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风云榜
在快速运转的新能源车市,很少有企业会为一款新车在上市7天内主动“推倒重来”。理想i8,做到了。
7月29日发布,8月5日调整。三款配置砍掉一版、价格区间直接下探三万元,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以至于公众还没来得及习惯i8的定价体系,它就已经被官方亲手抹去。理想将此解释为“回应用户反馈”,但在一周之间完成配置清洗、价格重构、交付逻辑调整,显然不是简单的“听劝”,而是一场被倒逼的战术撤退。
这场撤退,不止属于i8,更属于理想汽车在“纯电转型元年”里的一次集体迷失。
MEGA未竟其功,i8仓促调整,2025年伊始,理想在增程大本营之外试图开辟的新战线,已经陷入信心塌方。
回顾MEGA时,有人为其辩护,称“风评被水军带偏”;而这一次,鲜有人为i8鸣不平。产品逻辑错配、用户期望落空、价格定位模糊,这些问题都显而易见。
理想曾凭借L系列车型构建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家庭用车神话,并通过MEGA车型引领了AI智能化的潮流。然而,当用户不再愿意为其买单时,理想还有多少底牌可以打出?
理想i8:以旧地图探索新战场
在新能源汽车这一快速发展的赛道上,一款新车上市仅一周便宣布“取消高低配,仅保留中配”,绝非好消息。对于理想而言,i8的这一“自我调整”表面上看似是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实际上却揭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理想试图用传统家庭产品的逻辑来应对全新的纯电市场。
7月29日,理想i8正式上市,推出了三款配置:Pro(32.18万元)、Max(34.98万元)和Ultra(36.98万元)。尽管各配置在后排娱乐屏和冰箱等附属设备上有所区别,但在电池、电驱、悬架和智能驾驶等核心性能参数方面几乎无异。然而,8月5日,理想不得不宣布“合并版本”,取消Pro版,并对Max和Ultra版进行“增配降价”,价格分别下调2万元和3万元。
表面上是回应市场,实际上这是一次战术性的收缩。
理想一贯引以为傲的是“高感知价值”打法,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击中了高净值家庭用户的用车场景,成就了L系列的崛起。但当i8踏入纯电SUV市场,这套打法却开始失灵。原因在于,纯电用户的关注点已不再是“体验舒适度”,而是“性能性价比”。
天眼查数据显示,理想汽车近年来在增程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远超纯电领域,截至2025年,增程相关专利占比约65%,而纯电相关专利仅占20%。这表明,理想在技术储备上仍以增程为核心,纯电领域的研发积累相对薄弱,难以快速适应纯电市场对性能和效率的更高要求。这种技术侧的“路径依赖”直接体现在i8的产品设计上,未能充分满足纯电用户对续航、快充效率和智能化核心技术的期待。
理想对i8的配置设计,本质上是一次“高端生活方式复刻”,但在纯电用户面前,却变成了“高价冗余消费”。
这种错配背后,其实是两套产品哲学的冲突:
• 增程时代,用户要的是安全感和物理舒适;
• 纯电时代,用户追求的是技术演进与极致效率。
前者是场景塑造,后者是性能竞争。理想显然还停留在前者,但市场早已翻篇。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配置错误,而是理想在战略惯性之下,忽视了用户群体的认知迁移。把L8的配置模板套在i8身上,是方法论路径依赖,也是对新战场“战术陌生感”的直观体现。
某种程度上,这场调整甚至让人想起2023年MEGA上市后“因外观滑铁卢而被迫重估”的那一幕。只不过那次问题在于设计,这一次问题在于理想是否真正理解纯电用户的决策逻辑。
用大数据去描述过去的用户是一回事,能否预测未来的主力人群,是另一回事。
数据没骗人,只是没用对
理想一直强调所谓“共创产品”,将用户反馈作为核心设计依据。然而,有时候用户的“沉默”比高声喊话更危险。真实市场不满意,往往是在你还在打算下一步补丁之前,交易就已经悄然滑落。
i8上市首日,Pro版本几乎无人问津客单。官方内部数据显示,98%购车用户选了Max或Ultra,导致Pro版迅速被砍;但这不代表用户对整个产品组合认可,而是更反映了用户对“配置方案过于复杂”的反感。换言之:理想听见了声音,却听错了对象所说的内容。
