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小米荣耀加码智能家居!与家电巨头们硬碰硬,欧瑞博们如何迎战?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科技 时间:2025-11-21 14:23:15

智能家居赛道,正在涌入更多玩家。

近期,荣耀官宣首批适配Home Assistant并支持 Matter 协议,正式入局智能家居赛道;小米最新公开的财报披露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历史首次突破10亿台,同比增长超20%。



(图源:荣耀)

一边是手机厂商带着AI与操作系统重新杀回智能家居赛道,另一边,美的、海尔、格力等家电巨头也纷纷将战略重心转向“全屋智能”。一场关于家庭智能生态控制权的博弈,正在悄悄拉开序幕。

手机厂商出击全屋智能,华米果耀打法迥异

在AI大模型爆发的背景下,手机厂商在智能家居赛道的打法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而手机厂商阵营里的小米、华为、荣耀以及苹果这四大玩家,我们会发现他们走出完全不同的道路。

一、小米:从手机厂到家电生态的大玩家。

实际上,小米已经不能简单叫“手机厂”,而是有完整家电和IoT产品矩阵的综合消费电子品牌。

从产品线看,小米拥有手机、路由器、智能音箱、电视,再往下延伸到空调、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扫地机、空气净化器、灯具、插座、窗帘电机,基本一个家庭能想到的电器,它都有对应产品或者生态链品牌。



(图源:小米)

这套东西背后,是米家App和AIoT平台在兜底。根据小米2024年年报,截至2024 年底,小米AIoT平台上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含手机、平板、电脑)数量达到约9.046亿台;到2025年三季度,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0亿台,连接超过1亿用户至少拥有5台及以上设备。

小米通过硬件出货量堆出来的智能家居生态,从传感器到家电,从入口到中控,全都尽量自己来控制。它的优势很好理解,用户要是全家都买小米生态,基本不愁“互联”问题。场景联动、自动化、语音控制,米家能搞定八九成。更重要的是小米智能硬件价格适中,入门门槛低。

二、华为:试图用鸿蒙把家当成一台“超级设备”。

相比起小米,华为的策略更具系统化。

华为没有着急先做硬件,而是先搭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HarmonyOS,再配上星闪这种新一代短距通信技术,当成全屋设备的“底座”,然后再往上堆全屋智能产品矩阵。HarmonyOS,把手机、平板、PC、车机、智慧屏等设备统一到一个分布式系统里,然后再从全屋中枢、面板、网关,到灯光、窗帘、空调地暖新风系统,甚至精装房的系统集成合作,直接把房子变成一个巨大的“鸿蒙手机”。



(图源:华为)

技术上,华为主打的是“主动智能”和“空间级智能”,强调通过传感器网络和 AI 决策,让家庭从“设备响应”升级到“空间理解”,比如谁在家、在哪个房间、在做什么、对环境有怎样的偏好,这些信息都尽可能交给系统去感知、推理和执行。这其实就是AI赋能后,智能家居或者说全屋智能应该作出的转变。

当然,华为从进入到智能家居市场就没打算和苹果、小米、荣耀坐一桌,它要做的是跳过单品生态,直接触及全屋智能。华为想做的是“家的操作系统”,而不仅仅是“多几个能互联的小电器”。

三、苹果:生态的“边界感”越来越强。

苹果的 HomeKit在体验上,依旧是智能家居里数一数二的那一档,配合 iPhone、Apple TV、HomePod、Apple Watch,一整套交互逻辑足够顺滑,自动化设定也比较直观。

但问题也同样明显。

从产品矩阵看,苹果的智能家居仍然围绕几类设备转,Apple TV做中枢,HomePod系列做声音入口,iPhone、iPad做日常控制窗口,配合一些HomeKit认证的灯具、插座、摄像头、门锁。它没有像小米那样自己下场做冰箱、空调,也没有像华为一样拥有全屋智能这种“把整套房子承包下来”的方案。



(图源:Apple)

因此,苹果提供的只有一套交互方案和智能家居协议,使用体验如何,取决于支持协议的第三方厂商。而目前来说,截至2024年,Apple Home兼容的设备数量大概是上千级别,同样是只做协议的亚马逊,在2024年已经达到百万数量级别。

另外,苹果这一套方案几乎锁定在苹果生态用户身上,假如你是iPhone用户,那么掏钱建立这一套系统将会获得不错的体验。这其实也是苹果相对保守的策略导致的结果。

四、荣耀:不争家电,不抢全屋,只想做一个智能的家。

荣耀既不大规模铺设自有家电产品,也不自己做一个类似“全屋智能”的重系统,而是更彻底地拥抱行业通用协议。这一次适配Home Assistant和Matter,其实就是释放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

从产品矩阵来看,荣耀的“智能家居相关”设备主要还是围绕手机、平板、笔记本、路由器、智慧屏、穿戴设备等3C终端,没有去大搞自有冰箱、洗衣机、空调那一套。这也意味着,它如果想在家庭场景里扩大存在感,要么去和传统家电厂深度合作。

荣耀这次接入Home Assistant和Matter,像是更愿意做“各种设备之间的协调者”。这个方案与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它可以把资源压在自己的强项上,比如系统互联、手机入口、AI理解和用户体验上,而家电类型的扩展,可以交给协议所支持的丰富生态来完成。对用户来说,荣耀手机可以变成一个更友好的控制中心,而不是一个带着强绑定的自有生态入口。



(图源:荣耀)

这个选择的好处自然是开放得更彻底,能够接纳更多的设备,也能快速完善自己的智能家居产品矩阵;劣势就在于,这些产品始终不专属于荣耀,一旦合作关系破裂,那么产品后续的支持时长存疑。

不难看出,虽然手机厂商们对于自己在智能家居里的定位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其核心仍是通过系统入口、协议标准和跨设备协同能力,把原本割裂的家庭设备重新组织成一个可理解、可控制的整体。正因如此,当年被生态碎片化阻碍的那条路,如今才终于具备继续向前的技术基础,也让手机厂商有理由尝试回到智能家居的赛道。

可问题是,这对于十年前的手机厂商而言可能还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而如今传统家电厂商们也在谈互联、AI、全屋智能。手机厂商真的还有胜算吗?

