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阿里千问公测背后:一场3800亿的AI豪赌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博望财经 时间:2025-11-21 14:14:58



文|海山

来源|博望财经

AI赛道前有DeepSeek横空出世,后有Manus突然爆火,再到备受瞩目的阿里千问,AI科技又发展到了新高度吗?近期,阿里千问APP公测版上线,全力进军AI to C(消费者端)市场,引发市场狂欢。同时,夸克也全面接入千问对话助手。

01

阿里千问,一场怎样的惊喜?

不妨先简单来看看阿里为什么做这款应用。

据澎湃新闻,阿里千问项目的产品经理在接受科技媒体“晚点LatePost”采访时对这个原因做了非常详细的解答,当下做C端的时机刚刚好,一方面是模型成熟度,Qwen3 - Max 整体性能、效果都已经达到全球领先。

另一方面是整个 Agent生态的成熟度,不管是整个三方生态还是阿里集团内部的生态,都到了一个更能被模型普遍调用、能解决更多问题的状态。



时他们有人提及,客观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演进到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程度。其实,回过头来看,无论大模型也好,其他AI应用也罢,国内的企业都在试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迈进。

例如,年初Manus的AI智能体应用以“人类首款通用AI代理”之名现世,一石激起千层浪,内测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迅速被炒至近10万元天价,当时,Manus的核心卖点在于“全流程自主执行”,然而,实际体验暴露短板:面对复杂任务(如多步骤SEO优化)有输出的报告被评价为“机械化框架”:

“缺乏对行业动态的深度分析;高炒作热度导致早期用户预期与实际能力落差,部分场景仍需人工修正输出结果;界面设计复杂、操作流程陡峭的学习曲线,也劝退部分用户。”

而阿里千问作为一款大厂推出的应用,业内不少的评价却明显与上述这家企业不同,在他们看来,阿里是善于解决问题的。据雷锋网消息,千问APP 瞄准的是海外的对手 ChatGPT,意在与海外的“最强 AI”来一场“硬碰硬”。



而七麦数据显示,11月12日千问App下载量预估1.27万,11月16日这一数字达到约3.48万,当前依然在App Store免费榜前列。通过千问App可以发现,其界面布局与其他原生AI应用大致趋同,底部设有交互区域,用户既能通过语音、文字两种方式输入需求,也可上传图片、文档、录音等各类素材。与其他模型有的功能类似,千问也有AI生图、智能写作、拍照讲题、翻译等同类产品常见的核心功能。

02

更深谋远虑的AI布局

站在行业视角,不少用户希望AI应用的逻辑是自主执行复杂任务→交付完整成果”闭环能力的核心在于多智能体架构与云端异步衔接处理,这一点与早期的AI大模型有些不同,大多AI语言模型是通过搜索、整理、学习、推理和生成问答。而复杂的应用一般可以把简单问答对话升华为对话后的下一步动作,实现了人机协同的新高度。

技术层面整个行业可谓是你有我有大家都会有的局面。不过回到千问App公测版身上,它算得上是其今年初阿里官宣砸下3800亿元布局AI基础设施后,可以称之为在AI战略落地中的又一关键一步。

公开报道信息显示,阿里计划将地图、外卖、票务、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全场景服务接入其中,强化其“办事能力”,清晰锚定“全”与“好用”两大核心目标。

对标对手层面,当前全球范围内,ChatGPT正是“全而好用”的标杆级AI应用,阿里此番直白展现出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标的信心,回到国内市场则像在打造属于中国的“全能AI入口”。

国内有百度、腾讯、字节、华为、DeepSeek等国内AI玩家,在诸多玩家参与下,国内大模型凭借开源、免费策略及不逊于国际主流的性能,已抢占不小市场份额,但头部AI应用同质化严重,行业仍深陷前期混战与烧钱竞赛,最终鹿死谁手,目前尚无定论。

不过,阿里千问其实有一定自身层面的优势。

例如,国际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Frost&Sullivan)发布的最新《中国GenAI市场洞察: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全景研究,2025》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市场大模型的日均总消耗量为10.2万亿Tokens,其中,阿里通义占比17.7%,位列第一。阿里本身的基础模型的性能和覆盖面,或多或少可以为其带来价值。

03

加速推动AI产业商业化

放大来看此番事件,其实意义还有不少。

此前,QuestMobile最新报告,2025年8月,原生AI App、In-App AI及手机厂商AI助手持续稳步增长,用户规模分别达6.45亿和5.29亿;反观PC端,表现不及预期,网页端与客户端AI应用用户规模均环比下滑8.8%。

这意味着AI时代,智能手机App仍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用户入口,智能眼镜、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尚未成气候。这也正是一些大厂近期集中发力手机端新产品的核心逻辑,唯有快速抢占用户、锁定市场份额优势,才能在白热化的AI赛道中筑牢根基,掌握竞争主动权。

无论是面向C端还是面向B端的AI应用产品,对于创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大众更关注的是底层逻辑和核心技术,尤其对一家中国公司而言,大多数人已普遍习惯地把这种“横空出圈”的技术拿来与之前或者国外企业进行对比。稍不注意,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要么面临的是众口声伐,要么是众人追捧。

客观地讲,阿里千问它对整个AI产业促进作用却不可忽视,尤其在场景落地和生态整合上。更重要的是,随着业内各个企业在AI应用或者其他领域的创新,都最终有利于AI Agent智能体(指一个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任务的“智能化个体”)的进一步发展。

得出这一观点并非没有道理,近几年将会是智能体商业化元年。来自德勤的调查数据表明,2025年会有25%使用生成式AI的企业部署AI Agent,2027年会增长到50%,IDC同样预测认为,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通过Agentic AI自主做出,33%的企业软件应用程序也将包含Agentic AI。

在此背景下,包括英伟达、百度、OpenAI、字节、荣耀等在内的诸多科技巨头已经推出了基于自身的各种应用体,比如荣耀前CEO赵明曾在荣耀Magic7系列发布上宣称打造了全球首个搭载智能体的操作系统,并衍生了YOYO智能体,还为现场观众点了2000杯咖啡。

这意味着,在各种AI软件应用发展背景下,智能体会大有作为和爆发空间,而Manus的执行效果进一步表明,更高层级的AI Agent不仅仅限于生成式的AI对话、回应,它可以调动端到端的资源,去充分理解人类的图像、语音、文本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而形成在复杂状况下的自主决策,若是在Agent协同框架下,还可以与其他智能体(多模态智能体)进行协作,例如Manus直接帮助人们进行股票、房产投资的现状就多少有了些这种缩影。

这恰好印证了,AI技术在加速商业化应用上可能是被证明有效的,尤其是AI从“建议生成”向“任务执行”的范式转变。比如,在金融、医疗、制造业中,智能体可帮助人类辅助很多低频的工作部分(如报表生成、合同审核),释放人力投入创造性,至于在其他文旅、教学、医疗等领域也有丰富应用场景价值。

人工智能产业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从DeepSeek的底层算法和训练模式的创新优化,再到阿里千问的上线,都预示着AI的创新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可言,行业的进步都是在探索中前进。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