理想的产品迭代依赖的是来自L系列老用户的大量反馈,比如家庭车场景下的“冰箱+屏幕是刚需”。但i8面向的是另一个用户群,购车初心不再是家庭舒适,而是“纯电性能体验”。这种数据来源的错配,直接让产品决策走偏。
大 数据模型 可以揭示历史偏好,却很难预测消费心理的群体迁移路径。理想在设计i8时,算法放大了“老用户场景”,却弱化了“潜在纯电消费者需求”,造成配置结构与用户期待之间的巨大落差。
理想7月交付30,731辆,同比下降39.7%,环比下降15.3%;自1月至7月累计234,669辆,同比已滑落2.2%。这也是公司首次出现累计销量下滑于去年同期的局面。
即便在价格调整之后,i8是否能够扭转颓势还尚未可知。但销量持续承压,说明产品反馈机制未能从微观感知中及时结构化输出关键决策信号。
理想的反馈机制在L时代确实高效,但正是成功造就的路径依赖,让算法与感知随着旧用户模型束缚。在i8事件中,“听声音”变成“被声音牵着走”。
工程侧与营销侧一起响应声浪,最终导向统一标准Max版本,但这只是对称号的修补,不是产品哲学的自省。理想必须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配置版本太多,而是共创机制已失信号传达的权重。
i8的调整虽然看似主动,但并非主动传统意义上的升级,而是一种被动性收缩。在数据驱动的名义下,理想更像是在补灾后修复而非预测性规划。
当反馈成为事后纠偏,而非事前引导,所宣称的“用户共创”就只剩营销烟幕。
快,不等于好
i8上市七天后改款,动作够快,反应够猛。但快,不等于好。一次临时合并,透露出的不是“听劝”的柔性,而是“未设预案”的仓促。
这不是一场战术微调,而是战略层决策机制裸奔后的急刹车。更讽刺的是,这一决定的出台,甚至不是基于内部A/B测试或线下反馈,而是平台评论区的舆情走向。理想擅长优化响应流程,却显然低估了前置预判系统的必要性。
说到底,快不是问题。真问题在于,为什么需要这么快?
2024年中旬,理想刚刚完成一次看似“增强协同效率”的组织架构调整,将原先的销售、研发、交付三个业务条线整合成“智能汽车业务群组”(IAG)。从纸面上看,这是一次组织提效。
但问题是, 线性结构 有助于稳定生产节奏,却天然不适合高度试错的产品探索。
i8正是一场“从0到1”的纯电新车实验,但理想用的是“从1到100”的流水线逻辑。结果就是:各职能部门虽响应迅速,却没有形成产品上市前的统一感知与风险预演体系。你说它能跑?是的。但你问它怎么跑的?靠的不是流程,而是临时组的“救急小组”。
一个组织是否强大,不是看它处理危机的能力,而是看它有没有把危机当作一种正常变量提前规划。
我们必须意识到,i8不是个体问题,它是理想“纯电战略”的首战。而这场首战的混乱局势,已经把后面的战役打上问号。
理想的纯电规划并不保守:i8是开场,i6将于明年上场,后续还有一整条中大型纯电产品线。但从目前的混乱节奏看,这更像是“非连贯式推进”,每一款产品都是“试水”,没有形成前后呼应的战略闭环。
如果i8的失败只是归结为“产品配置结构”不合理,而不去反思背后的战略失真,那后续i6、i5是否会重蹈覆辙?现在没人敢说有十足把握。
理想当然可以继续快跑,但路线图模糊,只会让速度变成风险。
一款车的问题,本不该动摇一家公司的根基。但理想的问题,在于它太依赖“快速纠错”,而不是“结构自进化”。
过去的理想可以通过“产品经理+用户共创”的模式实现;然而,在进入纯电阶段后,这一机制逐渐失效,组织从感知到决策的路径变得漫长、断裂,甚至绕开了产品本身。
在面对危机时,i8的应急方案是在战火中加固盔甲;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理想需要在组织系统和战略判断上实现从“经验主义”向“复杂管理能力”的转变。
能够应对火灾,并不意味着能够顺利渡河。在i8之后,理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下一款车型如何调整,而是这个组织是否还记得自己为何出发。
这家曾凭借增程模式“把握时代红利”的公司,如今必须面对一个不再“由其定义”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竞争的焦点不再是续航能力、智能驾驶或宣传策略,而是对复杂市场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对组织节奏的精准掌控。
在i8之后,理想或许需要深思: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转型为一家真正的纯电动汽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