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真的变天了。
5年前,“十四五”规划在提到“新型城镇化”时,写的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5年后,“十五五”规划建议则明确写道: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多出的四个字——“以人为本”,乍一看不起眼,实则内涵深刻。它标志着中国城镇化逻辑的根本转向:从过去以“钢筋水泥”为核心的物理扩张,转向以“服务人”为宗旨的系统治理。
过去的城镇化,常常是“大干快上”,修路、建楼、扩城。
今天的城镇化,核心是“人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
教育是否公平?看病是否方便?养老是否有保障?文体活动是否触手可及?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恰恰构成了现代城市治理的底色。
而在这场深刻转型中,一座制造业大市——佛山,正用系统性改革给出答案。
今年是佛山“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而“百千万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让优质公共服务从中心城区延伸到千村万户。
佛山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把“民生大事”落细为“关键小事”,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温暖注脚。
![]()
都知道“广佛同城”,广州坐拥全国顶尖医疗资源,按理说,佛山居民要跨城就医,轻而易举。
但数据显示:佛山人看病,一点儿也不爱跨城。
佛山市域内就诊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住院率稳定在95%左右。老百姓“用脚投票”,投出了对本土医疗服务的信任票。
这份信任的背后,是佛山在医疗服务领域的“质”“量”双升。
从“量”的角度来看。截至2024年,佛山医疗卫生机构3309家,其中基层机构3108家,医院152家。三级医院36家,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从“质”的角度来看。佛山市一医院连续5年全国百强,市中医院连续9年全国地级市中医院第一,4家医院进入国考A等级。重点专科建设方面,2024年,佛山新增13个国家重点专科,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不止服务本地,佛山更成为珠江西岸的医疗高地。
2024年,有10%的省内异地就医患者流入佛山。中医更是佛山医疗的一张名片。2022年,佛山市中医院异地患者比例曾高达23%。
教育更是佛山的“王炸”。全市五个区全部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南海区更是上榜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
![]()
南海实验学校
课程创新玩出花。南海初中生在课堂上就能学AI文字识别,机器人直接进教室演示,编程与思维训练同步开展。
顺德北滘搞“数学小镇”,拉来华东师范大学团队搭建专业课程体系,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首届 “数学 π 对” 节上,魔方、数独、人脑 AI 对抗赛让孩子越玩越上瘾,还配套 “每日一题”“数学游园会”,硬生生打造出 “学数学,到北滘”的城市品牌。
![]()
学生参加数学“挑战赛” 魅力北滘
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上,佛山也积极先行先试,为学生减负。从今年开始,佛山实行五天的春秋假,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今年秋假(11月12日–14日)期间,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可免费参加校内托管,由片区或教育集团统一组织,不收一分钱。
成效如何?数据说话。2025年佛山高考特控线上线率36.52%、本科线上线率81.11%,均居全省第一。
养老服务更是“神仙配置”。全市有91家养老机构、158个长者饭堂,2万多张养老床位入住率仅60%,资源充足到“挑着选”。星级养老机构76家,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
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佛山善耆家园
就连文体活动都卷成“顶流”。三水民间发起的 “西甲” 足球联赛,一路办到第十九届,今年累计180万人次现场观赛,全媒体流量破50亿,连央视都来专题报道。“搬个凳仔看球,边喝健力宝边呐喊”,早已成为城市日常。
![]()
佛山“西甲”足球联赛 文旅佛山
这些优质资源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佛山敢于投入、善于整合的结果。
2024年,佛山共安排民生保障工程项目52个,完成投资116.73亿元。
今年以来,佛山四家三甲医院新院区陆续启用。佛山市二绿岛湖院区3月25日试运行,三水医院新城院区3月28日正式开业,佛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新院区于9月20日启用,顺德中医院新院区将于年底完工,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容。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
佛山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6年的206.8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96.65亿元,年均增长8.48%,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速还高(国家同期教育经费年均增长为7.65%)。
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不断增加,“十四五”以来全市已增加基础教育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学位)35.37万个。未来三年还要再增加公办学位4万个以上,让教育资源覆盖更加充分。
真金白银的投入,才撑起了这份“民生底气”。
![]()
然而,公共服务优质却不等于均衡。佛山同样面临“头重脚轻”的结构性难题。例如医疗方面,全市13家三甲医院中,12家集中在禅城、南海、顺德核心区;1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全部位于市、区两级医院。基层医院普遍存在人才短缺、设备落后、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而这正是 “百千万工程” 要破解的核心痛点。
