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叮咚买菜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中国企业家杂志 时间:2025-07-21 18:29:21



中国本土的商超加速从“渠道商”向“制贩一体”转型。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欣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受访者

近几年,一股关于“自有品牌”的浪潮正在零售界涌起。

早期,押注者多为外资零售巨头,如开市客的Kirkland Signature,山姆旗下的Member's Mark,以及门店产品约90%都为自有品牌的奥乐齐。2017年后,盒马、永辉、胖东来、叮咚买菜、天虹百货等本土企业加入竞争,虽然启动较晚,但是发展迅猛。

之后,中国本土商超加速从“渠道商”向“制贩一体”转型,他们在制造业供给过剩的当下,渐渐掌握话语权,并参与到传统供应链关系中,开发出链路更短、效率更高、更符合渠道消费偏好的产品。

到了2025年,这股自有品牌热度始终有增无减。

1月,永辉超市发公告称,将成立自有品牌供应链的全资子公司浙江辉联供应链有限公司,加快自有品牌的发展进程。在股东大会上,叶国富提到,永辉调改门店中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未来要增长至40%。这一趋势也扩散到了量贩折扣业态领域,3月,鸣鸣很忙亦宣布试水自有品牌,推出“红标”和“金标”系列,计划到年底覆盖20%的SKU(库存单位)。

针对这一趋势,一位零售业的投资人对《中国企业家》分析称,零售商做自有品牌本质上是在做品类管理,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品类和解决方案,而从长远来看则是为了提升销量。当下,对零售商而言,自有品牌是一门必修课,做自有品牌未必一定更好,但不做肯定不行。

若复盘零售商孵化自有品牌的路径,大多会选择统一命名、统一品牌强化认知,并作为一种差异化、性价比的可选项,固定在零售商自有渠道中,服务该渠道的消费者。这并不难理解,毕竟自有商品的开发初衷是为了满足自身渠道的需求。

然而,叮咚买菜却在自有品牌建设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品牌命名上弱化与平台的关联性,以独立子公司的方式开发生产,并推动自有品牌从叮咚买菜这单一平台陆续走向全渠道销售。



外界亦将叮咚买菜“翻盘”的原因之一归结于自有品牌——在“货”的层面,建设包含预制菜、米面制品等高毛利的自有品牌商品,提升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占比,继而提升了利润空间。

据叮咚2024年年报,自有品牌商品贡献了约20%的总GMV(商品交易总额),按全年255.574亿元计算,自有品牌GMV就超过51亿元。其中,聚焦米面制品的“良芯匠人”2023年GMV就已达到5亿元,2024年GMV约6亿元。

2025年5月,叮咚买菜宣布将原有商品开发中心彻底重构为10个独立事业部,涵盖商品、品控、运营等核心职能,每个事业部都由公司高管直接挂帅。据悉,这10个独立事业部分别按蔬菜豆制品、水果、水产、肉禽蛋、日配冷冻等10个大品类进行划分。此举或将进一步推进其在自有品牌方向的探索。

在自有品牌成为必选项的当下,还有很多技术性的难题各家平台都在探索,如从哪些品类切入,自有品牌与主品牌的关系等,叮咚的探索可作为一个解剖的样本。

做什么:从非标品切入

叮咚买菜决定做自有品牌的时间,要追溯至2020年4月。彼时,叮咚买菜副总裁申强还兼任着研究院院长,他首次在内部提议做自有品牌,因为总觉得叮咚目前的商品结构似乎缺了些什么。

在经过多轮深入的产品梳理之后,包括他在内的许多高层都认识到,叮咚买菜与乔氏超市产品所具备的那种独特性与创新性有一定差距。

乔氏超市,由乔·库隆布于1967年在美国加州创立,许多华人称之为“缺德舅”(Trader Joe's谐音),是美国社区连锁食品超市代表,以自有品牌为主体。

2016年,《财富》披露乔氏超市坪效(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约为1750美元。相比之下,开市客约为1200美元,全食超市约为850美元,山姆会员店约为700美元,沃尔玛超市约为400美元。业内称乔氏超市为“坪效之王”。

申强认为,乔氏超市的特点之一是“不卖没有显著客户价值的产品”,且因为其目标客户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低收入人群,所以乔氏超市会为每款商品制作个性化的标签,突出其价值。


