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排队排到了凌晨两点…」
这是一位乐道 fellow 在 L90 预售价发布之后第二天在跟我预约试驾时说到的「幸福的烦恼」。半个月前,在一场在蔚来罕见的长达 3 小时的预售发布会后,乐道 L90 这款产品开始展现出了和小米 YU7 一样的爆款潜质。
在 7 月 31 日晚的乐道 L90 上市发布会上,电池租用方案最低 17.98,整车购买顶配 Ultra 版本不超过 30 万的价格,再次「掀翻了」新能源大三排 SUV 的旗舰车型们动辄四五十万的售价水平。
乐道的订单这次是不是真的「爆了」我们暂且不谈,但价格是真的「掀桌」了,更关键的是, 乐道 L90 做了很多蔚来还没做过的事,也坚持了那些蔚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
这样一款产品究竟是如何从零到一打造的?面对「大家庭」这个已经有明确答案的市场,乐道 L90 如何破题?甚至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如何卷价格、卷价值?我们还是回归产品本身,与乐道 L90 产品体验负责人徐菲聊了聊,尝试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前备舱」这个梦,为了用户必须做
乐道 L90 身上用户记忆点最深的功能一定是「前备舱」,但显然,这个「前备舱」不只是多了个配置这么简单。
谈到设计前备舱最早的想法,徐菲坦言「这是从用户来的」。乐道前期用户调研的最大反馈「很多的六座车,常常被迫当四座车使用」,核心的原因是后备箱空间不足——坐得下放不下,有些用户在后备箱像摞积木一样堆砌行李,打开的时候非常担心会「散落一地」。
所以在 L90 在立项之初,乐道就思考为用户创造一个前备箱,且有一个很激进的空间要求:满足六人的行李需求,包括小朋友的婴儿车等特殊行李,这也是它从「箱」变为「舱」的最大不同。
甚至在 2023 年 5 月正式立项 L90 的时候,乐道产研团队和李斌汇报的时候就强调说「要做一个比后备箱更好用的前备箱」,李斌非常重视这样的用户需求,也为这个需求的落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夸张一点的说,这也正是当下市场缺少的用户思维最好体现。
作为一个纯电家庭大三排 SUV ,相比市面上主流的增程产品有一个天然的技术优势:节省了增程器、油箱、管路等一系列空间。在产品设计之初,这些节省下来的新空间乐道毅然决然的选择给到了「前备舱」,这是电动车极致纯电架构的巨大壁垒和优势。
但即便是选择了「前备舱」,乐道 L90 的造型仍然还有不同的选择,一面是偏向大气纯正的 SUV 造型,另一面是偏向短前悬且短前舱的 MPV 或其它新形态的造型。
看似是纠结的选择,但徐菲表示「在这一点上团队一开始就没有一丝犹豫。」乐道选择站在「市场的普适性」和用户需求一边,「我们不希望做一个 MPV 或者新形态,而是打入中国用户最喜欢的,用户最多的这样一个市场去,不是去教育用户,而是适应和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从一个好想法到一个好产品之间,却有着巨大的鸿沟。
在研发工作的开始徐菲就深知,作为一个从未实现过的挑战,工程研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太多「拒绝的理由」。「大家但凡有一点动摇,前备舱可能就妥协变形,甚至可能就没了。所以大家都是以这个空间目标来思考问题。」
看似简单的「前备舱」,背后是安全策略的调整、热管理系统的挑战,还有空间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方便放置物品,也扩大容积,L90 的前备舱设计了更低的开口,这也为工程和造型设计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于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前备舱的挑战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了实现更低的前备舱开口为例,L90的前进气面积减少了 20%,这个数据看似不高,但对整车热管理的挑战非常大。「从整个热管理模块,包括系统,然后到整车层面,其实这件事就攻坚了两个多月,然后做了这个好几十轮的虚拟仿真。」徐菲说到,核心就是优化进气的流程,提升进风的效率,包括冷媒的性能提升。甚至细节到「冷媒的流道就优化了大概 20 处,做流阻的降低。」
那这么酷的前备舱,难道有没有作业可以抄吗?
