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CPI回升、双11增速4年来最高,消费市场触底反弹了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智谷趋势 时间:2025-11-15 22:03:14

昨天,市场终于等来今年“天猫双11”的最终战报,颇为意外的是,尽管阿里早已不公布具体成交额数据,但是今年的成绩单信息量却非常大。

一方面,直接写出:今年天猫双11“实现四年来最好的增长”,并强调,口径是“剔除退款后的成交”;



另一方面,还列出了近600个品牌成交额破亿,有34091个天猫品牌同比去年增长翻倍、18048个品牌增长超3倍,13081个品牌增长超5倍,均超去年同期。

其实,虽然双11已经不再公布具体成交额,但仍然有很多关联数据可以参考。比如,物流快递量。

根据交通运输部监测的物流数据,覆盖了主要电商平台双11周期的10月13日到11月9日的四周期内,全国快递业务揽收量达203亿,同比增长了12亿件。(由于这个数据是按周公布,目前只更新到11月9日,没有覆盖最高峰的11月11日当天,如果更新到下周,应该增量会更大)。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快递高峰出现在10月20日至26日,投递量同比增长9.9%,恰好就是天猫双11正式开卖10月20日周期。从快递揽收数据看,显然天猫双11对于拉动快递量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另据易观分析的监测数据,10月9日到11月13日周期,淘宝天猫成交额同比增速达9.3%,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数据也显示,在双11开启的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长0.2%,不仅实现增长,更结束了之前长时间的负增长,达到近八个月最高。

事实上,从体感看,相较前些年有些沉寂的双11,今年双11的热度明显回归了。从十月初,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双11就陆续启动,展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京东、抖音两家平台,还因为“二选一”打起了口水战。而平台的投入力度,比前几年也是有增无减。天猫在战报中也特别强调,今年“双11”对消费者进行了“史上最大力度的投入”。

这些同步出现的信号,都在指向同一个事实: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从2009年诞生至今17年来,双11一直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风向标。

200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2.8万亿,到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到超过48万亿,在数字翻了两番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商业体系的升级。

尽管疫情之后几年,中国线上线下消费都显示出一定的疲态,甚至出现了很多悲观的声音,但今年上半年开始,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一系列消费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表现,让人感受到中国消费市场“又有新故事了”。

这其中还有一件事非常有标志性,就是3、4月份,从外卖市场诞生、进而引发的几家平台参与的“闪购大战”。互联网平台看好即时零售潜在新市场,争相给用户发消费券,开拓新场景,这在当年的“网约车大战”之后,已经好久没有发生了。

互联网平台押注“闪购”,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外卖市场份额,更是看重其背后即时零售和服务消费的广阔潜力。特别是有着丰富供给能力的淘宝天猫,以外卖的配送能力为基础,其实搭建了一个30分钟的新售卖场景,并且可以进一步接入餐饮、酒店、演出等服务消费市场。

社会消费可以分为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两大板块。在今天中国将近50万亿的消费体量上,社会消费还要继续增长,一方面靠的是实物消费体验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挖掘服务消费的巨大潜力。

今年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实现八个月来新高。很大程度也是受到十一假期国内旅游、出行、酒店等服务消费市场回升带动。



数据显示,“闪购”的浪潮在短时间内推高了中国即时零售市场的总规模,现在,这一市场的日峰值单量已经达到2亿。今年的双11作为淘宝闪购第一次接入的双11,正是在这两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动能。

在实物消费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要买得好,买得省,还要送得快,因此闪购成为拉动许多品牌增长的新引擎。双11接入淘宝闪购的品牌已经超过37000个,天猫品牌即时零售日均订单环比9月增长198%。

而在服务消费方面,淘宝天猫参加大促的用户,也增加了在平台上的餐饮等其他类型消费。10月15日双11预售首日,淘宝闪购在全国270个城市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而在双11期间,通过淘宝购买飞猪双11乐园门票、游轮、跟团游等休闲度假套餐的订单量,也较去年同期有显著增长。融入淘天之后的天猫双11,飞猪成交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30%。

来自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外卖市场竞争还带动了关联场景App流量的增长。在今年夏天的“外卖大战”之后,9月份,电影演出、酒店服务相关App的月活用户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1.9%和16.1%。

即时零售场景的增长,还带动了骑手规模的迅速扩大。7月到8月,骑手端App整体月活用户都超过了1400万,较1月增长140%以上。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7月底以来,淘宝闪购已经占到即时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

淘宝天猫有全网最丰富的供给,而淘宝闪购进一步拓展了淘天平台的用户规模。数据显示,淘宝闪购月交易买家在8月达到3亿,较4月增长200%;在闪购拉动下,手淘8月DAU(日活跃用户)增长20%,MAU同比增长25%。

闪购上线以来,淘宝用户月度人均购买天数平均同比提升20%,峰值阶段逼近30%。

有分析指出,未来三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带来1万亿的新增成交。线上和线下场景的深度交融的大消费平台,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而这样的平台,将会给社会消费带来显著的提振。



