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由《经理人》与MBAchina联合举办的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在北京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来自部分全国头部大学商学院院长、企业界及相关嘉宾于一堂,集中讨论三大问题:中国商科教育如何适应形势?如何面对新挑战?如何改革商科教育?
《经理人》总裁孔婷女士在开幕词中,以“变化即常态”为题,提出了《经理人》 的认知与思考。
![]()
我们正在面对什么样的变化?
过去,我们培养的商科人才成为了商业规则的解读者、模式的创新者、资源的整合者。
今天,当我们与许多新一代学生交流时,听到最多的不是骄傲,而是困惑——有同学说:“学了很多经典的管理模型/工具,可面对AI一夜颠覆的行业逻辑,那些‘经典案例’突然不够用了”。
有的同学坦言:“融资不再只看商业模式,投资人更问‘你的技术壁垒在哪里’‘你的碳足迹是多少’,这些维度在课本里很少被强调”。
因此,当下的商学教育需要思考的是: “我们培养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高手’,但为什么面对‘定义问题’的能力——比如判断什么是真正的用户需求、什么是值得长期投入的方向——反而越来越难?”
这些问题,不是对我们教育的否定,恰恰是对商学教育提出的更高期待。
当商业环境从“线性增长”转向“非线性跳跃”,当竞争维度从“效率优先”扩展到“伦理责任”“技术伦理”“社会价值”,我们的知识结构是否跟上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突破了“经验依赖”?我们的使命感,是否超越了“职业成功”的单一维度?
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商学教育的价值,从来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培养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不是适应已知的世界,而是引领未知的可能。
中国商科教育将是什么?
我们还发现一些新的变化。
近几年,很多商科人才选择投身硬科技、乡村振兴、银发经济等“慢赛道”,而非盲目追逐互联网风潮;
在一些全国MBA的创业大赛中,有很多项目聚焦“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比如用AI优化新能源电网调度,更有一批校友企业,主动将ESG有关环境、社会、治理等指标纳入核心战略,哪怕短期成本上升,也要为长期价值“买单”。
![]()
这些选择背后,我们看到深刻的趋势:中国商学教育正在从“西方商学教育的参考者”转变为“中国特色商学教育的定义者”。我们不再满足于复制国外的管理经验,而是基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度理解——比如下沉市场的消费韧性、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痛点和政策导向的精准把握——去创造独特的解决方案。
“商学+STEM”的新方向
我认识一位去年毕业的学生,他放弃了头部IT公司的高薪,回到家乡做起了茶叶生意。他说:“商学院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赚快钱,而是如何用系统思维解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数字化溯源平台和品牌联合体,让茶农的收入翻了三倍,而我们的品牌也成了网上茶叶市场头部。”
这样的故事,当下每天都在发生。
这让我坚信:中国商学教育的根,扎在中国问题的土壤里;商学教育的未来,藏在解决真实挑战的行动中。
愿我们永远带着问题前行,但永远不丢掉热忱与相信——因为(在座各位)教育者的每一步探索,都在定义中国商业的未来。
从中国商学教育兴办MBA/EMBA项目开启至今,《经理人》一直陪伴和关注中国商学教育的发展。
自2017年开始,《经理人》每年会梳理、总结出当年关于中国商学教育基于“变化即常态”的新概念。去年,我们提出“新建构、新实践”,今年,我们基于对国内外商学教育变化的趋势,提出了“以STEM为导向的商学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商学+STEM”是一个更为明确的“变化即常态”,是一场已确定的商学教育的改革方向,相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大学商学教育、学生求学的主要“供和需的融合或冲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