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的挑战与对策

IP属地 中国·北京 银行家杂志 时间:2025-11-28 16:22:14



净息差收窄的表现与原因

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连续五年下滑,商业银行净息差屡创新低,其中2022年至2024年下滑较为迅速,2024年末降至1.52%,较2021年末下降56个基点。2025年二季度进一步缩窄至1.42%,创20年以来最低。六大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均低于1.5%,交通银行2025年二季度净息差为1.21%,邮储银行因特殊的“自营+代理”模式净息差为1.70%。商业银行净息差快速收窄是多重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仍将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转换阶段,虽然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新经济体量尚不足,经济增速中枢下行,企业竞争加剧,工业产能利用率和资产回报率处于低位。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22—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逐步下滑,分别为75.8%、75.28%、75.2%,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74.0%。2022—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8.40万亿元、7.69万亿元、7.43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0%、2.3%、3.3%,2025年上半年为3.44万亿元,同比下降1.8%。2022—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分别为4.00%、2.26%、5.39%,2025年上半年为0.55%(年化);2022—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利润率分别下降至12.94%、11.01%、10.07%,2025年上半年为8.19%(年化)。资本回报率是支撑利率水平的重要变量,当预期回报能够覆盖资金成本时,企业才愿意投资,持续走低的资本回报率对应着更低的利率水平。

国家战略要求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近些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偏高,与金融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金融业的自我循环和过度交易可能使得金融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领域,削弱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或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和资源的错配。从数据看,2022—2024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0%、8.0%、7.3%;美国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5%、7.3%、7.4%;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金融业增加值平均占比2022年为4.9%。从长远看,我国要适当降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促进金融行业从追求数量发展向追求质量提升转变,有效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货币政策和监管引导方面,近年来存贷款存在不对称的利率下调行为。2019年以来,由于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息和降准等措施,引导整体市场利率下行。反应在LPR上,自从2019年LPR改革以来,1年期和5年期LPR呈阶梯式逐年下行。2019年8月,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为4.25%和4.85%,到2025年6月,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为3.0%和3.5%,分别下行120个基点与135个基点。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鼓励商业银行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小微、“三农”、绿色等重点业务领域,加之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一些城市房地产贷款利率加点取消甚至变为减点,商业银行发放的一般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存款利率方面,为满足居民财富合理保值增值的需求,政策引导存款利率下行的幅度不如贷款利率下行幅度。2019年8月,主要大行1年期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为1.75%、5年期为2.75%;2025年6月,1年期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为0.95%、5年期为1.30%。从2019年8月至2025年6月,1年期存款利率下行80个基点,5年期存款利率下行145个基点。从下行幅度来看,1年期LPR下行幅度较1年期存款利率下行幅度多40个基点、5年期LPR下行幅度较5年期存款利率下行幅度少10个基点。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至2022年9月,存款利率未明显调降,部分1年期存款转为3年期、5年期存款,存款利率的调整因此滞后。

客户行为变化压低净息差。存款客户倾向于定期存款、长期存款,大型贷款客户则利用债券替换高利率贷款。存款方面,企业和居民在面临长期利率下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时,储蓄偏好增加且更倾向于收益率高的结构性存款、长期存款,使得整体存款成本刚性显现,甚至出现在存款利率下降期间,加权存款利率反而上涨的现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住户定期存款占比达73.5%,非金融企业定期存款占比达72.2%,较2019年初的62.7%、58.0%均有较大升幅。资产方面,债券对贷款的替代效应也比较明显,企业和政府利用利率较低的债券市场融资替换了利率较高的银行信贷融资。地方政府化债以及大企业债券融资均导致信贷增长进一步降速、高收益贷款被重置为债券等其他融资形式。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增社会融资中债券占比达到38.57%,其中企业债为5.04%,政府债券为33.53%。

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导致利率走低时息差缩窄较快。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规模情结”,市场份额是更容易量化的一个考核指标,部分商业银行非理性追求规模扩张。贷款方面,出现“少数银行降价抢客户—其他银行被动跟进—客户期待更低价格—价格进一步下降”的“螺旋”。存款方面,由于“金融脱媒”和担心存款流失至其他银行,单个银行不敢主动降低存款利率,甚至往往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等价格手段来吸引客户,从而形成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的局面。

净息差缩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现实挑战

净息差缩窄导致ROA、ROE下滑。由于净息差的快速收窄,2021—2024年,虽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增长了31.86%,从288.59万亿元增长到380.52万亿元;但商业银行净利润仅增长了6.38%,从21841亿元上升到23235亿元。净利润增速远低于资产规模增速,直接导致ROA从2021年的0.79%降到2024年的0.63%;ROE从2021年的9.64%下降到2024年的8.10%(见表1)。


表1 商业银行2019—2024年主要效益性指标 数据国家金融监督

信贷扩张难度上升、压低收益率。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信贷业务进入减速换挡的过程,过去几年信贷增长阶梯式下降,增速从2022年以前的11%—12%下降到2023—2024年的8%—10%,2025年以来增速进一步放缓。当前,居民部门主动降杠杆,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企业部门产能利用率偏低、利润水平不高,信贷需求不足,商业银行信贷扩张面临压力。部分银行采取一些激进策略,比如转向高风险业务、降低贷款审批标准,导致行业资产质量承压。

