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股王”寒武纪,还值得押注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无冕财经 时间:2025-08-27 18:32:50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贾琦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8月26日晚,被寄望“平替英伟达”的寒武纪,交出了“史上最强”成绩单: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8%;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扭亏为盈。

资本市场瞬间沸腾。8月27日,寒武纪股价盘中涨超10%,股价摸高至1464.98元/股,市值突破6000亿元,短暂超过贵州茅台,成为新“股王”。截至收盘,寒武纪报1372.1元/股,涨3.24%。

但越是耀眼的数据,越容易引发争议。

支持者坚信,这是国产替代、大模型需求与政策红利叠加下的必然爆发;反对者则指出:寒武纪当前动态市盈率高达276倍,远超行业中位数73.92倍。与英伟达、AMD相比,它更像是一场资本的超前豪赌。

一份炸裂财报,点燃了股价,也引爆了分歧。寒武纪究竟值不值得押注?它到底是国产AI芯片的高光时刻,还是被情绪裹挟的泡沫幻象?

高估值争议

寒武纪的故事,总带着跌宕起伏的戏剧感。

2016年,它脱胎于中科院计算所,早期靠向华为授权AI芯片IP生存,其1A处理器一度被集成进麒麟970。但随着华为逐渐采用自研AI模块,2019年起收入断崖下滑,寒武纪不得不转型“云—边—端”全场景布局。

2020年,寒武纪以“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的身份高调上市,首日市值突破千亿。然而随后连亏四年,累计亏损超40亿元,股价一度跌至46元,较高点暴跌84%,外界甚至怀疑“国产AI芯片梦已破灭”。

支撑它熬过低谷的,是近乎“豪赌式”的研发投入。

2023年,其研发费用达11.18亿元,占营收比例超过150%。这种“赔钱砸技术”的模式,换来了思元590芯片的问世:采用7nm工艺,推理能效比接近国际巨头,并通过主流大模型适配验证,寒武纪终于迎来一次正面亮相。

真正点燃市场想象力的是,今年8月21日 DeepSeek发布V3.1大模型时,在公众号留言区罕见点名:“UE8M0 FP8是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一句话,被视为国产开源模型正在主动适配国产硬件,软硬协同优化的生态雏形初现。寒武纪也因此成为市场情绪集中下注的焦点。

股价随之一路狂飙。

截至8月27日收盘,寒武纪年内涨幅已翻倍,尤其是在7月25日至8月26日期间,累计涨幅高达121.42%。自2022年低点算起,三年间涨幅高达28倍。寒武纪一跃成为千元芯片股,市值突破6000亿元,被赋予“国产替代破局者”的角色。



▲寒武纪今年以来股价飙升。图片来自雪球。

但其估值争议,从未停歇。

按最高点测算,寒武纪市盈率已冲上500倍,远超同类芯片公司。这样的定价,并非基于当前盈利,而是寄托在未来:国产替代能否加速?市场份额能否扩大?客户能否绑定?生态能否完善?任何一个环节失效,都可能带来剧烈回调。

批评者直言不讳,堂吉诃德数字金融研究院院长蒋李认为,寒武纪的超高估值“没有锚点,全凭信念”。在他看来,公司营收虽有提升,但规模与盈利能力远不匹配,“如今更像是小马拉大车”,若股价再涨,只能归因于情绪驱动。

支持者则乐观认为,国产替代的大势已不可逆。中国科技企业对本土芯片的需求正在从“可选”变为“必选”。在中美科技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寒武纪的稀缺性、国产替代逻辑与政策红利叠加,足以撑起高估值。正如一位北京VC合伙人所说:“不论英伟达H20卖不卖,国内生态的趋势都指向供应链自主化。”

谁在押注?

