸任。
近年来,新易盛主要股东们减持太“猛”了:
iFinD“重要股东交易明细”显示,2023年至今,新易盛高管进行减持操作42次,没有一次增持。
并非所有减持都要披露公告。如果查询新易盛公告:
今年6月20日晚间,公司公告3位高管/监事完成了减持。
公司的实控人高光荣则在2023年4月,与另外4位高管/监事共同公告抛出减持计划,这年7月,高光荣完成减持。
此外,高光荣还通过转让的方式减持,不过,2024年12月高光荣因“涉嫌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股票”等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目前,新易盛两位实控人高光荣、黄晓雷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分别为7.40%、7.13%。如此之低的持股比例在上市公司实控人中实在是不多。
为啥新易盛的股东们,如此热衷减持?
或许是因为,公司股价涨太猛了。
2023年至今,新易盛最大涨幅3164.44%;拉长时间看,上市以来,公司涨幅达到19173.73%%——涨了192倍。
现在,新易盛总市值超过3500亿元。疯狂炒作下,成交额已经到了惊人地步。
新易盛的上涨,踩中的是光模块的风口。
2016年,新易盛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后,受益于移动通信市场扩容,业绩、市值都稳步提升。
不过,真正的爆发出现在2023年以后。AI浪潮下,全球云厂商资本开支激增,英伟达GPU芯片需求高增。GPU芯片需要高速光模块作为配套,新易盛则被认为供货英伟达。
由此,新易盛股价和业绩均迎来爆发。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增312.26%,2025年上半年又大增355.68%。
然而,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时至今日,新易盛的风险也非常明显。
首先是境外业务的风险。
新易盛的营业收入中,94.47%来自境外。可以说,地缘政治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影响新易盛的生意。
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正遭遇一系列重大不确定性:
7月31日,英伟达因为算力芯片“后门”问题被网信办约谈,8月21日,消息称英伟达供应中国的H20芯片停产。
虽然新易盛表示因为“商业秘密”,未透露与英伟达的合作,不过,综合媒体公开信息,基本可以看出新易盛与英伟达的密切关系。
此外,是财务端的风险。
先看应收账款。
2024年末,新易盛的应收账款25.4亿元,较2023年末增超250%,远高于营收增速。今年上半年末,新易盛应收账款直接来到50.17亿元,较2024年末又翻倍了。
存货也在激增。
2024年末,公司存货41.3亿元,同比大增3倍多,占营业成本比例从45%升至86%。到2025年中期,存货接近60亿元,已经比公司去年的营业成本(53.42亿元)还高。也就是说,公司现在手里压的货物,够去年一整年消耗量。
那么,是不是因为市场好、提前备货,应收账款和存货都大幅增长?
并不能那么乐观,因为新易盛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增速,远远超过公司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增速。
这种情况,看上去是积极扩张,但稍有不慎,很可能带来销售压力。
最后看公司经营现金流。
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6.41亿元、9.53亿元,同期净利润是28.38亿元、39.42亿元。
净现比分别为0.23、0.24。
这个净现比,可以说非常低了。说明新易盛赚的“钱”,相当一部分其实没有及时落实到“口袋”里。
事实上,新易盛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商业上并不强势。
作为光模块巨头,新易盛要向上游采购光器件,再做模块卖给英伟达等芯片巨头,等于夹在中间,利润被“两头挤”。
近年来,公司也积极向上游布局,试图改变这一不利局面。
最后,我们总结:
新易盛是一家优质的公司,也是一家激进的公司,一家业绩与风险同步增长的公司。
大股东们是最了解公司的,他们在高位不断减持,或许是聪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