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AI狂飙中,腾讯慢了么?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一点财经 时间:2025-11-26 20:18:15



编者按:全球AI竞赛进入狂飙时代,各大科技公司都在大举砸钱、高薪挖人,国内的百度阿里等大厂也极力强化“All in AI”战略,腾讯的“慢节奏”反而有点让人看不懂。从较晚推出基础大模型,到快速拥抱DeepSeek,再到近期资本开支降低,市场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期待者认为其手握生态优势,具备很大势能;批评者认为这是“创新者的窘境”,将丧失先机。
AI竞赛既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从技术路线到具体场景落地和商业化,再到社会伦理接纳,都需要较长时间;与此同时,几乎所有AI参赛者又都在用百米速度进行冲刺,堆算力、推新品、拉用户,不敢有丝毫松懈。两种节奏挤压下,腾讯当下的选择与状态,到底是为长跑积蓄力量的战略定力,还是大公司的行动迟缓

15年前,移动互联网大幕刚拉开时,兵家必争之地是微博,除了新浪,腾讯、网易、搜狐都有自己的微博。跟新浪相比,当时腾讯微博显得不温不火,不少人担忧腾讯拿不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毕竟在新时代初期,激进者才是聚光灯的焦点,不够激进的则被视为落伍。

商业作家李翔当时正在参与《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的改版,到处约访企业家,“约访马化腾的过程非常不顺利,倒是在一次的选题会上,一个非常资深的记者说,在腾讯的广州研究院,一个名叫张小龙的人,开发了一款新的产品。这款产品,就是在2011年1月20日正式上线的微信。”

“当时我敢打赌,办公室没有人能够预判出,微信会是一个日活用户超过10亿的国民级应用”,多年后李翔回忆,“而很多当时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事件,就和历史上大多数发生时非常重要的事件一样,并没有再激起太多波澜。”

信息流和短视频之争也是类似剧情,腾讯在业务起步晚、推荐算法落后的情况下,经过了内部各种试错、外部各种唱衰之后,才凭着视频号突出重围。

如果把时间刻度拉长,站在十年、二十年的维度去审视腾讯,你会发现在浪潮之初,腾讯经常都不是那个喜欢抢跑、做事激进的选手。在AI时代,这种后来居上的剧情还会再次上演吗?

或许要从上帝视角切换到第一现场视角,理解腾讯的做事习惯和风格,才能更好地看清局面。



先把产品养起来

公司就像人,做事的习惯和风格,往往被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塑造。

腾讯最早的产品QQ,其诞生来自一次失败的竞标,此后腾讯决定先把产品“养起来”,并结合当时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在提升用户体验上,持续做了许多务实的优化:

考虑到大部分人是在网吧上网,就把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了后台的服务器,避免用户信息和好友名单丢失;考虑到网速很慢下载软件不容易,就把软件的体积从正常的3-5MB压缩到220KB……

更重要的是,随着用户飞速增长,公司又没钱买服务器,为了让用户不掉线,让信息快速送达,就养成了不断打磨产品细节、持续迭代技术服务的习惯。

马化腾后来解释,“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已经不是早年的单机软件,更像一种服务,所以要求设计者和开发者有很强的用户感。一定要一边做自己产品的忠实用户,一边把自己的触角伸到其他用户当中,去感受他们真实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从不完美向完美一点点靠近。”

这种把产品当作持续提供服务的载体,在细节打磨和快速迭代中服务好用户的做事风格,逐渐成为了腾讯做产品的肌肉记忆。

微信1.0版的功能只有收发信息和拍照分享,迭代到5.0版,语言对讲、视频通话、朋友圈、支付、表情商店等核心功能就都具备了。

疫情期间,腾讯会议40天迭代14个版本;年初接入deepseek的元宝,35天30次更新,都可以理解为这种肌肉记忆在发挥作用。



不频繁打扰用户

腾讯长于社交业务。社交网络天然呈网状,鼓励用户之间的开放分享,这种业务特性也塑造了腾讯的另一个做事风格:在节制和弱侵入中建立长期信任。

产品经理刘飞最近在播客中开了个脑洞:如果是其他公司来做微信,可能会怎么做?他做了一番畅想:

比如说开屏广告,能不能做?当然可以,你手一晃“啪”跳淘宝跳京东了,而且每个聊天界面上给你怼一个小广告条幅,但注册VIP会员,你就能关掉了。你发现朋友圈的广告好烦,那注册个SVIP。

或者搞什么微信节。微信节到处是宣传海报和活动,跟好友语音通话、视频通话,我就给你加积分,最后积分积全了,七龙珠召唤微信神龙,很多人肯定就去玩,疯狂打电话就拉高日活。你打电话、打视频、发文字、发表情,数据贼好看,对吧?

还有你看微信群为啥有500人的限制,你搞什么?花钱就能升级青铜会员5000人,白金会员5万人,为什么不能艾特所有人?所有人都可以随便艾特所有人,要的就是打开率,要的就是大家聊起来……

虽然只列出小部分脑洞,也足以表明,有所作为固然重要,但有所不为的节制,才是建立和长期维持用户信任的关键因素。

张小龙讲过类似问题,他说,“我们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反而要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理的,合理性才是这里面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硬要去做这些事情是不合理的,我们会把它舍弃掉。”

对于社交产品,最基本的合理性要求就是,你不能频繁打扰用户,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侵入式体验破坏关系链,还要极度重视稳定、安全和隐私,这样用户才能安心地在这里交流。



