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跟一位日本比亚迪车主聊了聊,才明白我们对“出海”有多天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极客公园 时间:2025-11-04 20:08:38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60%,自主品牌已经「杀疯了」,卷到了天际。

所以,对那些有野心的中国车企来说,「出海」早就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活下去的必答题。

人们期待的剧本是,凭借着更成熟的三电、智能化技术,还有更低的成本,中国车企在海外那不就是降维打击、砍瓜切菜。

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咱们正好可以借着近期的日本移动出行展(Japan Mobility Show 2025),看看真实情况。在日本车企的自家地盘上,放眼望去,中国车企里还是只有比亚迪一个「独苗」在撑场面,这已经是它第二次参加日本移动出行展了。

在国内呼风唤雨的比亚迪,到了日本,却像个刚起步的新手。

从2022年7月正式进军日本,到这次车展前,已经三年有余,总共卖了7123台车。这个数字,如果放在国内市场,或许不值一提。

但故事的另一面是,增长的势头已经显现:2025年1-9月,比亚迪在日本销量为2899台,同比增长超过66%,尤其在9月份,单月上牌量更是首次突破了800台。

所以,比亚迪在日本的表现,是所有中国车企出海之路的一个缩影。它们走出去的每一步,都远比想象中更复杂,也更具挑战。

日本车企,没有大惊喜

落地东京后,车子行驶在去酒店的路上,长期关注汽车的我,自然而然地会观察路上的车。然而,眼前的画面却让我有些恍惚:在这座拥有37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街上的主角不是在中国早已习惯的各式新能源汽车,而是灵巧的K-car、卡罗拉等中小型燃油车。

电动汽车,在这里仿佛是另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这种感觉,在日本出行展的停车场里达到了顶峰。我们几个人跟寻宝似的,把偌大的停车场来回扫了好几遍,最后只找到了两台比亚迪和一台孤零零的特斯拉。

东京国际展览中心停车场停放的一辆比亚迪 | 极客公园

这背后,是有些悬殊的数字。当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已接近六成时,日本今年9月份的电动车渗透率只有1.7%,甚至还出现了下滑。这有点像中国2016年的情形,当时新能源的渗透率只有1.8%。在那之后,中国市场又熬了4年,才在2020年真正迎来大爆发。

除了电动车,另一个关注点的是充电桩。

在国内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公共充电桩,在东京简直成了「珍稀动物」。听比亚迪销售人员说,整个大东京地区的充电桩就1.3万个,核心那23个区更是少到只有三四千个。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深圳和东京都的面积差不多大,但却已经建了超过42万个充电桩。

如果说跑在东京街上的车代表着过去,那么日本移动出行展,肯定是通向未来。两年前,也正是在这里,丰田、本田等日本巨头曾高调宣称,电动化的未来属于他们,他们将不再落后特斯拉和中国车企,并很快会「回到自己所属的地方」。

然而,2025年的现实剧本,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走在日本出行展的展馆中,你会发现,聚光灯下的主角依旧是那些燃油车与混动车型。所谓的电动未来,还是处于概念车阶段。

丰田在日本市场拿下了三成份额,是日本乃至全球市场的绝对主角,它的动向无疑是整个市场的风向标。这次,丰田集团携旗下丰田、雷克萨斯、世纪、Gazoo Racing和大发等品牌高调出场,展台也非常热闹。

但他们讲述的,似乎仍是过去的故事:从丰田起家的纺织机,到各个时代的经典车型都有亮相。同时,丰田继续打造陆地巡洋舰的传奇,推出全新陆地巡洋舰 FJ。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超豪华子品牌——Century(世纪)。它曾经是日本皇室和顶级首席执行官的专属领域,最开始它搭载的是 V12 发动机提供动力,后来搭载混合动力 V8 发动机,定位有点像宾利和劳斯莱斯。

关于未来,丰田虽然也展示了一些概念产品,但画风略显奇特:有两轮车、三轮车、卡车,甚至还有形如蟑螂腿或带有旋翼的移动工具。最有意思的是丰田的 KidsMobi 概念车,这是一款自主、眨眼、气泡状的婴儿车,未来宝宝可以自己往返 7-11 。

而关于电动化的篇章,丰田计划将中国生产的bZ4X,「返销」回日本本土市场。

另一大巨头本田,则带来两款全新电动概念车。其中一款将是本田新一代0系电动汽车的第三款车型。除此之外,本田还将展出一款紧凑型电动车原型车;同时,日产则是把国内的N7带到了这次展览,还是一辆左舵车。(日本的方向盘是在右侧,中国是在左侧)。

总体来看,日本本土企业并没有太大的惊喜,带来更新的产品,以及对电动车新的理解,更像是按部就班的迭代。

「满级大佬」比亚迪,重回「新手村」

作为中国媒体,我们自然更关注中国车企。

比亚迪在2023年第一次参加日本出行展,两年后的2025年,比亚迪依旧是唯一的中国车企。整个场子里的外资品牌也就五个:除了比亚迪,再就是宝马、奔驰、现代、起亚。

跟很多人想象的并不一样,比亚迪在日本已经深耕了20年。最早,比亚迪是在日本开拓电池业务,后来拓展到电动大巴,如今则开始发力乘用车。

比亚迪在日本的发展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

「2004年,我代表比亚迪站到了东京法庭的被告席上。」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语气异常平静。当时,当时全球排名前三的电池巨头索尼和三洋,分别在日本和美国对比亚迪发起了专利侵权诉讼。

