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全世界,都在等中国新药!

IP属地 中国·北京 正解局 时间:2025-11-27 14:14:52



今年7月,中国医药圈,被一笔百亿美元级交易点燃。

恒瑞医药与全球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达成125亿美元合作,共同开发至多12款创新药物,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新纪录。

而就在此前一个月,中国创新药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也创造了一项纪录。

被誉为“全球皮肤科风向标”的美国皮肤病学会(AAD),打破23个月修订特应性皮炎治疗金标准的史上最快纪录,将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列入最高级别“强烈推荐”。

这意味着,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皮肤科医生首次被指南明确指引,治疗湿疹时优先使用中国药。

从近年的交易热潮到泽立美®的先行探索,中国药企正在为全世界提供新药。



破纪录了!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不仅超过去年总额,也创下了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新纪录。

创新药BD交易十分火爆,交易额更是不断刷新。

5月20日,三生与辉瑞的合作首付款达到了12.5亿美元,总金额超60亿美元,刷新了国产创新药首付款纪录。

7月28日,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至多12款创新药物,首付款5亿美元,未来潜在投入的总金额高达120亿美元。



恒瑞医药公告

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了新一代IO与ADC疗法合作,首付款为12亿美元,合作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

BD的含义是商务拓展,指的是医药企业通过合作、授权、并购、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管线补充、市场拓展或风险共担的商业行为。

创新药的许可授权,是BD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过去,都是中国药企“引进来”,购买外资药企的药品。

现在,中国药企“走出去”,出海国际市场。

中国创新药,正在为全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这一浪潮中,一款针对皮肤病的中国创新药,改写了数亿患者的治疗困境。

特应性皮炎,俗称“湿疹”,全球患者近4亿,是皮肤病第一大病种。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约10%-20%的儿童患有湿疹。

数据显示,我国1岁以内的婴幼儿患病率为30%,1岁至7岁儿童患病率为13%。



儿童湿疹多发部位示意图

湿疹虽然不致命,却以反复剧烈的瘙痒折磨患者,严重者甚至会影响12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失眠、外貌改变等问题,大幅降低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湿疹治疗陷入“两难困境”。

高达90%以上的患者采取外用药治疗,一种是激素类药物,见效迅速,长期使用往往会有着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风险;另一种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安全性好,但起效较缓、效果弱。

儿童皮肤屏障脆弱,病情易复发,加上家长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常导致用药依从性差,治疗陷入“不用药孩子痛苦,用药又心存顾虑”的循环。

湿疹外用药的种类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儿童的治疗需求。

直到2024年,全世界患者终于等来了一款新药。

2024年11月22日,上海泽德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仅仅20天后,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又获美国FDA批准,实现中美同步首发。

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全新作用机制和靶点的创新药,也是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湿疹(特应性皮炎)治疗的芳香烃受体(AhR)调节剂。

作为一款非激素类外用药,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临床效果显示:患者用药次日瘙痒就能停止。停药一年后,70%患者未复发。全身暴露风险极低,主要不良反应仅为轻度毛囊炎。

首次在非激素类药物中同时实现速效、高效和长效,这一卓越的治疗效果,引起了美国皮肤病学会(AAD)的关注。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制定的指南更新素以严谨著称,2014年版指南发布后,历经9年才于2023年完成修订。



图为AAD指南推荐的轻到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案

Tapinarof是本维莫德海外名

在确认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的临床价值后,美国皮肤病学会(AAD)以史上最短周期完成更新,并予以“强烈推荐”。

截至目前,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已陆续在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和法国等多个国家获批上市。

中国创新药,为全世界数亿患者带来了新疗法、新选择。



创新药的研发向来被称为“九死一生的冒险”,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专业性强。

一款创新药从早期研发到最终上市,平均需10-15年周期,投入20-30亿美元,且临床阶段成功率不足10%。

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的诞生,正是这场“冒险”中跨越近30年的坚持与突破。

上世纪90年代,正在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陈庚辉,与团队成员一起从一种土壤线虫的共生细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出一种芪类小分子化合物。



陈庚辉博士

这便是日后震动全球皮肤科领域的本维莫德(英文名Tapinarof)。

别看本维莫德的分子量仅有254 Da,却能精准调控芳香烃受体(AhR)。

芳香烃受体(AhR)是一种广泛表达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细胞及上皮细胞中的细胞内配体激活转录因子。

如果说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座房子,芳香烃受体(AhR)就是能够控制所有灯光的总感应器。

一旦启动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陈庚辉及其团队成员敏锐意识到,通过本维莫德激活调控芳香烃受体这一“超级靶点”,有望对引起皮肤炎症的相关细胞起到调节作用,从而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