不做猎人做园丁

近几年,腾讯高管在财报会上讲游戏业务时,经常提到一个词:长青。

最早提“长青游戏”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尤其看到原神、蛋仔派对等新游戏的爆发,再反观当时的腾讯,手上还是一堆运营多年甚至十几年的老产品,都在担心铁王座是不是动摇了,腾讯又被对手上了一课。

但几年过去才发现,这些长青产品才是最能打的,像王者荣耀等体量庞大的国民级产品依然持续稳步增长,而且在重视那些具备长线价值玩法的思路下,暗区突围、无畏契约、三角洲计划等新的长青苗子也有条不紊地长出来。

腾讯手里的长青产品远不止游戏,比如26岁的QQ、21岁的腾讯新闻和QQ浏览器、20岁的QQ音乐、14岁的微信和腾讯视频等等。

在求新求快的互联网,这些都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需要长期经营并持续迭代。推动如此多的产品不断穿越周期,企业的组织行为模式也在改变:可能不会去赌短期爆发,但会更加关注深层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会轻易为短期增长牺牲长期信任,不断强化“持久价值”而不是短期 KPI。

这很符合王阳明提出的“事上磨练”,磨出了的是腾讯的做事风格:不急躁、不追热点、不追短期故事,而是耐心打磨长期价值。

这是一种“园丁式”、而非“猎人式”的哲学。猎人追求一击必杀,带回猎物;园丁追求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静待花开。

如果只看当下,多数人会觉得猎人很酷很能打,园丁一点都不酷,甚至慢条斯理得让人着急,缺乏存在感。反而是那些拿着真金白银的耐心投资者才偏爱这种风格,比如段永平。



人对AI的真需求

AI时代扑面而来,很多人认为新时代属于激进的猎人,要不计一切的投入,要积累更多的算力,要追逐更大的模型,才能有所捕获。

算力和模型当然是必须的地基,但打好地基跟盖好大楼是两码事。技术从来都是手段而非目的,技术的发展,终究是为了应用大楼的落地,为了长久地服务人、成就人。

而且,AI技术的特殊性,也给AI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用我们熟悉的移动互联网做个类比。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能力在于“随时随地的连接”,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降低连接的时空成本,大大提升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但AI技术的核心能力在于“无处不在的智能”,这种技术的应用,会进入决策、创造与交互的各种高敏感场景,输出会具有不确定性、幻觉风险,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争议问题,比如AGI是否很快到来?AI会不会取代许多职业,与人应该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关乎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决定了AI应用的根基,不是快速的流量之争,而是长期的信任之争、用户价值之争。

怎样创造真正的用户价值,怎样获得用户的长期信任?从根本上讲,决胜点可能取决于几点:

第一,AI落地要把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打磨成稳定可靠的用户体验;

第二,AI应用需要的不是硬塞给用户的酷炫功能,而是无感融入服务中,切切实实帮用户解决问题;

第三,AI生态的繁荣,需要长期的信任。未来的AI世界,会有无数的Agent、无数的小程序、无数的SaaS应用。最终把这些生态聚拢起来的,一定是那个提供最稳定预期的人。

能做到这些,既要能力,更要定力。

目前腾讯的做法是“AI in all”,即推动内部绝大多数产品和业务接入AI,让元宝打通微信、QQ、腾讯新闻、腾讯会议等高频场景,并在微信中将AI能力逐步扩展至搜索、摘要、识图等日常功能。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AI总结会议,在视频号评论区@元宝,用户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在近期财报电话会,腾讯总裁刘炽平还透露“微信最终会推出一个AI智能体”,让用户在生态内即可完成从需求理解到服务交付的全流程。在AI时代再造一个微信,还是微信基于自身的生态进化出国民级的AI能力,后者可能是更顺理成章的。

在这里,AI与人是双向关系,AI技术在应用中实现成长,现有产品通过AI提升服务用户的能力,这是腾讯二十多年来经营长青产品形成的方法——把产品当做持续提供服务的载体,在细节打磨和快速迭代中服务好用户,在节制和弱侵入中建立长期信任。

说到底,技术可以进化得非常快,但人性和人的内在需求,却十分恒定。新鲜劲过后才是生活。



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2023年,在大模型浪潮刚开始的时候,马化腾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而且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

最近的财报会上,刘炽平也提到,“如果大家稍等一下,看到我们下一代模型时,就能看到混元能力的显著提升。”他表示,“我们并不认为国内有哪一个模型具有决定性的优势,每家公司实际上都处于非常接近的竞赛中。不同模型在不同场景下可能各有优势。”



△图为混元3D创作引擎国际站,腾讯AI优先打造这类在业务中真实可用的能力

市场天然更热衷“更大、更快、更刺激”的故事,没有人不喜欢看百团大战、烧钱补贴、颠覆式创新。

相比起来,腾讯这种追求“更稳、更久、更可信”的场景落地,就像班里那个成绩一直稳定在前三名,但从不逃课、不打架的学生一样无趣。

当然,没有哪个学生能答对每一次考题,这一次AI浪潮,或许跟以往历次技术革命都不尽相同。

在智能涌现的奇点面前,速度可能就是一切,一步慢,步步慢。腾讯这种“园丁式”的耕耘,是否能在Scaling Law的暴力美学面前继续奏效,当然可以打上一个问号。

但不可避免的,所有技术革命的当口,往往充斥着信息过载、观点尖锐、节奏紊乱,充斥着“不All in就会死”的焦虑,最终真正跑出来的玩家,总是在多年后回头看时,才显得“不那么意外”。

越是重要的事,往往越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中间充满了各种变数与反转。

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的跑步之道,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保持均匀配速,保持冷静,始终跟着自己的内在节奏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