作为“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佛山以环两江先行区为“试验田”,把“优质资源下沉” 作为关键招法,让镇街、农村居民不用跑远路,就能享受同等服务。
医疗下沉搞“结对帮扶”,效果立竿见影。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5家三甲医院,直接和环两江先行区6家镇街医院结对,截至今年6月已派驻95名优秀医生坐诊带教。比如市一医院用心血管专科优势,和龙江医院共建 “全科 — 专科” 门诊,让基层高血压规范管理率飙升到 75%以上。
目前,佛山84%的镇街设有二级及以上医院,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能力推荐标准,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 。
教育均衡靠“集团化办学”,让薄弱学校快速逆袭,让新建学校快速成长。佛山共组建177个教育集团,覆盖108万学生,省级优质集团数量全省地级市第一。
投资6.8亿的石门西樵山学校,将由百年名校石门中学直接托管,石门中学派驻管理团队和名师骨干,和西樵山学校共享校本课程和教研资源;三水区搞 “镇域名校领航行动”,三年投2亿元建标杆中小学,还让中心城区和北部三镇8所义务教育学校紧密协作、76名老师交流互派。
养老普惠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禅城下朗村的长者饭堂,7块钱就能吃到一顿荤素齐全、口味多元的饭菜,还专门为高血压、糖尿病老人定制低盐低脂餐。下朗村长者饭堂每月接待约9000人次,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每月约300人次受益。
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累计建成“长者饭堂”158家,服务老年人超130万人次。
![]()
禅城区首个村级园林式长者饭堂
祥膳长者共享厨房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近不近”,佛山正一步步打通公共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
佛山的公共服务能持续领跑,关键在于一套“接地气” 的制度创新,把 “政府干、群众看” 变成了 “大家一起干”。
多元共治,人人都是服务参与者。
佛山注重激发基层内生动力,推动居民从被动的服务对象转向主动的治理主体。以互助养老为例,“以老助老”模式不仅缓解了照护压力,更重塑了社区关系。
北滘镇推行银发志愿者积分激励机制,通过“服务换权益”“积分兑课程”,吸引349名长者累计服务超1500小时,12位“银龄导师”孵化出11支长者社团;容桂龙涌口村的长者志愿者则与亲子家庭、青年学生结对,共同组织美食制作、节庆活动等,让代际互动成为社区治理的新纽带。
技术赋能,提升服务精度。
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佛山善用数字工具打通资源壁垒。南海区把280间读书驿站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 “三大中心” 智慧管理平台:管理中心靠大数据精准配书,采编中心统一采购配送,配书中心每月更换10%馆藏。
现在全区每借出10本书,就有6本来自读书驿站,读者凭身份证或人脸识别就能通借通还,“十分钟阅读圈” 真不是吹的。
![]()
丹灶·目闻阅野集读书驿站 丹灶文化
需求导向,群众“点单” ,政府 “上菜”。
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佛山摒弃“一刀切”的供给逻辑,转而以真实需求为起点。南海桂城街道通过调研座谈、线上反馈,精准抓牢双职工家庭儿童托管、全龄文化教育等需求。
比如翠颐社区把闲置办公空间改成寒暑假托管中心,灯湖社区打造社区学院,引入32家企业资源开40余种课程,书法、瑜伽、摄影样样有,还反哺社区基金1.75万元。
高明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补贴+业委会资金+业主自筹”的方式,内外兼修提升小区生活品质。例如,聚焦小区基础设施短板,集资250万元成功加装5部电梯,并为314户居民接入天然气;投入10万元安装33个高清摄像头、智能门禁,配齐消防设施,小区盗窃率降为零。小事办实,民心自暖。
跨界协同,打破部门壁垒。
面对公共服务碎片化难题,佛山以系统思维推动资源整合。佛山推进“六医融合”(医防、医育、医校、医企、医养、医产),打通卫健、教育、民政等条块分割,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健康服务体系。
镇域医疗资源统筹用于慢性病防控;妇幼保健人员主动走进托育机构;社区医生驻校执业;企业有了专属“厂医”;家门口的医养结合站点让长者就近享优质服务;医疗资源还与本地医药健康产业深度联动,形成服务与产业互促共进的新生态。
![]()
优质的公共服务,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养老服务正催生银发经济。例如,禅城区的天福养老社区,拿到香港社会福利署认证后,预计未来三年吸引800-1000 名香港长者来禅养老,年带动消费1亿元,新增800个就业岗位,“跨境养老” 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赛事流量” 变成 “消费增量”。2025年佛山“西甲”足球联赛共有40支球队参赛,带动三水住宿、旅游、餐饮全面爆发,三水城区住宿业接待游客量增长15%、主要景区游客量提升25%,拉动消费超5000万元。
三水还推出4条 “跟着西甲游三水” 线路和4条“跟着活动游三水”线路,联动开渔节、冬瓜王大赛等特色节庆活动,派发 450 万元消费券,让球迷看完球顺便逛景区、品美食,硬生生把一场足球赛做成了 “文旅盛宴”。
医疗健康产业也借势起飞。佛山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营收突破千亿,连续三年双位数增长。三水区打造大湾区南药示范基地,目标种植亩产超10万,带动1200亩土地升值,5000名农户增收;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大同湖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佛山水都健康饮料产业园联动发展,医产融合让 “健康佛山” 既惠民又增收。
佛山的探索证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不是财政的负担,而是发展的引擎。
它凝聚人心、留住人才、激活社区,最终转化为区域创新活力与治理韧性。
在城乡融合迈向纵深的今天,佛山的经验或许无法简单复制,但其“以人为核心、以改革破局、以系统思维谋篇”的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宝贵启示:真正的高质量发展,终究要落脚于每一个普通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之中。
而佛山,正把“人”稳稳放在城市的C位。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