叮咚买菜副总裁申强

“它90%都是自有产品。从配料、包装、油彩笔手写的产品故事等方面打造的独特性,是别的商超抄都抄不来的。”申强说。

于是他在内部提议,想做出差异化,叮咚也应该建设自有品牌。

彼时,叮咚买菜还未建设商品规划部门,而是由商品中心的各个采购开始按品类分析,哪些品类拥有做自有品牌的潜力,这轮分析后,内部形成了一个共识:先从相对优势的部分生鲜品类开始。

因为自创立起,叮咚买菜便采用前置仓模式,布局贴近消费者,覆盖周边1~3公里,聚焦“厨房买菜”场景,以生鲜鲜活为亮点,多品类覆盖。前置仓的优势也恰在于配送时效性高,且能够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

于是,2021年7月,“日日鲜”——一个主要覆盖牛奶、蔬菜等生活类必需品,主打上架后只限当日销售的自营品牌上线了。申强解释,“日日鲜”恰能发挥叮咚冷链方面优势,亦是“鲜心智”的实际延伸。

此外,这也是一个迎合消费需求的必要跟进。

一方面,受到传统的饮食习惯影响,中国消费者更偏爱新鲜蔬菜,生鲜是社区消费中需求最高频、复购率最强的刚需品类,日日鲜“不卖隔夜菜”的标签是对消费偏好的强化;另一方面,不少传统的商超均早已开始通过“日日鲜”“每日鲜”强化商品独特性,并通过特色包装来打造差异化。

一些零售商的日日鲜产品的复购率也很高,有的甚至达到普通菜品的2倍,对销量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在日日鲜之后,随着自有品牌业务的推进,叮咚内部同步调整架构,规划出了供应链公司叮咚谷雨,专门负责自有食品制造的板块,并逐步覆盖肉类、米面制品、豆制品、烘焙制品及预制菜等非标品。早期,申强和公司几位高管一起协助规划了叮咚谷雨。



为何要从非标品陆续切入自有品牌?申强的回答是,标品有包装,消费者在线下货架上接触实物后能获得直观感受,这也是其他友商在做自有品牌时的优势之一,而生鲜类刚需产品对冷链要求极高,这恰好是主攻前置仓的叮咚所擅长的,且经过前几年的积累,已占领了部分消费者的心智。

怎么做:独立公司运作

过去在行业里,大多数传统商超与生鲜电商推出自有品牌时,会直接采用零售商的品牌名作为核心自有品牌名称。例如,盒马自有品牌以“盒马牌”或“盒马MAX”命名,永辉的自有品牌命名为“永辉优选”,胖东来自有品牌商品亦有专用标识及logo(DL),7-11便利店则多采用“7”字开头,如“7-Select”,logo也形似7-11主品牌。

此举能使消费者与主品牌建立联想并产生信任,促进消费者更快完成从知道到购买的闭环。但当自有品牌出现质量问题时,消费者也会直接对零售商的信誉产生质疑。

而叮咚在部分自有品牌的命名方式上,则走了另外一条路——弱化与叮咚买菜之前的联系,使其以独立品牌的形象进入消费者视野。比如谷类品牌“良芯匠人”“有豆志”“山涧柴火”、快手菜品牌“蔡长青”“拳击虾”、烘焙品牌“保萝工坊”、黑猪肉品牌“黑钻世家”等。


良芯匠人系列商品生产线

而这种从命名环节就与平台“解绑”的选择,则与叮咚的自有品牌规划密切相关——叮咚买菜的自有品牌不想做个“替代方案”,未来,希望以独立品牌形象走到更广的市场。

“若采用与平台深度绑定的命名方式,消费者在看到该定制品时,更多会联想到高性价比,会认为是渠道专属满足基本需求的替代品。他可能会因高性价比而选择到该渠道消费。但这个定制品牌则难走出这个渠道。”叮咚买菜副总裁、谷类事业部CEO柏林甫向《中国企业家》解释称。

而相较于自有品牌,叮咚内部常称自有品牌为独立品牌。所谓独立,一方面是因为未来其要走出叮咚,拓展全渠道销售;另一方面是,叮咚在建设独立品牌时,打造了不同的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完全独立,分属不同的子公司管理,叮咚买菜是以食品公司的架构来培育自有品牌。

其中,“良芯匠人”“有豆志”两品牌归属谷类事业部,隶属于上海美丽早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黑钻世家”则归于肉类事业部,隶属于上海好客田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申强认为,公司化的生产更能让每个负责人将这个地方当成一个创业平台。

因此,在选择叮咚谷雨旗下的自有品牌负责人时,叮咚更会将橄榄枝抛给食品行业从业者,而非零售业。“比如肉类事业部更需要一个懂生产管理,对产品源头把控较强的负责人。谷类负责人,我们则希望他做过品牌、产品,有一定的海外背景。”申强解释道。