(Lucid Gravity的前备舱)
在海外尤其是美国市场,已经可以看到 Lucid Gravity、福特纯电 F-150 Lightning、Cybertruck 等一些产品已经有了大前备舱的车型,看起来似乎「直接拿来用」就行。
(福特F150-Lightning的前备舱)
但徐菲直言,「乐道并没有什么作业可抄,甚至大家可以抄乐道的作业」。原因很直接,因为各国的法规不同,中国需要更多对行人保护的碰撞法规等一系列要求,所以前备舱的很多设计依旧是要从零到一的完成。
(乐道L90的前备舱)
因为前备舱「这碟醋」,才有了将 49 个部件合为 1 个的自研热管理集成模块(ITM),有了将 8.8m 管路整合到一个 A4 纸大小的模块中的创新流道板设计,有了 30.5°斜置的前端冷却模块、全新设计偏置式空调箱、自研小型化同轴前电机……等等超 200+前端零件紧凑化重构的优化设计。甚至是下移的 4D 毫米波雷达位置,还要反向优化算法。
预售发布会上,李斌曾介绍乐道 L90 是如何用技术「挤出」这样的大空间,其中不乏很多蔚来十年来积累的技术创新。更是将产品上的技术创新转化为了「空间语言」,例如自研的智能保险丝=节省 8.4 升的空间,前端模块重构=腾出 90 升空间,49 合 1 的自研热管理模块=腾出 50 升空间等等。
这些动作的背后,是乐道产品的极致哲学,真正将家庭大三排 SUV 里原本就属于纯电产品的「空间优势」,推到极限,压榨到极致。
极致的空间压缩也带来了新的优势——轻量化,或者更准确的说它与产品的轻量化「殊途同归」。
「体重秤」的红灯,一直在亮
预售发布会上,李斌拿出了对比表格,直言乐道 L90 可能是轻量化水平最高的大三排 SUV。而表格的横轴上,明晃晃的列着理想 L9、问界 M9、 宝马 X7 ,甚至还包括当时理想即将上市的 i8 等十一款类似尺寸级别的车型。
这引爆了用户们关于「轻量化」的讨论,更是引得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老汤哥 Tango 连发多条微博,举例了一系列增重配置,包括「二排两把零重力旋转座椅,增加重量约 50+kg;前排电关门,增加重量约 5.8kg;17 寸二排屏幕改 21.4 寸屏幕,增重约 2kg……」,核心表达「轻量化」与「车身重量」不能「不讲功能配置,不讲性能目标」。
甚至广发英雄帖,「觉得哪个工程师减重最牛的,能干个 100kg 的,减配置,减性能不算啊,简历给我,我保证直接简历给厂长,薪资至少可以 double。我帮你谈..」
而后乐道也第一时间发布了「300kg,这「体重」怎么减?」的推文,似乎有回应的意味。不仅详细介绍了轻量化的众多参数成果,包括专业的「车身轻量化系数 2.12,白车身的重量仅 433.8kg。比同级增程车型优化 20%左右。」还在文末阐述了「既懂「轻量化」,也懂「增重」」,列举了一系列乐道 L90 的产品力配置。
谈到乐道 L90 如此优秀的「轻量化」,徐菲表示这也是一路「挂红灯」艰难走过来的。
「实际上对 L90 提出的重量目标是非常苛刻的,基本上每过一个产品的阀点(指的是汽车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决策点),重量都基本上是在挂红灯,但从没有为此妥协,调整目标让它转黄,比如稍微放个 30 公斤,没有的,这是我们比较执着的地方,这导致我们经常评估一个东西,它的重量都会按克算的。」
徐菲补充说,「如果只靠配置做轻量化,我觉得那不叫轻量化,那个叫「减重」,因为轻量化这个词其实是个科技的代名词,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工程技术能力,而不是重量的代名词。」
乐道与理想的轻量化探讨,是英雄所见略同,也是证明了「轻量化」对于驾驶操控、制动性能、舒适乘坐、耐久性能、续航能耗、乃至碳排放,都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轻量化、极致的集成化,再加上蔚来积累已久的三电研发能力,也让乐道 L90 突破了大三排 SUV 的纯电能效的「历史难题」。也因为「轻量化」,才能够让产品放开手去实现更多领先的产品力。
L90的「刀法」,切在了哪儿?
一方面,乐道的种种产品技术成果离不开蔚来的躬身入局,另一方面,乐道如何才能在「蔚来旗下品牌」的光环下,成为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乐道?
