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的第一周,全国生猪均价跌至14.53元/公斤,同比下跌28.1%,养殖户直呼“赔不起”。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在这一背景下,农业农村部果断出手: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将总量控制在3950万头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生猪行业的产能调控本质上是“效率革命”的体现,政策引导下的产能优化促使企业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成本压力引发的市场出清,促使行业加速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6轮猪周期。图为消费者在河北省新乐市一家超市选购猪肉。(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政策为生猪产能“急刹车”
长期以来,猪周期如同一道无形魔咒,笼罩在生猪行业上方,产能仿佛是开启“周期魔咒”的钥匙。前一刻,生猪产能减少,猪价飞涨,养殖户们摩拳擦掌,盘算着扩建新栏、添置设备;后一刻,生猪产能增加,猪价崩盘,猪场里只剩下机械的轰鸣和养殖户脸上遮不住的疲惫与茫然。
能繁母猪是远期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本轮控产减产保猪价可能是一个长期任务。政策信号早已释放。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明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这并非首次预警。6月上旬的生猪生产调度会已提出通过降低出栏均重减少供给、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稳定供给;5月底,相关部门已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多家头部猪企被要求暂停扩产。
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生猪价格报13.77元/公斤,创年内新低,较年初累计下跌约13.9%,且跌破全行业盈亏平衡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末全国存栏生猪4.24亿头,增长2.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接近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
“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和上半年全国新生仔猪量均处于历史高位。”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专家朱增勇表示,“如不及时调控,可能导致猪肉消费旺季不旺,明年春节后养殖可能出现亏损。”
猪企“瘦身” 散户突围
当前,龙头企业闻风而动:牧原股份称已开启产能“瘦身”计划,减少19万头母猪存栏,年底前将再减13万头,生猪总量降至330万头;神农集团终止2.9亿元仔猪扩繁项目;巨星农牧暂缓65万头育肥产能定增;新希望严控销售流程,对商品猪只开屠宰类检疫票,切断二次育肥渠道。
新希望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近期国家的调控,我们预计行业也会自发地调整。比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能繁母猪保有量也开始逐步下降,但肯定比不上国家调控的力度。全行业可能会在一个温和过剩的局面下维持一段时间,猪价也一直在一个中偏下的水平运行。”
今年7月,三大猪企(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的生猪销量收入环比、同比均下降。根据大宗商品分析机构卓创资讯数据统计,7月自繁自养一头生猪盈利均值为169.9元/头,环比上涨13.36%,同比下跌73.52%;育肥一头仔猪盈利均值为123.62元/头,环比下跌23.49%,同比下跌84.49%。
有养殖散户表示:“玉米每吨涨了400元,豆粕更贵。养一头猪亏200元,但不用饲料长得更慢。”2025年二季度,部分散户补栏积极性已跌至低点。
“放养场规模小、设备简陋、环保意识弱,处境最不利。”有分析师直言,2025年上半年,500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15%,行业CR10(前十企业市场份额)已突破25%。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认为,近几年,头部养殖企业的市场占比逐步提升,为降低养殖母猪所带来的长周期风险,选择仔猪育肥、二次育肥等短周期养殖模式的中小企业及散户逐步增多。目前,产能或进一步集中在养殖集团手中,但养殖散户并非无生存空间,而是转变了养殖模式。
有部分散户在危机中找到生机。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土猪养殖户通过打造“生态猪肉”“有机认证”产品,成功将售价提升至20元/公斤以上,较普通猪肉溢价40%。
“调控不是简单做减法”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轮周期与以往有本质不同,生产效率提升与消费增长趋缓形成结构性矛盾,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每年7至8月是国内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在供给本就充裕的情况下,生猪消费力度稍有滑落,猪价或再度下跌。业内人士预测,8月底可能出现生猪集中出栏潮,价格会跌破14元/公斤关口。
王亚男表示,从长周期来看,今年是生猪产能释放的一年,供应量同比也在增加,而需求变量与供应相比较为缓和,因此长周期行情主要受供应端影响。生猪生长周期比较长,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一般往后推10个月左右会影响生猪出栏量。若市场从2025年8月开始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则到2026年的6月左右会体现到生猪供应上。换言之,2026年6月左右,生猪出栏量将出现拐点,由增转降。能繁母猪的变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当前的行情,但会对未来长周期的行情有调控效果,防止猪价过低带来的持续亏损,也有助于平抑猪价。
农业行业研究员王勇认为,从长期来看,此次调减相当于削减900万头生猪供应,2026年的猪价波动幅度有望收窄30%。
朱增勇表示,我国生猪产业正经历第6轮猪周期。引导生猪龙头企业发挥产能调控带头作用,有利于合理淘汰能繁母猪,减少低质低效产能,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同时,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避免盲目扩张“拼规模”,能够降低后期生猪供过于求的市场风险,保障生猪价格和养殖收益的稳定。
“调控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做优结构。未来行业或将呈现‘三三制’格局:30%的头部企业保障基础产能,30%的特色养殖满足差异化需求,40%的中型家庭农场发挥灵活性优势。这种结构最有利于抵御周期波动。”业内人士表示。
行业自律机制亟待建立
“本轮调控关键在于平衡短期应急与长效机制,”王勇表示,“调减100万头母猪是必要举措,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避免‘价高扩产、价跌减产’的恶性循环。”
近期,生猪价格仍在经历“过山车”。业内监测数据显示,7月下旬生猪价格从15.4元/公斤降至14元/公斤,8月初短暂冲高至14.33元/公斤。随后由于生猪供应压力释放,生猪价格再度下跌,标准体重生猪报价触底至13.76元/公斤。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朱泽坤表示,养殖端生猪出栏节奏快,猪源充裕;随着各大院校放假,需求端下滑明显,屠宰端收购积极性降低,压价情绪较浓。市场再度处于供过于求态势,养殖端多选择降价走量,导致生猪交易均价止涨下行。
王亚男表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三季度各养殖企业降体重,出栏节奏加快,出栏量增加,呈现利空行情。与此同时,加速生猪出栏或使得养殖场在四季度的栏位压力减轻,有利于养殖端放缓生猪出栏节奏;再加上四季度需求提升,因此四季度生猪行情不乏出现低位反弹的可能。”
新希望相关负责人表示:“生猪行业的竞争,跟其他一些行业不太一样,没有明显的‘价格战’。养猪行业持续地降成本、提升各种生产指标、发展育种等都算是‘良性竞争’的体现。但是任何主体,但凡通过上述动作实现了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肯定也会有动力去扩张产能、扩大规模,这也意味着给全行业新增了一部分成本、效率更优的产品供给。但是短期内,大家都这么行动,又确实会造成供给过剩、价格低位运行。不能把其他行业的‘良性竞争’逻辑,简单套用到生猪行业上来。对于这个行业,站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我们觉得它能少一些全社会的资源浪费和效用损失就算是良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