上个月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事实上,双11不仅是新消费场景的试验场,作为每年最重要的新品首发期,同样是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的最佳展示场。

今年的双11,近4万品牌在天猫首发了245万款新品,数量同比去年提升了46%。在10月28日的天猫双11超级发布盛典上,天猫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首发米兰冬奥会吉祥物,李宁92领奖服复刻版、加速进化K1人形机器人,夸克AI眼镜S1等重磅新品集体上线,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

今年双11的另一大创新,是淘宝大会员。今年8月6日,淘宝大会员体系正式上线,全面打通了淘宝天猫、饿了么、飞猪、菜鸟等阿里系资源,覆盖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每位淘宝用户都可以免费领取淘宝大会员,系统会根据用户过去12个月的淘气值自动为其匹配会员等级。



这是一个覆盖超过10亿用户的庞大消费者会员体系。阿里已经从电商走向大消费平台,通过统一的会员体系,可以提高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频次,提升用户活跃度和黏性,为品牌、商家乃至线下服务商户,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在阿里的消费者会员体系中,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88VIP。88VIP用户拥有更多的独特权益,对平台有极高的忠诚度。

数据显示,88VIP会员规模已达到5300万,是国内最大规模的付费电商会员体系,今年双11,88VIP会员的日均下单购买人数同比增长31%。88VIP对双11的贡献度数据,也反映出高购买力人群的消费信心正在回暖。

从创纪录的新品首发,再到全面整合多元消费场景的会员体系,今年的双11,再一次验证了淘宝天猫持续推新,持续创新的能力。



新技术同样对于激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这也在双11消费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当下的中国平台企业,投入力度最大的领域,无疑是AI。今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在云和AI基础设施上投入3800亿,展现了公司在AI方面的实力和决心。

而阿里投入AI最重要的底气之一,就在于淘宝天猫天然是全球最大的AI应用试验场。而在今年的双11中,AI的全面落地应用,成为观察AI带动消费增长的一扇窗口。

首先,淘宝从平台底层重构了核心基建,利用AI深度优化搜索、推荐、广告的匹配精准度。

AI对淘天平台上多达20亿的商品库进行了彻底了AI重构——通过生成式技术清洗、补全和索引商品信息,让算法能真正 “理解” 商品,数据显示,淘宝在复杂语义下的商品搜索相关性提高了20%,推荐信息流点击量提升10%,商家广告ROI提升12%。

对淘宝这样一个成熟且庞大的搜索系统来说,这样的改进是很少见的。

在夯实核心基建的同时,淘宝天猫还面向消费者端和商家端直接推出了AI应用。

在消费者端,有六款AI导购应用上线。

当消费者搜索“如何清理下水道小飞虫”这样的复杂问题时,“AI万能搜”能够精准理解其语义并给出购物攻略;“AI帮我挑”可以通过对话,精准地为消费者筛选商品;“拍立淘”升级为多模态AI搜索,并为消费者实现同款价优、同类商品推荐;淘宝主页搜索则基于全网口碑自动生成“品类清单”,还能实时解答购物问题;“AI试衣”支持用户一键上身试穿心仪穿搭;每位用户也将获得定制化的“AI清单”。

这六款AI导购产品,覆盖了消费者“逛淘宝”的不同类型场景。

而在商家侧,AI智能体的应用也已经趋于成熟。淘宝天猫围绕AI数据分析、AI营销、AI美工和AI客服四大核心场景,推出了一系列AI工具。

譬如在营销素材制作环节,AIGC创意产品“万相营造”就可以根据商家的需求,快速生成商品图片、短视频等营销素材。双11期间,超过百万商家使用这一工具,日均节约制作成本超4000万元。

AI如何落地应用,是当下最火热的行业议题。淘宝天猫在这一次双11,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AI能力融入到消费者和商家使用淘宝的既有动线之中,让AI好用,实用。

回顾双11的历史,它一直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进程如影随形。

2009年,从双11诞生开始,它见证了中国消费内需的持续增长。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双11接连创下成交纪录,推高了全社会的云计算、支付和物流能力峰值。

近年来,直播、AI等新场景新应用在双11涌现,双11从一个商业竞技场进一步升级为科技创新的展示场。今年的AI全面落地,无疑也对于观察中国消费市场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最新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已经点明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重点。一方面是发力实体经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是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概而言之,十五五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可以说就是“科技”和“内需”

从最近消费市场一系列变化来看,这两个关键词也是高度契合的。

AI的商业化应用渐趋成熟,正在系统性重构消费体验和经营逻辑。商业创新打通线上和线下,对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都带来有效提振,巩固了内需的底盘。

尽管无论CPI的回升,还是双11的增长表现,都不能断言消费形势已经发生根本翻转,但是显然中国消费市场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它不再寻求对过往商业纪录的脉冲式突破,而是静水流深地构建一个全新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最新的商业场景创新,也能感受到高科技应用的强劲脉搏。

这些变化,对于平台、品牌与商家理解未来市场方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