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黄浦区推出新举措——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26 20:15:17

人工智能时代,哪些素养最重要?

学校在课程改革与实践中,进行了怎样的尝试?

黄浦区在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将推出哪些举措?

11月25日,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校长论坛在上海市格致中学举行,区域中小学校长齐聚一堂,聚焦“ai赋能·科学育人”这一话题,共同破解ai赋能科学教育中的实践难题。


1

当ai成为“基础设施”

青少年依然需要具备……

人工智能时代,哪些素养最重要?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坦言:“ai已经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不具备使用数字工具的能力意味着被排除在主流社会的生产力与决策之外。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ai的局限性与风险,这就是所谓的‘ai素养’。”他举例,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吵闹,直接给他们电子产品来消磨时间,“其实,在数智时代,孩子依然需要文本阅读、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及人际交往。”


不论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青少年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发现能力:大胆质疑、验证、纠正ai给出的答案,提出真问题;

·创造力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把跨学科知识、情境洞察、情感体验整合为新的解决方案;

·人机协作与沟通能力:与ai系统和人类团队高效协同,完成共同的目标;

·终身学习与元认知能力:设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调节学习策略,持续更新知识与技能。

“我们课程的改革也应当与ai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尹后庆表示,“课堂教学将迎来一场变革,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单一学科’转变为‘跨学科融合’,同时,多元的过程性评价也将替代结果评价。”

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不是简单“多一门技术课”,而是重塑了教育目标,“让每个人既能善用ai,又能保持人之为人不可替代的价值。”

现场,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罗博深结合个人科研经历,以“ai驱动的思维培养与创新实践”为主题,做了精彩分享。


2

人工智能vs人类智能

如何找到两者平衡点?

会上,3位来自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的校长分享了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025届毕业生赵依宁和小伙伴一同发明的‘智能仓鼠喂养系统’获得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果一等奖;梁汉骁的作品‘儿童友好输液袋’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还有学生开发了‘儿童家用otg猫眼’‘多功能遥控快递箱’‘智能乌龟喂养系统’等,这些都是真正改善日常生活的小创造。”聊起孩子们的发明,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校长卢雨滔滔不绝。

让她自豪的是,这些学生进入了理想的学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他们身上共同的特质是阳光、自信、勇于表达自己、敢于尝试,这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关键品格。”

近几年,曹光彪小学中涌现出不少“科学小院士”,“我们鼓励学生‘试错’,在这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课程设计上,通过将知识点与生活场景建立联系,让学生更充分感知科学的实用性。”卢雨表示。


向明初级中学的六年级学生化身“城市探秘者”,在复兴公园实地调研生态环境,运用ai数据分析工具记录生物种类、植被分布等信息,最终,形成一份生态调研报告。

“这是我校‘城市梦想家’项目的实践活动,七年级学生将担任‘城市工程师’,用ar技术复原思南路历史建筑的特点;八年级学生则变身‘城市创变者’,用3d打印技术制作智慧城市原型,对城市更新、智慧交通等真实议题展开探讨。”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校长冯强介绍。


作为学校创新项目的一大尝试,教师们欣喜地看到学生掌握了设计思维、创客技能、跨学科思维、艺术修养等技能,“今后,我们将整合现有未来交通实验室、声音实验室、非遗传习室、创智工坊等跨学科功能区域,形成虚实联动、开放共享的创新空间,为学生提供ai技术实践与科学探究的专业场所。”

上海市格致中学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借助大模型对野外采集到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运用“个人知识库”,上传相关学术文献,使用ai工具开展文献分析。

这让校长吴照思考起“人工智能时代,ai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的角色”,“ai的快速发展倒逼我们重新审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导向,我们的课程调整要向自然科学、前沿科技和工程实践方向倾斜。”

他认为,无论学生未来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在职场中承担创造性的工作,都需要具备探究能力和“从0到1”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真问题’,开展基于证据的理性探究,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成长、过程体验和经验积累是ai无法替代的。”

黄浦区教育学会会长卢起升做了点评:“3位校长呈现了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最新实践案例,虽然内容和场景不同,着力点都在‘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人类智能'培育上,使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相辅相成,是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最有价值的落脚点。”他希望,今后,各学校能通过人工智能教育来提升学生的非智能因素,如团队合作、场景体验、自我效能等,从而提升整体育人水平。

3

黄浦区

将从4方面深化人工智能教育

黄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邬树纯在致辞中谈道:“当前人工智能既为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又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契机。本次论坛聚焦前沿科技,更立足教育实践,希望通过学校间的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挖掘区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要价值。”他表示,未来,区科委将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体验和创新实践机会,助力黄浦区成为全市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金羿在讲话中提到,黄浦区将聚焦技术应用、跨学科融合、能力进阶核心目标,从4个方面深化建设人工智能教育,“一是构建更融合的新体系,实现课程前瞻化,以区域的科学教育课程图谱为抓手,将前沿内容分层融入各学段;二是打造科技教育骨干队伍,实现教师复合化,并尝试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ai教学案例研究;三是构建全域科创协同生态,实现资源的开放化,整合高校实验室、科技场馆、企业技术平台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场景式实践;四是打造全场景创新实践载体,实现实践空间的智能化,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和创新实验场的全覆盖。”


本次论坛由黄浦区教育学会、黄浦区理科学会、黄浦汇创科技服务中心、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委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协作体、黄浦区科学技术协会、黄浦区教育局指导,上海市格致中学承办。

文字:王佳依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