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买脱毛仪送猫”的Ulike,又被营销反噬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刘敏 快马财媒 时间:2025-08-21 10:07:36

在家用美容仪的赛道上,Ulike无疑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但最近,这家公司再次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自己推上了舆论风口。一场“买脱毛仪送猫”的营销活动,因其将活体宠物当作赠品的做法引发了公众强烈质疑和抵制,最终以Ulike的公开道歉草草收场。

这场看似孤立的营销“翻车”事件,精准暴露出了这家公司“营销为王”的底层逻辑——为博取眼球和流量,可以不惜挑战公序良俗的边界。

当我们将时间拉长,会发现这场舆情并非偶然。从“高级的”、“没有高级感不配用”等充斥着焦虑与冒犯的洗脑式电梯广告,到社媒铺天盖地的明星网红种草,Ulike的百亿估值帝国,可以说完全是建立在巨额营销投入之上。

然而,当潮水逐渐褪去,裸泳的Ulike暴露出的是“智商税”的巨大争议、因虚假宣传屡次被监管部门处罚的尴尬、层出不穷的品控危机,以及高达数千条的消费者投诉。

当一家科技公司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再是技术研发,而是营销话术时,其所谓的“高级感”外衣,还能穿多久?

靠营销狂飙:“送猫”只是冰山一角

Ulike的“送猫”事件,堪称2025年消费领域最令人瞠目结舌的营销策划之一。活动声称,在特定直播间购买其新款脱毛仪,即可“免费领养”一只布偶或蓝金猫。这种将鲜活生命与商品捆绑促销的模式,迅速触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被广泛批评为“将动物物化”、“不尊重生命”、“为后续的弃养埋下巨大隐患”。在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下,Ulike最终发布道歉声明,承认活动“考虑不周”,并宣布终止。

这场风波,是Ulike“流量至上、营销先行”理念的一次极端展现,但绝非孤例。事实上,回顾Ulike的崛起史,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营销史。

近年来,凡是身处一线城市的上班族,几乎都无法逃脱被Ulike广告支配的恐惧。在写字楼、公寓的电梯间,在人流密集的地铁站,Ulike用高饱和度的绿色背景、极具冲击力的人像和“高级”等字眼,对消费者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精神洗脑”。这些广告因其审美争议和制造容貌焦虑的嫌疑,屡屡成为社会话题,但Ulike的目的却精准地达到了——在最短时间内,将品牌烙印深深刻入目标用户的心智。

为了快速构建品牌的高端形象,Ulike在签约代言人上从不吝啬。从国内的知名演员、偶像明星,到韩国的当红艺人,Ulike通过签约不同圈层的明星,实现了对各类粉丝群体的精准覆盖。明星的背书,极大地缩短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距离,使其数千元的高昂售价显得“物有所值”。

打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搜索“脱毛仪”,Ulike的“种草”笔记和评测视频可谓铺天盖地。公司与头部、腰部乃至KOC(关键意见消费者)进行了广泛合作,构建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精心策划的用户口碑网络。在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Ulike更是常客,通过“全网最低价”、“限时赠品”等话术,一次次地刷新着销售纪录。

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营销投入,效果立竿见影。Ulike迅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成长为家用脱毛仪市场的绝对霸主,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公司估值也水涨船高,成为百亿级别的消费科技独角兽。

然而,这种依赖营销“兴奋剂”的增长模式,也为其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营销反噬:投诉、处罚与“智商税”争议

当一个品牌的声量完全由营销驱动,而非产品力驱动时,反噬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对于Ulike而言,这场反噬正从多个维度同时爆发。

最核心的,是关于产品价值的“智商税”争议。Ulike脱毛仪动辄数千元的售价,其核心技术是IPL(强脉冲光)。尽管Ulike宣称其产品采用了“蓝宝石冰点”等专利技术,但业内专家指出,家用IPL设备在能量密度、脉冲精准度等方面,与专业医美机构的光子嫩肤、激光脱毛设备存在本质区别,其效果和持久性都大打折扣。

许多消费者花费数千元,最终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远不如去医美机构做几次专业脱毛。高昂的价格与有限的效果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Ulike是智商税”的论调在消费者中广为流传。

其次,是层出不穷的品控危机和高企的消费者投诉。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Ulike的投诉已累计高达数千条。投诉内容除了“效果不佳”外,更多地集中在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上,如“使用过程中被烫伤”、“漏光刺眼”、“仪器短时间内无故损坏”、“售后维修困难”等。这些来自真实用户的负面反馈,与Ulike广告中描绘的“安全、高效、高级”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讽,严重侵蚀着品牌的信誉。当营销构建的“完美”形象,在现实的产品体验面前不堪一击时,用户的失望和愤怒便会集中爆发。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的“铁拳”,也因其虚假宣传不断落在Ulike身上。Ulike在营销中大量使用“首创”、“最”等绝对化用语,以及未经科学验证的功效宣传,早已触碰了广告法的红线。

公开资料显示,Ulike的母公司及其关联公司,近年来已多次受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如其曾因在广告中宣称产品“已获得超300万+消费者的信赖之选”,但无法提供相关依据,被认定为虚假广告。同时,Ulike曾因使用“高级女人用高级的”等涉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广告语而被罚款。这些白纸黑字的罚单,是对其营销乱象最权威的注脚,也证明了其所谓的“高级感”,不过是建立在违规宣传的浮沙之上。

Ulike的“送猫”风波,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市场教育。它告诉所有消费品牌,营销创新可以有,但绝不能没有边界和底线;流量固然重要,但品牌的根基永远是用户的信任和尊重。

对Ulike而言,公司将绝大部分资源倾注于营销渠道的建设和品牌形象的包装,而在最核心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却显得投入不足。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红利期或许可以凭借信息不对称和渠道优势野蛮生长,但当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愈发理性时,其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标签: ulike 消费者 智商 品牌 用户 产品 流量 危机 广告 监管部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