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物理学者施郁缅怀杨振宁:将来继续在心中和他对话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0-19 10:11:36

“平时习惯了杨先生健在,没有充分意识到时间是有限的,没有抓紧在杨先生健在时整理出更多对他的研究,将来继续在心中和他对话。”10月18日晚,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维尔切克量子中心副主任、原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缅怀杨振宁。

10月18日,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施郁曾在杨振宁身边工作过,与他有过多次交流。近几日,施郁还在陆续撰写关于杨振宁的研究。早前,施郁按时间顺序介绍杨振宁的32项科学贡献,文章被收入清华大学的《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文集》。在2021年清华大学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世纪物理情”上,施郁也被杨振宁邀请前来做演讲分享。


2002年国际理论物理大会结束,杨振宁与施郁合影。受访者供图

回忆起杨振宁,施郁告诉澎湃新闻,“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是‘保守的革命者’,平易近人的智者,正常的天才”。与杨振宁交流,施郁被这位物理学巨匠纯粹的精神世界和毫无矫饰的真诚所感染。

根据施郁的研究,杨振宁将各位大师的风格总结为:爱因斯坦,深广;狄拉克,笛卡尔式的纯粹;费米,厚实、稳健有力。他还用“秋水文章不染尘”形容狄拉克的文章,用“神来之笔”及高适的诗“性灵出万象,风格超常伦”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

施郁研究认为,杨振宁的风格结合了这三种不同的风格。因为三位大师都有共同的能力,杨振宁也具有“提炼出基本,集中于本质”这一能力。他用4个词来描绘杨振宁的风格:原创、优雅、功力、物理。

在施郁看来,杨振宁在研究中特别关注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他从物理现象和自己的物理思想出发,做出深刻发现,不赶时髦、不随大流、不落俗套。

“纵观杨先生的学术研究生涯,可谓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些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得到实验支持很快被承认,比如粒子物理唯象的工作,特别是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工作。有些工作的重要性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比如杨-米尔斯场论以及统计力学中的很多工作。”施郁说,这些特征贯穿了杨振宁整个研究生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