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萧晓 编辑/陈小泉
燕梳师院
沉浮30年,史带财险经历了从中资到合资再到外资独资时代。
然而,时代不同,战略模式自然不同,也直接影响了公司业绩。从过去到现在,公司早年退出车险,曾导致保费收入大幅下滑,随后在非车险领域发力,收入逐步回升并实现持续盈利。但如今,收入与利润“双降”,近期更因违规被监管部门处罚超110万元被推上风口浪尖。
被罚超110万
11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史带财险因“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费率、编制虚假的报表、对信息系统的运营控制存在缺陷、提供存在虚假信息的申请材料”的违规行为,被罚款110.5万元。
同时,因“编制虚假的报表”,对公司时任意外健康险部首席核保人袁志翔进行警告并罚款4.5万元。
![]()
图源:上海监管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史带财险在2025年首次被开罚单,但此次总部直接受罚,涉及金额较大,问题也较严峻。
深入来看,史带财险源于四项明确的违规行为。首先,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保险费率。《保险法》明确规定,所有保险条款和费率必须依法报备,未经备案绝不得使用。而史带财险的做法可能为抢占市场,降低成本,通过调整费率吸引客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其次,编制虚假报表及虚假申请材料,是财险行业屡罚不止的老问题,也是史带财险诚信“失守”的表现。且时任首席核保人袁志翔因“编制虚假报表”被追责,说明监管“穿透式监管”让责任人无处遁形。
最后,将“信息系统的运营控制缺陷”列为处罚事由,说明监管对险企网络安全和数据治理的要求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并非公司首次“栽跟头”,早在2024年1月,就因“网络安全管控不足”被处罚,彼时史带财险还承诺“完成针对性整改”。如今,因类似问题再次被罚,说明整改效果仍未达监管要求。
这一连串问题叠加,暴露了公司在合规、风控与技术治理方面的系统性短板,也让外界对其外资模式在华的适应能力产生更多疑问。
外资独资时代
8月7日,上海监管局披露称,同意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Starr Indemnity &Liability Company)受让上海锦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1120万股股份(0.78%股权)。受让后,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Starr Indemnity&Liability Company)合计持有公司1146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80%。
双方于9月完成股权交割。至此,公司从合资彻底成为一家100%外资独资险企。
目前,公司共有两位外资股东,分别是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持股80%;史带保险和再保险公司,持股20%。且这家外资均由史带国际有限公司(Starr International Company,Inc)统一控股,也因此成为史带财险的唯一实际控制人。
![]()
图源: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外资独资形式赋予保险公司更强的战略自主权与更高的决策效率,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避免合资模式下可能因股东理念差异导致的战略迟滞。
同时,外资独资保险公司可通过独资控股整合全球资源与风险管理经验,在产品创新、技术赋能与服务升级等方面深度投入,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
因此,史带财险的独资化,远非一次简单的股权变更,而是外资险企在华战略从“试水”转向“深耕”的缩影。
实际上,这也是史带国际在华布局的一个自然结果。
1995年,史带财险由多家中资企业联合创立,名为“大众保险”;2011年,美国国际集团(AIG)前董事长格林伯格执掌的史带国际强势入局,通过定向增发拿下20%股权,成为最大单一股东;此后十余年间,史带国际步步为营,持续增持,并于2014年取得实际控制权,并将公司正式更名为“史带财险”。在此过程中,其不断收购小股东股权,持股比例攀升至99.22%,仅剩锦江投资所持0.78%尚未整合。
早在2022年,史带财险董事长董颖就曾表示“集团还未与锦江磋商过转让事宜,不排除全资控股计划。”
随着近年“退金令”政策推动,锦江投资顺势退出,回归主业,为此次收购创造了契机,这场长达14年的股权收购也终于落下帷幕。
承保亏损非车险业务面临大考
从经营层看,史带财险在华的探索并不容易。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5亿元,同比下降5.54%;净利润1276万元,同比下降63.74%,出现“双降”局面。
承保端压力更沉重。2024年,公司综合成本率为100.81%,而2025年前三季度,综合成本率进一步攀升为108.71%,意味着保费收入已无法覆盖风险与成本,承保处于亏损状态。
这背后,与其早年确立的非车险专营战略形成强烈关联。当年,在车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公司另辟蹊径,主动放弃车险业务,将资源集中于意外健康险、责任险、货运险、企业财产险和工程险等非车险领域,形成了差异化的业务结构。
然而,就在公司完成外资独资化转型不久,监管政策的加码进一步抬高了其经营难度。11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式实施,明确提出非车险业务“报行合一”等刚性要求,即产品费率与备案标准须保持一致,不得变相打折或变通执行,这较大程度上压缩了险企在定价策略上的弹性空间。
![]()
图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通知的发布,对于全部“押注”非车险领域的史带财险而言,压力可不小。
模式转型阵痛已然显现。在“非车险专营”与“报行合一”政策的双重约束下,史带财险既需应对细分市场的盈利压力,又需在合规框架内重塑业务模式。如何在严监管环境中找到可持续的盈利路径,已成为其能否“深耕”中国市场的关键考验。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