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深圳光明:以人才“硬支撑”驱动发展“强动能”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商报 时间:2025-11-28 16:22:45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奔涌向前,人才,这一战略性角色,正在深圳北部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光明区,这片被寄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厚望的热土,正以人才为引擎,以创新为赛道,全速行进。

这里不仅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更通过一套系统化的人才战略,将坚实的人才“硬支撑”,高效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强动能”。



光明生命科学园,园区内有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光明区举办“科技型企业家麒麟班”活动。



光明国际人才驿站。

战略引领,构筑人才发展“四梁八柱”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四梁八柱”,明确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光明区深刻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大局中谋划。

2022年,《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重磅出台,作为全市首个区级人才规划,它勾勒出未来十余年的人才蓝图。与之配套的“人才高地计划”,如同精准的齿轮,咬合成一个覆盖“引、育、用、留”全链条的政策体系。随后推出的《光明科学城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方案》,更以10条“真金白银”的举措向全球青年才俊抛出橄榄枝,用诚意满满的生活补贴与全方位的支持,夯实科学城人才金字塔最坚实的塔基。今年发布的《光明科学城关于打造创业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区的若干措施》,从实习就业到创业启航,从成长赋能到生活保障,以21项政策全链条助力人才逐梦。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举措,正是对国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生动实践。光明区通过政策集成创新,构建起目标统一、工作互嵌的协同体系,为人才从“实验室”的灵感迸发到“生产线”的价值创造,铺就了一条制度性的高速路。

“聚育留”协同,铸就全球人才“向往之地”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地。光明区以“聚育留”三位一体的精密部署,让人才的“磁场效应”持续放大,让这片土地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

在“聚才”上,平台与荣誉并举。光明科学城的“硬核”底气,源于其密集布局的国之重器。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已投入运行,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设施正加速建设。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共同构成了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最强磁场”。“我们是冲着这些大科学装置而来的”,这已成为许多落户科学家的共同心声。

近期评选出的26名优秀人才,如刘陈立、何裕隆、杨学明、颜宁、樊建平等5位“光明科学城杰出人才”(按姓氏笔画排序),以及一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优秀科技企业家,构成了光明人才金字塔熠熠生辉的“塔尖”。这种“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的评价方式,让人才的创新价值与能力贡献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成效斐然:全区已汇聚各类人才超20万人,高层次人才与博士人才数量较三年前实现数倍增长,161名人才跻身“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一座结构稳健、层峰凸显的“人才金字塔”已巍然矗立。

在“育才”上,全链条赋能与生态营造并重。光明区深知,未来的竞争在于青年。出台全市首个“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培育行动”,为富有潜力的青年才俊备好了潜心钻研的“暖板凳”。而更具标志性的,是“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朴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宋悠洋正带领团队将咖啡果壳、茅台酒渣变废为宝,转化为备受国际奢侈品牌青睐的高性能生物基皮革。她的故事,正是这一模式成功打通产学研壁垒,让创意破茧成蝶的生动缩影。

此外,“科技型企业家麒麟班”的破圈合作、“左岸半月谭”的思想碰撞、“青科GALA”的青春飞扬,这些品牌活动构建了一个科学、艺术与人文交融的跨界生态,让人才在此不仅能成就事业,更能享受思想共鸣与精神滋养。

在“留才”上,用心用情打造“无忧科学家园”。留住人才的心,始于安顿好人才的身边事。由8位院士领衔设计、荣获詹天佑大奖的长圳公共住房项目,为人才提供了高品质的安居之所。新近揭幕的光明国际人才驿站,则以国际化的视野与“拎包入住”的便捷,成为短期访学人才的温馨“国际会客厅”。

而“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更以创新的“市场+商业资源+应用场景”模式,将政务服务与市场供给无缝链接,从快捷政务到惠老关怀,从“科研仪器共享指引”到“人才宠物秀”,提供24项涵盖全周期的暖心服务。在子女教育这一关键环节,贝赛思外国语学校的开学、“百人千万”奖学金计划的推出以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揭牌,共同构建了多元化的优质教育体系,彻底解除了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人才动能澎湃,科学新城实现“骐骥一跃”

战略性的人才支撑,为光明科学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动能,驱动这片土地实现了从“特区边陲”到“科学新城”的惊人跨越。7年时间,光明区GDP实现了从不足500亿元到超过1700亿元的倍速增长,完成了从传统产业区到尖端科技集聚区的华丽蝶变。

人才的集聚,直接催化着创新成果的“核裂变”。美国三院院士查尔斯·李波、美国两院院士丹扬、神经科学资深学者陆伟等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全职加盟,昭示着光明已成为世界级人才的“引力场”。目前,近60位院士、150余支创新团队在此扎根,他们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攻坚,正不断突破瓶颈,催生出蓬勃的新质生产力。

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曾为之点赞的“深圳速度”,正是光明科学城建设日新月异、创新生态活力迸发的生动注脚。科学与城市在这里深度融合,人才与城区共同成长。

在光明,人才已成为书写科学城篇章最核心的笔墨。通过将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构建“聚育留”良性生态,光明区成功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坚实的“创新优势”与“发展优势”。这里,不仅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群地,更是创新思想奔流、科技成果涌流、人才价值实现的梦想家园。

展望未来,随着“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持续涵养,光明区将在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征程上,依靠人才的战略性支撑,书写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崭新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愈发强劲的“光明力量”。(文琳/文 图片由光明区委宣传部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