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收购星巴克中国:神秘巨头博裕资本,什么来头?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静 无相财经 时间:2025-11-04 14:55:22
星巴克和博裕的合作,更像是一场婚姻。

无相财经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做了一件在其入华26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的事:

将其在中国市场全部8000家门店的运营控股权,交予一家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公司博裕投资。

根据星巴克的公告: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基本上都是大企业,而且都是在品牌早期的时候介入,对这些企业的转型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参与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在中国的构建。

快手、网易云音乐的成功投资,也意味着博裕对中国消费者在数字化生活、社交媒体生态、内容营销和线上流量玩法上有着相当的洞察和积累。

而这,正是当前星巴克在中国与瑞幸等本土品牌竞争中最明显的短板数字化敏捷性与生态丰富性。

博裕的入局,很可能会影响当前星巴克的会员体系、线上订单、配送网络乃至营销方式,实现一场数字化的换血。

与传统PE基金5-7年的退出周期不同,博裕因其资金多来源于主权财富基金、长期保险资金等,其投资周期可以拉长至10年甚至更久。

这种长钱特性,和星巴克中国万店计划所需的长期投入和培育期也非常契合。

毕竟在中国,尤其是在低线市场进行大规模商业拓展,涉及复杂的政商关系、商业地产谈判、本地供应链构建等。

博裕凭借其深厚的根基,也能有效为星巴克扫清这些非市场性障碍,这是星巴克作为外资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比拟的优势。

所以说星巴克嫁给博裕,也是一次深思熟虑的选择,毕竟博裕之所长,恰恰是星巴克当前所需要的。

02一场精心设计的非典型控股交易

说完双方合作的战略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本次牵手的细节。

和肯德基、麦当劳的卖身不同,星巴克和博裕的合作,更像是一场婚姻。

表面上,是星巴克出让控股权,但交易结构的设计处处透露出双方商业共赢,风险共担的意识。

一方面,星巴克在此次交易中展现了极大的战略灵活性。

其核心诉求并非牢牢抓住100%的控制权,而是确保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健康与增长。

通过让出控股权,星巴克可以更好地实现其多重战略目的。

比如冲击20000家门店,在成本更高、回报周期更长的低线市场,20000家的门店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本投入。

将这部分投入和风险转移给博裕,星巴克得以解放大量资本,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战略重点,如产品创新、供应链搭建等。

中国云南咖啡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打响名声,星巴克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培育作用。

此外,星巴克也深知,在与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的贴身肉搏中,自身在决策链条、数字化创新和本地营销上存在劣势。

比如星巴克的APP与瑞幸相比,在功能丰富性、社交裂变玩法和配送整合上仍有差距。

博裕的入局,相当于为星巴克中国安装了一个本土化操作系统,能极大提升其应对市场竞争的敏捷性和精准度,打赢这场数字化翻身仗。

交易公告中明确提到,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总价值评估超过130亿美元。这部分价值由三块构成:出让控股权益的现金对价、保留的40%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授权经营收益。

最后一点尤为关键。

它意味着星巴克即使不负责具体运营,也能像收租一样,持续从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中分一杯羹。

这种模式能将星巴克的角色从辛苦的耕耘者部分转变为坐享其成的平台方,其收益与品牌价值深度绑定。

所以说星巴克的卖股,是一种以退为进。

另一头,博裕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博裕愿意付出真金白银获取控股权,其目标也不仅仅是财务收益,坐拿分红。

控股权意味着主导权,博裕拿到主导权,则可以对星巴克进行较为激进的改革。

博裕现在拿到了控股权,就能为这些实验提供了更大的容错空间。

甚至,还可以利用其资本和生态优势,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段,尝试更具攻击性的价格策略或补贴活动,以抢占市场份额。

而这,一直是星巴克中国过去不敢尝试的。(怕影响品牌调性)

因此,这个60/40的股权结构是一个很精妙的平衡:

星巴克用控股权换来了资本解放、风险共担和长期的品牌收益;而博裕用资本和资源换来了推动深度变革所必需的主导权。

双方都押注于同一个目标:一个更大、更强、更本土化的星巴克。

03如何渡过磨合期?

当然,想象规划是美好的,真正过日子,必然会面临柴米油盐的计较。

星巴克引以为豪的是其伙伴文化和独特的价值观。

他们精心呵护并激励一线员工的伙伴精神,给到员工更多的工资,更多的假期,给到用户更好的咖啡空间体验,这正是星巴克体验的核心。

而私募股权资本天然追求效率、数据和回报率。

当博裕的职业经理人带着财务报表和KPI指标,进入一个充满咖啡热情和人文关怀的组织时,会产生矛盾吗?

毕竟,成本优化势必会影响到员工福利和培训投入,从而动摇服务的根基。

所以这场合作,既是对博裕中国核心资产运营商能力的一次终极检验,也是对星巴克能否保持初心的拷问。

万店雄心之下,双方管理层在战略决策上如何磨合将会成为接下来的重点,我们会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