估值之外,更关键的问题是:谁在用真金白银押注寒武纪?答案来自两个维度:产业客户和资本市场。

曾投资过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多家半导体公司的投资人张驰告诉《经济观察报》,像寒武纪这样的国产GPU,客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像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它们只认性能和性价比;另一类则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智算中心,往往设定国产化率指标,为国产芯片提供成长空间。

寒武纪2024年年报显示,第一大客户采购额达9.29亿元,占总营收近八成,同比翻倍,但具体身份未披露。今年3月曾传出字节跳动下单10亿元采购的消息,随后被否认。

高盛最新研报指出,2025年上半年,腾讯、阿里、字节的资本开支全面提速,仅腾讯二季度资本开支就同比大增119%,直接拉动上游AI芯片需求。同时,寒武纪“思元系列”芯片已进入部分大模型推理与训练场景,并通过中国信通院DeepSeek兼容性测试,获得主流生态的“通行证”。在智慧城市、金融风控、视频分析等场景,寒武纪也在持续拓展合作客户。

订单背后,则是产业客户的谨慎投票,一旦性能验证通过,采购就会呈现规模效应。这正是寒武纪半年报能够爆表的底层逻辑。

在产业客户押注芯片可用性的同时,资本市场却疯狂押注的,则是价格与故事的博弈。

从股东结构看,寒武纪机构投资者占比极高。自2023年以来,机构持股占流通股比始终在50%左右。除了主动型基金,华夏科创50ETF、易方达芯片ETF等被动资金也在持续加仓。



▲截至2025年6月寒武纪股东结构。图片来自东方财富网。

在机构眼里,寒武纪不仅是题材炒作,更是国产AI芯片赛道的战略配置。高盛最近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至1835元,强化的也是这种“长期价值下注”的叙事。

与此同时,游资依旧活跃。方正证券重庆金开大道、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等知名席位频繁现身龙虎榜,单日净买入额动辄超过10亿元。短线资金追逐情绪波动,为股价提供了强大的交易弹性。

牛散的身影同样引人注目。知名投资人“章盟主”章建平自2024年四季度进入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以来,一直持有608.63万股,持股比例1.46%,二季度未减仓。按当前股价计算,持仓市值逾88亿元,最高浮盈超过58亿元。

不过,这波行情中真正的超级赢家还是创始人团队。寒武纪第一大股东为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纪28.63%股份。如按当前股价计算,陈天石身家已超过1700亿元,成为这场国产AI芯片狂飙背后的最大“造富样本”。

他们在赌什么?

狂热的资金、政策的加持、客户的订单,共同把寒武纪推到风口。但押注并不等于押注寒武纪一家公司的胜败,而是押注整个国产AI芯片赛道能否从“爆发”走向“成熟”。

寒武纪的股价,本质上是一场提前到来的投票:市场赌的不只是它的业绩和产品,而是中国AI芯片能否迎来真正的拐点。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目标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这表明,国产AI芯片不仅是企业的商业选择,更被赋予了产业安全与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作为科创板首批“硬科技代表”,寒武纪天然享有政策红利。

在不少机构投资者看来,即便当前估值高企,依旧值得长期配置,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政策和国家意志赋能下的成长空间。

但政策不能取代市场,寒武纪仍要在产业层面自证实力。

投资者和客户最在意的,并不是一份漂亮的半年报,而是未来三到五年能否持续交付:盈利能否延续而不是昙花一现,产品能否真正进入云计算与大模型的核心场景,软件生态能否补齐并构建类似英伟达CUDA那样的闭环。只有不断兑现这些承诺,阶段性的爆发才能转化为长期护城河。

与此同时,竞争者正加速逼近。主打GPU和游戏图形卡的摩尔线程正在冲刺IPO;定位通用GPU、聚焦AI训练算力的壁仞科技在科研与大模型应用中频频落子;走定制化路线的天数智芯则深耕金融、安防等垂直场景……这些公司或许尚未形成寒武纪的财务规模,但在资本市场同样受到追捧。

随着IPO提速,寒武纪的稀缺性红利将被稀释,高估值也必然会在横向对比中接受重新检视。而答案,还需要时间来揭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