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即时零售锁死了前置仓的天花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斑马消费 时间:2025-08-13 08:09:30

斑马消费 任建新

如果说,即时零售大战改变了电商市场格局,没有紧跟风口的玩家将失去未来。那么,在这场大战背后,原本已经跑通业务模型的前置仓,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前置仓就是即时零售的初级阶段。当互联网巨头成为即时零售市场的主导者,叮咚买菜、朴朴超市们的上升空间,将被彻底锁死。

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找到自洽的生存逻辑?叮咚买菜给出的答案是,专注生鲜与食品、深入供应链。当即时零售巨头们谋求“多、快、好、省”的相对平衡时,尽可能放大自己的“好”。



前置仓幸存者

即时零售,并不是在2025年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迭代过程。

20多年前,淘宝、京东等先后创立,并快速进入高速增长期,电子商务逐渐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

用户量与GMV持续增长,电商渗透率逐步提升。但始终有些品类,堪称电子商务禁区,比如,生鲜。

与3C、美妆、图书等品类相比,生鲜产品非标,早期很难获得用户信任;当时快递业的服务和效率,并不适合生鲜配送。同时,生鲜产品毛利率不高,损耗比较大,利润空间小,自然难以电商化。

不过,生鲜产品需求量大、复购率高,一直被零售市场视为绝佳的引流品。当年,永辉超市仅靠生鲜引流这一招,成长为中国连锁超市之王。

于是,各路产业与资本玩家,在生鲜电商领域鏖战多年,形成平台电商、O2O、前置仓、店仓一体、社区团购等多个流派,多家明星公司站上风口。

最终,前置仓赛道的小象超市、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几位选手,脱颖而出,成为即时零售业务的早期形态。

前置仓把生鲜产品搬到消费者附近,再借助配送体系即时满足,兼顾了丰富性、接近性与方便性,堪称生鲜超市的线上版本,甚至还能比传统生鲜超市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优惠的价格。

早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们,以规模为首要导向,集体狂奔。2021年,前置仓双巨头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先后上市,这被视为前置仓模式成功立足的标志性事件。

2021年之后,前置仓模式纷纷转向,叮咚买菜直接提出,“效率优先,兼顾规模”。

一方面,资本开始减少对前置仓模式的加注,且已有了获利退出的想法。另外,随着美团、京东等行业巨头的重点布局,小象超市、京东到家先后上线,市场内竞争更加激烈。前置仓玩家们,耗不起了。

正是在这次转向中,最早创立、最早上市的每日优鲜,一着不慎,资金链断裂,破产出局。

行业巨震后,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均采取了收缩的姿态,前者深度布局长三角,后者专注于福州、厦门、广州、深圳、武汉等几个重点城市,打造区域业务模型。

所以大家看到,最近几年,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都传出了阶段性的盈利信号。

不对称战争

此前,前置仓并未像互联网市场的其他板块那样,被巨头无限渗透。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这两个仅存的独立头部公司,一度很有希望自成一派,成为黑马。

2025年以来,美团闪购、淘宝闪购、京东秒送,先后加入即时零售大战。接下来,拼多多、抖音入局,也将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面对的只是小象超市、盒马鲜生,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们尚可与之对垒。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场持久战中,普通前置仓玩家的相对优势会越来越小。

但当小象超市、盒马鲜生背后的美团和阿里,甚至是整个电商市场,都加入这场即时零售的战局之时,局部战场的天平,彻底倾斜了。

这两家前置仓玩家的短期盈利,变得毫无意义。它们原本拥有的一小块蛋糕,被即时零售切走了,成长空间被彻底锁死了。

原因很直接,即时零售大战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广告和补贴,影响用户认知,让消费者形成即时零售的消费习惯,构建半小时即时零售生活圈。

这其中,生鲜、酒水等前置仓的核心品类,早已被即时零售巨头们视为破局关键,成为战火最汹涌的地方。

在这场不对称的战争中,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们,很难与巨头硬刚,胜算不大。

所以,叮咚买菜入驻了淘宝闪购和京东秒送,淘宝闪购和京东秒送也出现了朴朴超市代买。这两家原本已经接近上岸的前置仓小巨头,会不会再度投入巨头的怀抱?

找自洽的逻辑

在即时零售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7月下旬,一场低调的叮咚买菜供应链生态峰会,在上海举行。

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强调,不参与行业内卷,专注于“一寸窄、一公里深”。窄和深,是指叮咚买菜专注在生鲜、食品赛道,深耕供应链、深入产品开发环节。

面对即时零售大军压境,叮咚买菜没有慌神,而是回到自己的地盘上,盘了一下自己的看家本领。

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能在前置仓大战中过五关斩六将,是抓住了一个核心:将优质的产品,用有竞争力的价格,更方便地送到用户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早已学会借助供应链模式,寻找有竞争力的商品,用自有品牌来盈利。叮咚买菜的良芯匠人、禾花田、黑钻世家、蔡长青,以及朴朴超市的优赐,都已成为优质、高性价比产品的代名词。

零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无非就是“多、快、好、省”。通过四者的相对平衡,强化与消费者的链接,借助供应链模式与自有品牌来实现盈利,几乎是零售市场的不二法门。

传统KA时代,沃尔玛有惠宜、大润发有自己的大拇指系列;电商时代,各大品类都诞生了若干个与平台共生的电商品牌。未来的即时零售时代,规律也不会变。

面对汹涌的零售平台革命,处于防守态势的前置仓,选择在平衡“多、快、好、省”的前提下,突出其中的“好”,并将其作为自己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做那些头部互联网平台暂时没去干、短期也干不好的脏活、累活,仍然可以让中小型平台们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就像,在广域互联网市场的存量时代,途虎、货拉拉等公司,仍然可以凭借重资产业务,建立护城河。

接下来,就看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们,能不能守得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在市场日渐收拢的夹缝中,找到自洽的逻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