家电巨头才是全屋智能的终极“话事人”

如果说过去几年智能家居的主场更多掌握在美的、海尔、格力这些传统家电巨头手中,那么接下来这场竞争的重点,其实已经从“单品智能”转向“系统协同”,而这一点正好让手机厂商重新获得了进入空间。

但传统家电巨头们也已经把全屋智能当作公司的长期战略在发展,比如格力打出“零碳健康家”新概念,试图将光伏、储能与家电结合,从能源管理的维度切入全屋智能。

海尔直接将战场从“卖单品”拉升到了“卖场景”。在三翼鸟的门店内,用户买到的不再是一台孤立的冰箱,而是一个集成了橱柜、家电、灯光的智慧厨房解决方案。这种“整家定制”的能力,恰恰是主要依赖线上渠道的手机厂商所难以企及的。



(图源:美的)

同样,美的在近期的科技月活动中展示的AI智能体,也暴露了其“去App化”的野心。美的正试图让家电本身具备感知能力,例如空调能感知无人自动关机,烟机能感知油烟浓度自动调节,从而减少对手机控制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传统家电厂商的绝对优势在于硬件壁垒与场景理解。海尔懂怎么把冰箱做得保鲜,格力懂怎么把空调做得省电,这些核心硬件体验是智能化的基础,它们能够保证智能家电单品本身的性能和能力,就像空调制冷效果差,再智能的算法也毫无意义。

但传统厂商开发的App往往体验不佳,且各自为战,形成孤岛。虽然他们都在推全屋智能,协议的不同让用户很难自由选择跨品牌产品。手机厂商们推崇的方案则不太会有这些问题,只需在购前留意产品支持的协议即可。

专业智能家居厂商们如何迎战巨头?

智能家居的玩家显然不止手机厂商与家电巨头这两类。在这一赛道,还有经历了当年的智能硬件大战并熬到今天的专业智能家居选手,其中代表就是欧瑞博、绿米。近年来,随着全屋智能的爆火,还有一些新势力玩家在进入这一赛道,比如追觅。

欧瑞博最开始选择主攻智能面板和控制系统,靠着“一个屏控制全屋”这样的方案在市场站稳脚跟。但随着家电厂商们纷纷转向全屋智能,欧瑞博也开始进军智能家居,开始“防御型进攻”。比如前段时间推出的集成中央空调系统,就是把空调、地暖、热水器三种功能合在一台设备里,再配合自家的智能控制模块,让家庭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生活热水能通过一个系统统一调节。

绿米这两年主打的还是一个稳健策略,没有急着做家电产品,而是继续做好智能家居的基础建设。绿米的优势就是长期扎根在传感器、门锁、智能开关、灯光系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设备,但这些设备其实才是掌握全屋智能最关键的几样核心部件。

相比起欧瑞博和绿米,追觅算是智能家居新锐玩家里攻势最猛的一位。

最近一次大型发布会上,追觅一下子推出了三十多款新品,覆盖扫地机、洗地机、洗烘套装、空调、冰箱、蒸烤一体机、洗碗机、净水设备、电视等多条品类。

例如他们的 X-Wind 空调采用机械臂结构来调节风向,冰箱加入了即享气泡水系统,洗烘套装强调蒸汽护理和循环喷淋技术,厨房产品则在容量、能效和烹饪算法上进一步强化。不难看出,追觅希望靠产品覆盖率和跨品类协同,构建一个从客厅到厨房、从空气到用水都能打通的家庭体验。

随着这些玩家的加入,智能家居的战场变得更加激烈。手机厂商擅长入口交互和系统协同,传统家电厂商在硬件工程上有深厚积累,而欧瑞博、绿米这样的老牌智能家居厂商靠渠道与场景理解保持竞争力,追觅则凭跨品类速度不断扩张势力范围。

可见,未来的智能家居市场可能将会长期处于多方势力共存的格局。手机厂商的智能家居产品选择更自由,但单品的品质无法保证;而家电厂商拥有性能、品质更好的单品,也可以拥有一整套的全屋智能可供消费者选择,但产品的选择自由度更低。不同玩家各有优势,这也让智能家居市场在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会被一家独大影响而影响进步。

智能家居未来的竞争不会是“手机厂商能不能取代家电厂商”?答案是否定的。

手机厂商和家电厂商之间而更像两条逻辑,家电厂继续向下扎根,把环境质量、能效、安全这些基础能力做到长期可靠;手机厂商向上补齐横向的系统能力、协议整合能力和跨品牌协同能力,让用户不必在多个App和生态之间跳来跳去。在 Matter、星闪、Home Assistant等标准逐渐成熟,家庭的基础设施层与入口层之间的缝隙开始变小,智能家庭整体体验也会更好。



(图源:星闪联盟)

当然,作为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不是谁做了多少设备、谁的生态更庞大,而是这些设备在一起是否好用、是否稳定、是否听得懂彼此。这些标准,才是所有厂商共同追逐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