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在人工智能产业风口频出的当下,“AI陪伴”正在成为被资本、创业者与产业巨头同时押注的新赛道。
头豹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至2028年,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38.66亿元跃升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这样陡峭的增长曲线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较为罕见,使这一此前并未进入主流视野的领域迅速成为焦点。
资本的反应向来敏锐。过去数月,雷军、俞敏洪、朱啸虎等相继出手,投资了一批以“AI陪伴”为定位的初创公司,使行业氛围骤然升温。追逐背后,既有随人口结构变化而来的现实需求,也有技术端的快速迭代——大模型价格战与开源潮流极大降低应用门槛,使AI陪伴产品从概念走向可被普遍触及。
然而,在热度之外,行业的根本性挑战也已显露。最突出的技术短板是“长期记忆”。当前的AI陪伴产品在单次互动中能够表现得流畅自然,却难以跨越时间维度维系连续性与个性化,由此也难以真正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对于寄望在赛道中突围的企业而言,这一能力缺口既是突破口,也是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
“现在业内流行的订阅制模式,付费转化率普遍较低,需要平衡情绪价值与商业价值。”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则向时代周报记者如此表示。
赛道被创投玩家点燃
资本的涌入,是AI陪伴赛道升温最直观的信号。
与此前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消费电子不同,这一赛道并未由头部厂商率先点燃,而是由初创公司和投资人快速推动。短短几个月,雷军、俞敏洪、朱啸虎等商界知名人士相继出手,投资方向涵盖儿童陪伴玩具、年轻人潮玩,以及多模态交互机器人。
如俞敏洪担任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的新东方行知资本,押注英格玛机器人,定位“陪伴+多模态模型”;雷军旗下顺为资本投资的贝陪科技,今年4月底推出“可豆陪陪”系列AI玩具,产品结合自然对话、NFC游戏启智卡以及家长端小程序,面向全球2至8岁儿童;朱啸虎担任主管合伙人的金沙江创投投资珞博智能,该公司推出的潮玩“芙崽”强调宠物养成与社交裂变,试图成为“随身携带的情感伴侣”。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年轻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接受一个AI角色作为生活中的伙伴。”沙利文大中华区总监李庆向时代周报记者称。
她认为,这背后不是炒作,而是真实的社会变化在推动——比如家庭变小了、孩子少了、老人多了,很多人其实面临情感陪伴缺失的问题。AI陪伴已经不只是短期风口,而是正在成为一种长期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趋势,正在从技术验证阶段进入场景爆发期。
从社会心理层面,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强调,AI陪伴市场容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一市场具备长期成长逻辑,核心驱动力包括孤独症候群蔓延、AI技术代际跃迁及Z世代情感范式转移。
“这个市场的增长接近指数级。”AI玩具初创公司朗之万创始人郭戈向时代周报记者直言。据其测算,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去年约为40亿美元,今年有望突破百亿美元。
在他看来,传统玩具与AI玩具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和部分传统毛绒玩具的成本相比,接入大模型的AI玩具成本在两百元上下,高出几十块钱。”郭戈称,资本追逐这一赛道并非偶然,因为陪伴本身就是玩具的核心价值,而AI的加入则赋予其“情绪价值”,扩大了市场蛋糕。
万物时创始人万一(Roy)也向时代周报记者强调,“情感陪伴一定是长期的本质需求,和文化消费一样,AI陪伴会有长期成长的空间”。
与资本热情并行,产业端的布局也逐渐加快。
CES 2025上,TCL展示了概念产品“TCL Ai Me”,号称全球首款模块化人工智能伴侣机器人,具备视频识别、屏幕互动和机械动作功能;傅利叶科技在WAIC 2025推出医用康养机器人GR-3,在功能迭代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情绪交互与陪伴功能。
国际市场亦呈现类似趋势,马斯克旗下Grok在2025年基于Grok 4大模型推出伴侣功能,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虚拟角色:模拟“AI女友”的Ani,以及口无遮拦的小熊猫“坏鲁迪”。两者均带有游戏化特征,并夹杂“工作场合不宜”的表达,目前仅向付费30美元/月的SuperGrok用户开放,作为订阅模式下的增值服务。
