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雷珂馨 文/图)用户轻触车机屏幕,家里的智能空调便自动开启并调节至合适的温度;说出“我要回家”,车辆已同步通知扫地机器人提前工作……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片段,而是中国车企正在构建的真实智慧生态。这场从“造好车”到“造好生活”的转型,正在重塑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边界。
![]()
在上海国际车展上,汽车的智能互联功能是用户关注的重点。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
11月以来,比亚迪、小米等企业在人车家智慧生态领域动作不断。
比亚迪和美的宣布,将在销售展厅内试点共建“人—车—家”智慧生活体验空间,双方还将携手开发车载冰箱、制冰机等前/后装车载生态产品,进一步丰富用户的生活场景;小米即将举办人车家全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展示人、车、家三大场景的超级智能生态,为合作伙伴搭建协同创新的开放平台;奇瑞集团旗下的全链条生态圈品牌奇瑞·瑞享生活宣布,将聚焦智慧生活领域,在车辆、家居、生活等多端之间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智慧生活体验。
车企集体加快推进人车家智慧生态布局的背后,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催化是关键。
在政策层面,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专家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于10月22日正式发布,该技术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已驶入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预计到2040年,L4级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网联协同场景的覆盖度以及安全可靠性将持续提升,为无人驾驶的大规模安全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从技术层面来看,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使得设备之间实现“主动理解”成为现实。具体而言,车辆能够依据用户的日程安排预判其出门和归家时间,实现提前开启空调、座椅通风加热、方向盘加热等功能。这种无感联动的实现,依赖于底层算力与算法的重大突破。
更深层的动力来自用户需求升级。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用户期待‘无感化’的主动服务,如车辆自动调节车内环境、家居预调光线匹配驾驶习惯。企业需从功能开发转向场景洞察,以生态协同满足便捷性、个性化与安全性需求。”
智慧生态前景广阔
对于企业而言,布局人车家智慧生态是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钥匙;从产业发展视角来看,伴随5G、AI等技术的持续发展,人车家智慧生态将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用户打造无缝衔接的智能体验,市场潜力巨大。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记者表示,人车家智慧生态前景广阔且呈现确定性趋势,政策支持、技术成熟与需求升级形成三重驱动。
郭涛认为:“在政策层面,‘双智’示范城市建设等政策持续加码,为生态落地提供保障;在技术层面,5G、UWB、统一操作系统打破设备壁垒,实现车家双向互联与场景自动化触发;在市场需求端,年轻消费者对全场景智能体验的诉求强烈。虽面临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及场景体验肤浅等挑战,但随着跨界协同深化,人车家智慧生态将从远程开关向主动智能升级,形成‘生态主—参与者—供应商’分层格局,成为智能汽车产业核心增长极。”
“聚焦产业趋势,技术融合正在深度重构产业生态。”王鹏表示,“当前,汽车产业正加速朝着生态服务方向转型。智能化与网联化的发展趋势,促使车企积极与家电、科技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各方通过推进技术标准化进程、实现数据互通共享,达成了‘车控家’与‘家控车’的无缝衔接,有力推动产业从场景连接阶段向主动服务阶段升级。”
面临商业化考验
尽管人车家智慧生态前景十分广阔,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商业化路径的探索尤为关键。
当前,智能汽车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仍为硬件销售,企业又该如何实现“从硬件到生态”的商业模式转型?
郭涛认为,企业转型的核心是构建“硬件预埋+软件运营+服务增值”的全生命周期盈利模式。
“首先,搭建开放生态平台是关键一步。企业可接入应用商店与内容服务,推出座舱娱乐、导航定制等付费内容,借助场景化服务包提升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其次,深挖数据价值能创造新的盈利点。企业可基于用户驾驶习惯与家居场景,提供个性化维保、能源管理等增值服务,实现数据的有效变现。此外,打破技术标准壁垒也不容忽视。企业可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放与跨界合作(如车企与家电企业合作)丰富应用场景,采用‘基础功能免费+高阶服务付费’模式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最终,企业能从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向持续的软件与服务收入,完成商业模式的闭环构建。”郭涛表示。
中国企业联合会资委会委员、高级经济师董鹏对记者表示:“在跨品牌、跨场景的人车家智慧生态中,标准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统一的身份、支付、权限管理,以及跨设备的无缝体验,是实现规模效应的关键所在。从短期来看,应用商店和增值服务的毛利率将成为推动生态发展的‘拐点’;而从长期发展来看,则需依靠生态订阅与内容生态所产生的复利效应来抵消硬件价格竞争带来的压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