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近期披露的中期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净利润逆势上扬2.78%,达到364.78亿元。
然而,在这一光鲜数据的背后,却是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99%的尴尬局面,以及屡见不鲜的合规问题。这家资产规模逾9.5万亿元的老牌银行,正面临着业绩与合规的双重严峻挑战。
罚单频现暴露风控漏洞
2025年堪称中信银行的“罚单高峰之年”。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监管局对中信银行哈尔滨分行原东部业务部总经理刘凤海、原行长于成信作出处罚决定。因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未恪尽职守,二人分别被予以警告,其中于成信还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
同日,中信银行总行因“理财回表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同业投资投后管理不到位”等违规行为,被处以550万元罚款。
此前的4月和6月,武汉分行及三家山西支行也因贷款管理、保理业务、贴现业务等问题,相继受到处罚。这些罚单暴露出中信银行在信贷、理财投资和数据合规等领域存在系统性的风控缺陷。
财务报表背后的经营压力
中信银行2025年上半年呈现出“增利不增收”的矛盾现象,这源于其大幅压缩信用减值损失48亿元的策略性举措。
若剔除这一因素,拨备前利润实际上下降了2.5%,这反映出其盈利能力出现了实质性的下滑。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资产配置出现了明显分化:同业资产激增48.7%,而贷款总额仅增长1.43%,这显示出该行面临着优质信贷项目难觅的困境。
零售战略转型同样举步维艰,上半年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6.9%,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至1.29%,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更是高达2.44%。
高管腐败频发折射治理缺陷
2025年7月,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袁东宁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这是继2024年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原副总裁罗金辉之后,又一位总行高管落马。这些案件揭示出该行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存在深层次的缺陷。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从原行长孙德顺受贿9.795亿余元的特大案件,到各地分行高管的系列腐败事件,形成了一条跨周期、跨领域的腐败链条。
更为严峻的是,近十年来,中信银行在公司治理核心责任制度上反复无常,在“行长负责制”与“董事长负责制”之间多次更迭,导致战略执行缺乏连贯性,内部管理混乱不堪。
破局之道在于刮骨疗毒
中信银行当前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发展理念失衡与治理体系失效的综合体现。在严监管常态化的背景下,依靠财务调节来维持利润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
唯有重构权力制衡机制、筑牢内控防线、培育真正的合规文化,方能真正实现战略转型,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对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而言,需要透过净利润的表象,关注其经营质量和合规状况。(编辑/陈小泉 来源/商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