此外,知名苹果爆料人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透露,一款计划于2027年推出、可作为虚拟伴侣的桌面机器人,是苹果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布局之一。
“长期记忆”痛点未解
2024年,以字节跳动火山引擎、阿里云、百度云为代表的云厂商发动大模型价格战,降幅普遍达到90%以上,同时DeepSeek等开源模型以高性能、低成本降低创业门槛。
头豹研究院报告指出,中小厂商借此无需自研底层算法,即可快速接入AI能力,加速语音交互、情感识别等功能的规模化落地,也大幅压缩产品开发周期,从过去数月缩短至数周。
然而,市场的火热背后潜藏技术泡沫与商业风险。技术上,长期记忆仍是AI陪伴产品最核心的痛点。尽管短期对话能够顺畅自然,但缺乏跨时序的连续性与个性化,使得AI在多次互动中难以维持稳定的情感连贯性。
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吐槽:“最大的问题其实是AI的记忆力,对陪伴来说实在太短了。记事别说记一年,连半天都困难。用AI一年,更像是认识了365次的陌生人,而不是一个相伴365天的老朋友。”某种程度上,现阶段的AI更多是“临时搭子”,难以承担真正的长期陪伴功能。
李庆指出,短期内,比如明后年,基于向量数据库的优化会让AI记住更多细节,比如用户的生日、偏好,跨会话的记忆准确率会大幅提升。随着大模型变得更轻量化、神经符号系统融合、边缘计算能力提升,AI玩具可以在本地存储和学习用户数据,实现跨天记忆、长期记忆甚至人格演化。
“AI可能会像人类一样自然遗忘不重要的信息,同时对关键记忆形成关联联想。”她预计,2026-2028年是长期记忆与持续交互能力实现规模化突破的关键窗口期。
与此同时,技术不成熟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折射到市场层面。一些厂商仅靠接入开源大模型就推出产品,缺乏深度互动和内容打磨,虽然短期能吸引用户,但长期黏性与商业价值难以保障。
“情感陪伴本身就是非标消费,就像游戏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各花入各眼。但是用户会用留存率与付费意愿投票,缺乏内容打磨的产品必然被淘汰。”万一(Roy)称。
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也认为,目前AI陪伴赛道凭借生成式AI、大模型赋能,迎来快速增长,呈现明显阶段性风口特征。基于人类对情感陪伴和个性化服务的持续需求,行业具备长期成长潜力。关键在于技术成熟度和用户体验能否跟上,能否形成闭环商业模式。
订阅付费转化率低
面对技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AI陪伴公司正在摸索跑通商业模式。
以Grok为例,其AI伴侣功能采用订阅制,提供两种人格鲜明的虚拟角色,用户可通过月度付费解锁高级互动内容。这种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稳定收入,也强化了用户的长期依赖性。
然而,订阅制的局限同样明显。丁少将指出,订阅制模式通过持续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用户黏性,但付费转化率普遍较低,需平衡情绪价值与商业价值。若用户取消订阅,产品需通过数据加密存储、允许用户导出记忆或在重新订阅时恢复交互历史来保障体验连续性。
IP化与游戏化正在成为AI陪伴商业化的另一大方向。万一(Roy)认为,单纯依赖AI技术的纯Chatbot形式难以形成有效娱乐体验,“甚至还不如小说”。人性趋向懒惰,游戏化和IP化可以提供持续的情绪驱动和互动粘性,因此成为趋势。
这意味着,IP的设计和塑造成为商业化的核心环节。优质IP不仅赋予产品个性与辨识度,还可延展至游戏化体验及多场景应用。然而,大IP厂商在此领域具备天然优势。
针对大IP厂商可能介入市场的情况,万一(Roy)分析称,首先,大IP厂商如迪士尼、泡泡玛特,有自身战略考量,例如在NFT或元宇宙风口时并未轻易入局;其次,AI时代将产生全新的IP叙事形式。他指出,“今天你和皮卡丘聊天,你会明确知道它属于小智,而非你个人的专属角色。因此,空白IP能随着用户共同成长,这正是我们的策略所在。”
郭戈则强调,市场竞争不会因大IP入场而完全封堵小厂机会。“一条街上可以有两个餐饮店,也可以有N个奶茶店。大IP厂商最多切走一部分蛋糕,但无法拿走整个市场。”他认为,小厂若动作迅速,在应用层面卷得过大厂是完全可能,因为这些“脏活累活”对小厂而言是家常便饭,而大厂在决策上需承受更多成本。
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李庆预测,AI陪伴行业进入成熟期预计会在2028-2030年左右,现在是技术打磨和市场试错期,接下来会进入整合期,最后形成稳定的行业格局。
李君兰进一步指出,受技术发展、硬件成本及商业模式优化的驱动,预计3-5年行业将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成熟标志包括核心技术稳定(长期记忆、个性化交互、多模态融合)、用户体验显著提升(如连续多轮对话自然流畅,情感互动更加真实,用户留存率和付费率)、标准化与合规完善、商业模式多元成熟(广告、电商、会员、内容服务等多种变现路径),以及竞争格局基本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