更难得的是,本维莫德还具备良好的皮肤渗透性。

基于其生物学特性,本维莫德非常适合制成外用药,用于治疗皮肤病。

1999年,陈庚辉与同窗李建雄及其导师韦伯斯特正式在加拿大创立公司,拿到本维莫德的专利批件,开启了系统性研发之路。


后来,陈庚辉回国发展,创立公司继续推动本维莫德临床前研究和后续的临床试验。


2019年5月,本维莫德乳膏获批上市,用于成人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

2021年,陈庚辉在上海浦东新区创立了泽德曼医药,开启了“三次创业”,也启动了本维莫德的“二次开发”。



上海浦东新区

这一次,陈庚辉希望利用本维莫德乳膏开发芳香烃受体(AhR)调节剂,攻克特应性皮炎 (湿疹) 这一皮肤病第一大病种。

2024年11月,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在中美“双报双批”,创下了中国新药出海的里程碑。

“高投入、高风险、高失败率、长周期”的研发特性,决定了创新药初期的价格普遍比较高。

但是,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坚持平价惠民策略,国内初定价仅为美国价格的1/10。

为进一步提升药品可及性,泽德曼医药持续优化生产效率、控制成本、升级管理体系,于 2025年7月降价60%。

同时,泽德曼医药还主动参与医保谈判,并通过了国家医保初审。

未来,随着医保落地等政策红利释放,国人将能以更亲民的价格,用上与国际同质同效的顶尖创新药。

同一个分子,两次世界级突破!

陈庚辉及其团队坚守创新30载,不仅成就了一款药物的双适应症成功,更为中国创新药树立了从首发创新到全球认同的标杆。



从实验室里的化合物到全球瞩目的创新药,泽立美的创新之路,为中国新药研发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创新方法论”。

需求导向,是创新的“指南针”。

创新的核心,在于回应真实的临床需求。

泽立美的成功,源于对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困境的精准洞察。

“创新不能是为了创新而硬去创新,得先搞清楚真正的需求在哪儿。”

陈庚辉坦言,自己的孩子曾经患有湿疹,他亲眼目睹临床上对于特应性皮炎儿童用药的急切需求。

这份源于亲身体验的共情与洞察,让陈庚辉坚定了研发方向。

这启示中国药企,创新应扎根临床一线,以患者痛点为原点,让真实需求成为研发的 “第一驱动力”。

专利布局是创新的“防护盾”。

泽立美针对特应性皮炎这一全新适应症,构建了从化合物核心专利到制剂工艺、生产流程、适应症拓展的全链条专利矩阵,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

既确保了创新成果能得到保护,使企业有能力持续投入研发,最终惠及全球更多患者。

在创新药领域,专利布局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

长期主义是创新的“定星盘”。

从上世纪90年分离化合物到2024年泽立美上市,陈庚辉及其团队的创新之路跨越了近30年,期间经历过资金短缺、团队动荡,却始终坚持核心技术研发。

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正是当下中国新药研发最需要的品质。

创新药研发从来没有 “捷径”,唯有坚守初心、长期投入,孕育出经得起临床与市场检验的重磅成果。

生态体系是创新的“加速器”。

本维莫德虽在加拿大被发现,却在中国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完整转化。


泽立美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全方位支撑。

一个细节是,泽立美于2023年12月在中国完成上市申请受理,2024年1月纳入优先审批,当年11月即获批上市。

从临床到上市,中国仅用523天,美国耗时1198天,中国速度快了一倍以上。

这背后,是中国药审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更是成熟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力。

以泽德曼医药所在的浦东新区为例,这里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高达4100亿元,集聚4000多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药在研管线718个,约占全国1/5、全球6%,累计获批国产创新药与创新3类医疗器械分别占全国的13%和11%。



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园区的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

从基础研究、孵化转化,到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再到落地生产、推广应用,浦东新区构建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泽立美的研发上市提供了从人才、资金到技术、政策的全方位支撑。

泽立美的成功,是泽德曼医药坚持需求导向、深耕核心技术的结果,更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日趋完善、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的必然。

这为中国新药研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也预示着中国创新药正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崛起”的新阶段。



泽立美的创新传奇,是中国新药崛起的生动缩影。

2015-2025年这十年间,中国在研药物数量从851个激增至7041个,复合年增长率达23.5%,是全球平均水平(6.9%)的3.4倍。



各主要经济体在研药物数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First-in-class(全球首创)药物从2015年的9个激增至2024年的120个,全球占比从9%升至31.3%,位居全球第二,正在逼近美国的领先地位。

正如本维莫德发明人、上海泽德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庚辉博士所言——

过去是中国人等西方新药,现在是世界等中国新药。

这一判断已被市场充分印证,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超过去年总额。

辉瑞、葛兰素史克、武田制药等国际制药巨头纷纷斥重金抢购中国创新药,用真金白银投票中国原研实力。

从“跟随式创新”转向“源头创新”的深刻转型,让中国医药创新正进入“质效双升”的黄金期,也将改变全球医疗的“话语权”格局。

未来,更多像泽立美这样破解临床痛点、引领全球治疗方向的创新药物将持续涌现。

全世界等待的中国新药,正加速走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