乐道 L90 的答案是:大家庭的体验。「一个真正地解决了大家庭出行痛点,同时创造大家庭出行向往的产品。」产品体验负责人徐菲试图用一句话阐述乐道 L90 的产品定义。
这一点也体现在乐道与蔚来的合作模式上。因为服务用户群体的不同,乐道有自己完整的产品体验、工程团队和设计团队。但蔚来也有很强的中台团队来支持乐道智能化、电动化的等一系列的底层技术,甚至是整车部分,例如后电机,都有高度的共享,在研发阶段一直保持了高度协同,还有包括乐道「生而成熟」的换电网络布局,以及蔚来工业生产团队的体系能力。
蔚来和乐道两个品牌各自有明确的目标用户群,蔚来兴业,乐道宜家。大家都有明确的、针对用户核心出行和用车场景的核心需求和取舍。
基于这样的思考逻辑和原则,乐道L90会为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设计更多对应匹配的配置和功能,而不是纯粹以价格来划定产品的配置清单。
于是,网络上「没钱才买乐道,有钱就上蔚来」的言论不攻自破。徐菲个人也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用户有自己的预算,其实考虑的是能买到的最大化价值,例如买到一个最适合大家庭出行,还能兼顾社交需求的高用户价值产品,用户就会觉得这个产品好,这不代表用户有什么样的高低之分。
乐道 L90 的预售价是这次引爆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已经让「斌哥」秒变「斌神」。在这个已经疯狂内卷多年「价格为王」的市场,产品定义的精准、蔚来十年技术积累和创新,是乐道 L90 产品力或性价比的关键。「得益于中国产业链的能力和工业化能力,堆配置容易,但一味的堆料,肯定不是好产品的最优解。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产品定义,把可能潜在没必要的成本降下去。」
乐道 L90 没有选择「后轮转向」是基于产品的综合取舍考量,虽然大车需要「转向表现」,但这与乐道整个空间效率有非常大的冲突,影响了用户最核心的需求。其次,乐道选择通过一种更聪明的方式解决问题,用蔚来自研的软件能力来实现「智能敏捷掉头功能」。
「我对工业产品是有非常大的敬畏之心,包括工程开发,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体系化工程,如果想不清楚,随便动一刀,那其实就会产生庞大的连锁反应。」
徐菲解释说,「如果没有砍掉「后轮转向」这一刀,会导致后排空间变差,那是不是可以提升车高,来保证头部空间,那也许又导致迎风面积变大,续航能力又变差了,那再增加电池容量来对冲…… 最后用户可能花了更多的成本来买车,但 核心是用户他需要的到底是配置本身,还是他背后的体验,这件事一定要想清楚。」
同样的思考下,乐道 L90 身上另一个精准的产品刀法竟然体现在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后备箱上。
在「前备舱」做到足够大时,乐道还对三排空间与后备箱空间的冲突中做到了很好的取舍。用空间组合的能力,来确保用户遇到出行场景或者露营场景时,依旧有个靠谱的后备箱空间,做到了「6 人 10 箱无压力,前后都能装行李」的表现。
在技术发布会上的种种参数之外,乐道 L90 不是缺乏细节的,反倒是充满细节体验的。不仅是前备舱贴心的水杯放置点,还有小到零重力前排座椅移动位置,扬声器的造型强度,甚至是不影响横向空间的三排手机槽等等。
乐道 L90 似乎一改市场上传统的竞争打法,并不是强调对标,或用堆料的方式去实现突破,而是通过产品定义、产品细节的打磨,包括完整的工程能力、技术创新,去实现高性价比与好的体验。
从「秀肌肉」到「综合运动表现」
运动表现(Sport Performance),是指人们参与某项运动的具体身体素质的「集合展现」,这包括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特定运动项目中的综合表现能力。
在如今的汽车行业中,「秀肌肉」的车企比比皆是,但真正注重「运动表现」的车企似乎少的可怜。
在经历了行业疯狂内卷三年后,汽车产品的配置日益趋同,当车企们秀的「肌肉」都是同一块时,视觉疲劳与无趣也在行业中蔓延开来,「什么火做什么」的简单思维也无奈的成为了活下去的法宝,甚至用简单策略的价格战来抢占用户,忽略了内功的修炼。
特斯拉一直被诟病调侃为「毛坯房」,没有很多花哨的配置来「秀肌肉」,但它在产品力的「运动表现」上似乎很少输过,以至于在中国市场卷了多年后,它依旧依靠「核心爆发力」的强大持续的征服用户。
乐道 L90 的「恰逢其时」,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专注于「运动表现」的参赛选手。从练肌肉,到练核心爆发力,再到每一个细节的增强,才最后有了一款优秀的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诞生。这也许才是这个逐渐无趣的汽车产品浪潮中,值得挑战的新对手。
乐道,这回听劝了?
从改变发布节奏的「提前囤车,上市即交付」,以及预售发布后就有近 600 台试驾车抵达 140 座城市展厅与门店;到摒弃「套壳思路」区别于蔚来的全新设计,让创新的前备舱与「冰箱彩电大沙发」完美融合;再到蔚来与乐道资源整合,共享售后体系、优化换电网络以及内部销售团队的互推。
但当我们看到蔚来从 2018 年以来不断推动的换电技术熬过「质疑期」,用全情投入的大基建换来的用户认知改变;看到蔚来十周年内部信中推动的深度经营改革,推行 CBU(基本经营单元)机制,即所谓的「每一分钱投入都要听到回响」;看到蔚来始终尊重原创的坚持,持续且巨大的研发投入,以用户体验为主导的产品设计。
如今找回节奏的乐道 L90 似乎更像是蔚来「结硬寨、打呆仗」的结果。
从「蔚来旗下品牌」到如今「更懂中国家庭用户」的乐道,乐道 L90 开始用产品诉说属于自己的故事。 它一头扎入被增程产品占领的纯电大三排 SUV 市场,试图以技术产品优势打破家庭市场的固有认知,同时它也肩负着蔚来体系突围与破局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