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输了,就得赶紧“弯道超车”。
这个暑假,北京海淀区国际财经中心的教室里格外热闹。推门进去,十几个穿着中学校服的孩子正围着大学教授讨论微积分,白板上写满了高中生尚未接触的极限公式——这是今年悄然兴起的“高中-大学衔接班”,收费按课时计算,一节90分钟的课要价1200元,名额却早在放暑假前就被抢空。家长们说,这是为了让孩子在“大学赛道”上提前抢跑,以便能在日益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占得先机。
一些家长在给孩子抢跑,更多家长则在积极安排让孩子在假期里“弯道超车”。这个源自赛车场的术语,如今却成了教育圈的高频词。它的意思是说在别人放松的时候,自己加倍努力,抓住时机,从而实现学业上的飞跃。中华民族原本就崇奉勤奋努力,热衷追求名校的家长们自然而然就把这种思想融入到自己教育理念中。
于是乎,鸡娃群里,有人晒出凌晨五点的晨读打卡,有人转发“三个月逆袭985”的励志帖,更多人在“补与不补”的纠结中反复拉扯。这个本该充满蝉鸣与冰棍的夏天,正被一场无声的“超车大战”填满。
假期俨然成了“第三学期”
虽然政策三令五申加强对学科类培训的严格监管,但暑期补课并未销声匿迹,反而换了副“马甲”继续活跃。原本出租见愁的写字楼迎来了新客户,摇身一变成了“教学点”;小区里没有下家接手的民房也迎来了第二春,启动了学科密训;线上则更火热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公益讲座”最后都带来了惊人的销售额。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这类“隐形补习班”的价格水涨船高。有些教育机构的“暑期拔高营”的小学全科30天课程收费将近2万元,宣称“覆盖下学期80%知识点”;初中理科冲刺班更贵,15节课就要收费1万多元,主打“开学稳坐班级前三”。即便如此,报名仍需“抢位”,一位家长吐槽,为了给孩子抢课,不得不凌晨三点守着系统抢名额,比春运抢票还紧张。
下沉市场同样火热。在中部某县城,退休教师在家中开设的“小灶班”成了香饽饽,20平米的客厅挤着十几个孩子,语数英轮番上阵,每月收费3000元,比当地平均工资高。家长们却觉得“值”:“别人都在补,咱不补就是落后。”
更隐蔽的是“一对一”私教。一些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家教”的帖子下,留言几乎都是“要带初三数学”“能补高一物理吗”……这些私教大多没有资质,却凭着“985在校学霸”的身份吸引家长,时薪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有家长透露,为了给孩子补课实现弯道超车,她请了名校大学生,预计整个暑假要花近5万元,相当于她小半年工资。
这场全民参与的“补课潮”,正在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孩子们的日程表比上学时更满:早上8点英语晨读,10点数学刷题,下午2点物理实验课,4点作文精讲,晚上还要线上打卡。即便不在外头上课,在家也得老老实实自习刷题赶进度。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还想出了奇招:让孩子在视频网站上直播全天学习过程,方便“全网监督”。有孩子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暑假就是换个地方写作业,连做梦都是背单词。”
弯道超车还是弯道翻车
“用暑假三个月,超过同龄人三年的努力”——这类广告语精准戳中家长的焦虑。但现实是,“弯道超车”的神话,往往伴随着“弯道翻车”的隐患。
短期收益的诱惑显而易见。部分孩子确实能通过集中补课提升成绩:提前学完下学期内容,开学后在课堂上更自信;攻克薄弱环节后,作业效率明显提高。某重点小学班主任发现,暑假补过数学的学生,开学前两周的测验平均分比其他同学高10分左右。这让更多家长坚信:“补课就是有用。”
但长期来看,隐患早已埋下。首当其冲的是学习兴趣的消磨。北京某中学的调查显示,连续参加暑期学科培训超过20天的学生,新学期课堂走神率上升40%,有32%的学生坦言“看到课本就烦”。一位初三学生说:“暑假把历史课本背了三遍,开学老师讲课,我觉得像听复读机,根本听不进去。”
更危险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退化。当孩子习惯了“老师喂知识点、家长盯作业”,便很难养成主动规划的习惯。上海某教育机构的跟踪数据显示,靠暑期补课“逆袭”的学生中,80%会在3个月后成绩回落——因为他们没学会“自己走路”。
健康成本同样不容忽视。某儿童医院的暑期门诊数据显示,每天学习超8小时的孩子,视力下降、颈椎变形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3倍,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有医生直言:“我们接诊过10岁的孩子,因为暑假连补6科,出现了斑秃和失眠。”
最讽刺的是“剧场效应”的反噬。当所有人都站起来看戏,“站着”就成了新的“坐着”。某重点中学的初三家长发现,去年暑假全班45人有38人补课,结果开学后的排名和上学期几乎没差——大家都在“超车”,相当于没人超车,只是集体牺牲了暑假。
真正的“超车”:在节奏里找成长
教育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弯道超车”,不该是透支体力的硬拼,而应是张弛有度的蓄力。
给学习一点“留白”。很多人其实忽略了一个非常朴实的真相:影响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里,时长只占了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习效率。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放松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实现有效的深度记忆。如果能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自由探索、自主思考的话,他们大脑发育才会更加健康。这跟健身锻炼肌肉的道理是类似的。长时间不间断地对肌肉进行高强度锻炼只会导致肌肉损伤甚至溶解,而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对认知能力的伤害亦然。
让生活成为“第二课堂”。暑假的价值,在于弥补学校教育的“盲区”。带孩子去菜市场练习计算能力,远比做100道算术题生动;全家自驾时认路牌学英语,比背单词表更有趣;让孩子学做一道菜,都能让他更好理解“化学变化”“热量传递”等理科概念。深圳就有一位父亲,带孩子骑行几百公里,沿途观察植物、记录天气,孩子不仅写了好几篇高质量的观察日记,还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正是课本给不了的成长。
培养“可持续学习力”。长期来看,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暑假多学了几节课,而是是否养成了自主习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节奏表”:比如每天固定1小时阅读,30分钟运动,2小时自由探索。网上有一位妈妈的做法很巧妙:让孩子当“家庭小老师”,每天给父母讲一道题,“为了讲清楚,他自己会先琢磨透,比被动听课认真10倍”。激发持久的兴趣、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远比刷题啃教科书重要得多。
暑假的意义,从来不是“超车”,而是让孩子在放松中积蓄能量。就像庄稼需要休耕,树木需要冬眠,成长也需要留白。当我们放下“弯道超车”的执念,不难发现:让孩子睡够觉、读闲书、疯跑打闹,甚至发呆,都是成长的必修课。
暑假还有最后一个月,与其追问“超车了吗”,不如问问孩子:“这个夏天,你开心吗?”毕竟,在一场马拉松比赛里,能笑着跑完全程的人,远比起跑就冲刺的人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