柏林甫就是符合这一画像的人。在加入叮咚买菜之前,清华毕业的他先后供职过宝洁、华彬集团和雀巢等头部消费公司,也曾自己创业。2021年,他加入叮咚负责谷类事业部。

随着独立品牌以独立子公司的模式出现,叮咚买菜与这些独立品牌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为类似渠道与供应商的关系,并且在渠道内部,它们还要与全国性品牌展开同台竞争。

据悉,叮咚自有品牌产品在上线前都要经过一个“雷达图”的测试。这是一个包含了原料、生产工厂、生产工艺、产品故事、价格等多个维度的图。

“当这个雷达图显得非常不均,或者某个方面有重大缺陷时,这个商品就必须暂缓上市。一款产品必须在内部预演过,它比同类全国品牌更有亮点才能上线。如果是约等于或者小于全国品牌,就没必要上线。”

未来:能否走出主品牌

以食品公司为定位,弱绑定主品牌的背后,是自有品牌终有一天会跳出叮咚买菜的渠道。

可走出站外并非易事,从0到1孵化全国性品牌所面临的是系统性挑战:一是品牌认知不足,自有品牌脱离零售商标签,初入新渠道难以快速获得消费者信任;二是全渠道拓展后,自有品牌将直面已占据用户心智且渗透率高的全国性品牌,如何做出差异化和独特性是关键难题;三是食品领域竞争激烈,单一品牌难以树立独特壁垒,如何凭借相对质价比战略突出重围,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野心如何落地?柏林甫以良芯匠人的“出走”路径为例,复盘了一个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摸索全渠道拓展销售的探索过程。

从2023年开始,叮咚买菜的自有品牌良芯匠人开始渠道外拓,从叮咚出走到了淘宝、京东、抖音等线上渠道,并逐步布局线下联华、七鲜、永辉等KA(重要客户)渠道。

彼时,内部判断良芯匠人适合“出走”的原因有二:一是其大单品已在站内得到验证,在华东市场积累了品牌声量;二是内部团队具备独立的产品规划和自研能力,并建有两家自建工厂,同时有稳定合作的代工厂提供加工支持。

作为团队负责人,柏林甫也认为,已经到了去竞争更激烈的环境里,验证良芯匠人的产品力的阶段。但即便如此,他亦担心,如何让消费者在新渠道中选择并青睐良芯匠人这个新品牌。

他做了两个探索:第一步,是尽可能将产品分销到更多的渠道,使良芯匠人曝光在更多消费者面前;第二步是在销售终端,要避免与已在消费者心智精准占位的全国品牌硬碰硬。

比如,在线下KA渠道,对于水饺、汤圆等产品,大众会优先选择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等知名品牌,因此良芯匠人在KA渠道铺货时,会避开这样有较强品牌心智的品类,率先布局诸如饼类产品、韭菜合子等已在叮咚站内得到验证的,卖得还不错的产品。



与全国性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后,叮咚买菜这一“孵化”渠道自身的数字化能力,能够支撑良芯匠人持续跟踪全渠道的消费者反馈,主动调整商品,这也成为良芯匠人在全渠道中的竞争点。

自有品牌出走叮咚,拓展全渠道体系这件事一直在持续推进中。2024年11月,“黑钻世家”在上海开出探索性的肉类专门店,2025年目标增至15~20家。良芯匠人产品亦出海直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人超市。

除了C端外,自有品牌背后的独立食品公司也在进入B端,验证能力。2022年,叮咚谷雨进入B端预制菜,针对酒店、餐饮等需求定制化改造,“良芯匠人”“有豆志”两品牌所隶属的上海美丽早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已与永辉、联华、七鲜等国内知名品牌客户达成合作。

目光从叮咚转向整个零售市场,也有一些曾作为渠道替代方案的自有品牌,正逐渐走出孵化渠道,开拓新市场。

例如,盒马自有品牌商品于2024年6月入驻美国大华超市和北美亚米网站,成为本土商超自有品牌首次大规模出海案例。胖东来则通过“帮扶模式”,将自有品牌产品引入永辉、步步高等第三方零售渠道。

这些变化表明,零售商不再将自有品牌视为门店附属品,而是作为具有独立价值和增长潜力的核心品牌资产进行培育,未来或将成为一种大趋势。不过,任何自有品牌的成功都需平衡产品独特性、供应链控制力与消费者洞察,出走亦并非适合所有渠道的自有品牌,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渠道如何变化,商品力始终是可持续竞争的关键壁垒。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