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裁员4000人,AI开始抢饭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茶饮消息 时间:2025-11-04 20:08:22

昨天看了一则消息,说的是德国汉莎航空从现在到 2030 年累计裁员达到 4000 人,原有岗位将被 AI 取代。

说实话,刚看到那会儿还是有点震惊的。

我知道 AI 一定会取代一些岗位,但它进化的速度似乎比我们预想的要更快。

汉莎航空是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这次裁员目标主要是一些行政类职能,尤其是一些以文案工作为主的办公室岗位。

在生成式 AI 的加持下,这些岗位的生产效率会得到明显提高,原有岗位需求也将会变小。

比如,过去过去 200 条航线需要 200 个航线经理来管理,现在一个人用 AI 工具能同时管理 5 条,从而可以缩减掉 160 人。

这个优化空间,就是 AI 生产力带来的人效提升。

另外,AI 在航空领域还能用来做飞机油耗管理,燃油效率优化后省下来的钱就直接是航司利润。

对民航飞机有些了解的读者应该知道,飞机起飞前都会根据当次航路距离和事先计算的油耗量加油,同时也会确保燃油量有一定冗余。

过去,这个油量往往是基于一些历史数据参考和经验来做判断。

现在,AI 分析可以结合气象数据、飞机载重、航路情况、安全冗余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佳加油量,避免负载过重带来的油耗增加和成本提升。

当然,飞行员和空姐的饭碗暂时还不会被 AI 抢走,毕竟这属于专业技术和人力优势服务领域。

不过,也不排除替代人类飞行员的 AI 辅助驾驶和智能机器人空姐的出现,类似的雏形已经看得见了。

类似的情况,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出现,尤其是在一些在我们互联网圈看起来是传统行业的那些领域。

比如,工业、农业、气象服务、生产制造管理等。

过程中,其实也是一堆需求的释放,很多行业都会感受到 AI 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因此他们也会迫切需要 AI 去提升原有业务流程的效率并降低成本。

这种转变,有点像过去从手工账本记录到电脑表格记录,以及人工控制商品从进货到销售往进销存系统的转变。

包括刚刚过去的这十年,几乎所有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移动端 App 或者独立页面,也是诞生了一大批需求。

有需求,就会带来产品机会,从而也会驱动更多创新创业和对应岗位数量的增加。

因此,AI 既在抢一部分人的饭碗,也在给一部分人发新饭碗。

哪些人能接住和端稳,那就看当下的个人选择了。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说现在只有 5% 的人会对 AI 非常狂热,而剩下的 95% 则是旁观和看热闹。

前者会疯狂上手尝试,后者则是跟随者,谁能先抢占第一波机会自然就非常明显了。

之前还有读者问我,产品经理会被 AI 取代吗?

我觉得,传统产品经理的一些能力可能会,但产品经理作为人的一些优势还是具备独特性的。

比如,数据分析、原型设计、竞品分析等这些技能可以被 AI 取代。但也有一个前提,作为真人的你会这些,能对 AI 的工作成果进行评判和选择,而不只是使用 AI 工具。

如果只是会工具,但不懂这些技能的逻辑和对结果进行好坏判断,那跟拿着电钻乱打眼没啥区别。

另一方面,产品经理的洞察力、创造力、好奇心,这些是我认为真人具备的独特性,尤其是在创造力这方面,AI 还不如人。

AI 只会基于历史数据做演化,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力。

据我了解,现在一些岗位已经围绕 AI 能力做了升级,比如很多程序员开始使用 AI 辅助编程,一些设计师开始用 AI 设计出图,也有不少产品经理用 AI 进行方案初步设计或者快速原型构建。

这是好事,他们的工作效率就是得到了提升,带来的是更好的人效表现。

第一波提高自己生产力的人会得到奖励,这种奖励体现在机会、红利、以及先发优势。

话说回来,AI 目前毕竟还是工具,人要是想真正用好它,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专业,技能不过硬,能力不完善,又怎么去指挥 AI 干活并判断它的工作成果呢?

要知道,AI 是有幻觉的,也是会胡说八道的,如果你对此没有判断力,那相当于进入一个它为你编制的信息茧房。

因此,相信 AI、拥抱 AI、但是不迷信 AI。

作为普通人,多动手就是最佳策略,不是站着看,而是俯身去用,不要惦记手里的锤子,而是拿起电钻去感受那种振动和速度。

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碗。

标签: 飞机 产品 经理 效率 记录 岗位 领域 飞行员 第一波 动手 裁员 航空 传统 机会 技能 油耗 饭碗 气象 燃油 生产力 原型 汉莎 目标 专业 航路 优势 人力 表格 电脑 航空公司 空姐 工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