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
2024年,天齐锂业经历了自上市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全年亏损额高达79.05亿元,放在整个锂电行业都算刺眼的。
原因就是从2023年开始,碳酸锂产能集中释放,遇上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进而使得碳酸锂市场供需失衡,价格一路向下。
进入2025年,这一供需现状仍在发酵,以至于一季报显示,赣锋锂业、盛欣锂能等众多锂电企业仍在亏损的态势中。
然而,天齐锂业却逆势回血,率先走出了过去的低迷,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0%!
而且天齐锂业更在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中提到,有望实现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02.98%!
不禁疑惑,锂价尚未真正回暖,天齐锂业怎么又能赚钱了?
首先,定价机制更改了。
泰利森(Talison)是天齐锂业在澳洲的控股子公司,一直以来,泰利森把持着澳洲的格林布什化学级锂精矿,这也是天齐锂业最重要的锂精矿供应来源。
此前,泰利森对锂精矿的定价频率是每季度定一次价,就使得其锂精矿的价格调整总滞后于市场的实际价格变化。
尤其是2023年碳酸锂价格快速下滑的背景下,泰利森仍按照之前签下高价季度合约向天齐锂业出售锂精矿。
结果就造成了一个尴尬局面,天齐锂业不得不用高价采购的锂精矿来生产彼时价格已经腰斩的碳酸锂,形成成本倒挂,陷入亏损。
还有更荒诞的,因为天齐锂业对泰利森的持股比例只有26.01%,剩余七成以上的股权在其他股东手里。这就意味着,泰利森高价向天齐锂业卖锂矿的利润,大部分都被其他少数股东拿走了。
2024年,天齐锂业亏损79.05亿的同时,少数股东获利78.75亿元,就跟这相关。
好在,这一局面在2025年被扭转了!
泰利森化学级锂精矿的定价周期从之前的龟速调整为了每月一次,打破了价格传导的滞后魔咒。
而且天齐锂业也把曾经囤的贵锂精矿库存清得差不多了,开始按最新的市价去采购,生产成本也就应声而降,成为天齐锂业扭亏为盈最重要的原因。
特别是,本身天齐锂业的成本优势就不是盖的。
天齐锂业的资源家底是实打实的硬实力,公司是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实现锂资源100%自供的公司,构建了从矿产资源到锂盐的垂直一体化。
其锂矿资源除了澳洲的格林布什锂辉石矿,还有我国四川的雅江措拉锂辉石矿;盐湖卤水资源占据了智利的阿塔卡马盐湖、西藏的扎布耶盐湖等等。
其中,格林布什锂辉石矿是全球储量最大的锂辉石矿,阿塔卡马盐湖更是世界上少有的锂离子浓度高、储量大,而且锂镁比低的锂盐湖项目。
可以说,这些资源布局让天齐锂业在原料端就赢在起跑线上。
2024年,即便是天齐锂业还在使用泰利森那些高成本的矿石,其生产碳酸锂的成本也只有5.09万元/吨(不含税),低于盛新锂能、赣锋锂业等同行,这在全球范围内也都属于低水平。
现如今,泰利森的定价机制理顺了,天齐锂业的成本优势相比那些要外购原料的同行要提升得更全面,盈利弹性也有望更充分地释放。
其次,补税雷,翻篇了。
我们知道,智利的SQM公司拥有阿卡塔玛盐湖的采矿经营权,天齐锂业对阿塔卡马盐湖的布局也是通过参股SQM公司进行的,持股比例为22.16%。
需要知道的是,由于智利当地的税法调整,在2024年初,智利要求SQM补交2011-2023年期间的矿业税,金额高达11亿美元!
这一突如其来的炸弹,让天齐锂业在2024年确认了高达8.4亿元的投资损失,给本就在承受周期压力的业绩再蒙阴影。
不过好在,这一阴影在2024年就已经画上了句号,天齐锂业也已经在2024年全额计提了这一损失,彻底出清了风险。
这之后,SQM不再有补税压力,天齐锂业的投资收益也回归了正常水平,2025年一季度达到了1.52亿元。
那么,阴霾散去之后,公司的未来会如何呢?
从供给端来看:
虽说碳酸锂行业已经开启了自然出清,但是随着南美、澳洲等地的多个锂矿持续放量,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盐的供应可能突破160万吨,供过于求的格局可能短期内难以扭转。
而且当前市场对锂资源的供应具有弹性,因为市场存在“沉睡产能”,比如宁德时代曾经暂缓建设的江西原矿选矿3000万吨/年的锂云母项目等。
一旦碳酸锂价格出现明显回升,这些产能就可能再次释放出来,进而形成对价格上涨的天然压制。而这也意味着,或许碳酸锂高达60万元/吨的价格不会再有了。
从需求端来看:
现如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落地,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方兴未艾,都有望成为碳酸锂需求的重要补充。
自然,天齐锂业的步伐也没有落下,就在2025年6月,公司已经完成了对固态电池关键原材料硫化锂的工艺开发,且跟十余家下游客户进行了打样测试。
而且,天齐锂业开发的超薄锂带和新型复合负极材料也分别进入了打样、中试阶段,主要就是面向人形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等对轻量化、高续航电池有要求的高端市场。
所以往远了看,随着这些新型领域蓬勃发展,碳酸锂的需求总会存在。
即便未来,锂价或许不会再重现爆发式增长了,但对天齐锂业来说,抓住新兴领域的锂需求,也有望靠着低成本优势站住脚。
总而言之,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未来细水长流,也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