此外,商业银行对某些重点领域扎堆投放低利率信贷,出现过度授信的情况。比如商业银行普遍聚焦的普惠小微贷款近年来高速增长。2022—2024年,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同比分别为24%、24%、15%,2025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出5.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利率加速下行,2024年,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为3.66%,同比下降80个基点,2025年上半年下行至3.48%。普惠小微贷款在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缺抵押、融资难的问题上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小微企业往往处于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领域,信贷成本的节约难以转换为企业利润,部分小微企业在获得信贷支持后过度扩张,导致产品出现过剩,生存与发展反而更为艰难。

商业银行面临资本补充压力。在商业净息差收窄至1.42%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利用利润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的能力减弱,而转向高风险资产会使风险加权资产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并且可能会使未来不良率上升。2025年,四家国有大行获得5200亿元注资用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但考虑到盈利恢复乏力和潜在风险上升,后续资本管理的压力仍将持续。中小银行的资本挑战或更大,中小银行难以通过利润留存有效补充资本,外源性融资渠道(如永续债、优先股等)也因信用评级和市场接受度受限而难以大规模使用。监管部门持续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资管新规、金融资产分类规则日趋严格,中小银行客户整体风险更高,在更严格的风险分类要求下,中小银行开展信贷业务所带来的资本消耗可能更大。总体来看,各类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显著低于中大型银行。2025年二季度,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58%、13.91%、12.64%、12.04%、13.21%,较2024年分别下行0.15、0.07、0.33、0.20、0.27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转型压力加大。在商业银行净息差普遍收窄、商业银行“以量补价”、实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的政策引导下,各类大中型银行快速下沉到县域和农村地区,凭借资金和科技优势,打破原有的市场边界,争抢优质客户,中小银行传统特色业务面临较大的挑战。中小银行经营的地域与业务资质受限,受当地经济情况影响较大,资本补充渠道相对不足,财务稳健性更易受到挑战。此外,一些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存在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的情况,经营理念和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普遍存在数字化资源投入能力有限、投入产出比不足的问题,削弱了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艰巨,监管部门多次提及,成为金融领域重点监管工作之一。妥善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2025年经济工作九大任务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数据显示,2022—2024年,分别有43家、77家和204家中小银行被撤销或合并,其中村镇银行占比最高。

商业银行应对低息差的策略建议

面对低息差的压力,商业银行应前瞻性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国家产业政策变化趋势,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突出做好“五篇大文章”,做好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的相关工作。以差异化经营、合理运用三大策略、强化全面风险管控,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上加快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步伐。

错位经营、差异化发展。商业银行要以生态系统的理念审视自身发展策略,持续优化自身的业务布局、机构布局和人员布局,找到自身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战略愿景等因素,借鉴国内外同业最佳实践,与银行自身内外部特质结合,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错位经营、差异化发展。监管部门在指导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给予银行适当的自由选择权力,对于一些业务考核指标的设置要允许做选择题,而非“每题必答”。比如,对于“五篇大文章”的考量,可考虑进行整体考核,而非每一篇大文章均要求每一个银行都年年有进步,让银行有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做精业务的选择。

合理运用“以量补价、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经营”三大策略。一是通过合理的量的扩张来弥补价格下行带来的盈利压力,但需要合理掌握规模扩张的度,重视信贷投放提质增效,使信贷流向“实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信贷投放也需要提质增效,应适度降低对信贷增量的关注,增加对信贷含“智”水平的考量。二是进一步精耕细作,强化管理“提质增效”。面对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压力,银行需要充分运用新型金融科技、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运用内外部数据,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智能化处理水平。充分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提高客户的黏性,缓解净息差压力。三是通过综合化、多元化经营,积极发展财富管理、投行业务、交易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等,增厚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以弥补净利息收入的不足。通过发展金融投资、资产管理、交易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与租赁等其他非息业务,提高非息收入占比。伴随中资实体企业“走出去”,为其提供结算、融资、托管、代客交易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应加快了解目的地的政治法律环境和金融商业文化环境,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获取更多业务机会和盈利空间,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低息差环境下尤为重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价值就需要既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又能保障自身稳健运营。后者是基础条件,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治理架构,优化业务部门风险管理、专业风控部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独立监督“三道防线”,积极应用AI、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风控效能,注重培养复合型风险管理人才,巩固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要注意引进和应用好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利用模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等,对信息与数据进行交叉比对,从而提升风险管理的智能性,实现从“要求人不能错”到“信息系统不让错”。

适应环境变化。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要依托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退出非可持续发展领域,在必要时抱团取暖,采取联合经营或并购重组措施,多方探寻可持续发展模式。由于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银行物理网点的作用降低,一些软信息的作用被数据所替代,原先中小机构的经营边界被大型银行不断突破。同时,信息技术的投入产出有显著的规模效应,中小银行因缺乏数据应用和治理、复合型人才匮乏等原因,信息技术产出投入比较低,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为此,中小银行可以考虑抱团发展,共同开发、共同购买数据和信息技术服务,摊薄信息获取成本。对于经营能力较弱、资本金不足且难以补充的小银行或农村信用机构,建议通过并购重组、引入异地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推进改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阮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