这是刘学亮入职比亚迪后接到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当时我们在日本甚至请不到愿意代理的律师。」最终,他说服了几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律师」,最终在2005年同时打赢了这两场官司,成为比亚迪在日本的重要节点。

日本市场是个很有意思的市场。它既是一个汽车强国,汽车关税是0,但也是非常保护自主品牌,从供应链层面透露出其市场的独特封闭性。就拿2024年来说,日本一年卖了442万辆车,本土品牌占了95%。包括奔驰、宝马、大众、比亚迪在内的知名国际车企的市场份额仅为剩下的5%。

比亚迪为日本市场打造的轻型电动汽车RACCO |

背景介绍完了,再把视角拉回到展会现场。相比在国内动辄包馆的比亚迪,它这次设有乘用车和商用车两个展位,都不算很大。这次,比亚迪为日本市场量身定制的K-EV BYD RACCO,并同步推出「纯电+混动」双线策略,正式引入其在日本市场的首款插电式混动车型海狮06DM-i。

除此之外,全新升级的元PLUS、海豚、海豹等纯电车型悉数亮相,同时仰望的超跑U9也同步参展。

即将进入日本市场的比亚迪海狮06 SUV |

移步至商用车展台,比亚迪的布局则显得更加成熟和深入。这里不仅有全球首发的纯电卡车T35,还有小巧可爱的纯电动巴士J6 living car概念车,再加上已经在日本多地有实际运营基础的中型巴士J7和大型巴士K8。

当新能源销量全球第一的比亚迪,进入在电动车刚起步的日本时,会发生什么?

按理说,故事的剧本应该很燃。但现实,往往比剧本更有意思。先来看一个数字,比亚迪在日本三年多的时间里,只卖出了7000多台车,还不到海洋网一个小时的订单。

值得欣慰的是,进入2025年,比亚迪在日本的增长曲线开始变得陡峭。尤其是在9月,单月销量首次突破800台,创下新纪录;而前三季度的总销量,也轻松超越了去年全年。

刘学亮表示,他们在进入日本市场之初,内部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销量目标。「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不会太高」。所以,他们的核心关注点,放在了一件更基础的事情上——建设销售网络。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在日本建成100家经销商网络。」他顿了顿,很坦诚地补充道,「不过说实话,今年的达成还是有点挑战,我们估计在80家前后。但我觉得,这已经很不错了。」

比亚迪位于东京目黑区的门店 | 极客公园

我特地去了一趟比亚迪位于东京目黑区的门店。这有点像国内的富人区。店面不大,就在奥迪的对面。

进店后,我最关心的当然是价格。国内的元PLUS,在日本化名ATTO 3,起售价是418万日元,折合约19.3万元,几乎是国内价格的1.7倍。这个定价,跟当地同级燃油车的价格差不多。这意味着,比亚迪从一开始就针对的是主流汽车市场。

虽然日本针对电动车也有补贴,但比亚迪也占不到太多便宜。日本的补贴政策与车企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贡献挂钩,特斯拉因为早期大量建设充电桩而享受更高补贴,比亚迪在这方面,还有更多努力的空间。

不过,比亚迪已经悄悄地在日本扎下根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日本的电动大巴市场,比亚迪早就是市占率第一的品牌了;再看家用车,它的纯电车型销量,已经超过了丰田。现在RACCO也上市了,后面的数据肯定更有看头。

所以,我们看到,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真正故事,不是「砍瓜切菜」的爽文,而是一个持续深耕、融入当地市场的故事。

在日本,什么人在买电动车?

在中国,最早那批玩电动车的,都是一些「技术极客」、「时尚先锋」。他们买的不是车,是未来感,是一种身份标签。最典型的例子,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就是国内最早提特斯拉的那批人之一。

但是,你要是把这套逻辑原封不动地搬到日本,可能就会水土不服。

在日本,情况要现实得多。首先你得明白,在日本买车,尤其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你必须先证明自己有地方停车,也就是所谓的「车位证明」。

这就带来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那些住在市中心高级公寓里、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白领精英,反而不是电动车的首选客户。为什么?因为日本的公寓停车场,那规矩可太多了。首先是防火防灾的规定极其严格,其次车位设计得一个比一个窄,螺蛳壳里做道场,想在自己的车位上安一个私人充电桩?手续繁琐不说,物业和邻居那一关就很难过。

那到底是谁在买比亚迪这些新能源车呢?

答案可能让你有点意外:主力人群,是那些40到50岁、住在「一户建」里的中年家庭。「一户建」就是我们说的那种独栋小楼,门口通常都有一个专属的停车位。这就解决了充电这个最大的痛点——自家门口,拉根线就能装充电桩,方便又省心。

比亚迪海豚车主韦兴先生,也是一位工程师 | 极客公园

韦兴先生(音译)绝对算得上是日本最先「吃螃蟹」的人。他是在2024年6月提的比亚迪海豚。而在买这台车之前,他开的是一台有50年历史的菲亚特老爷车。在日本,因为没有强制报废制度,这种「活化石」在路上跑并不稀奇。

作为一个工程师,他买东西可不冲动。他自己就说,像电子产品,如果一个新型号刚出来,他绝对不会买第一代、第二代,肯定要先观望,等技术成熟了,问题都解决了,到第三代才会出手。他买比亚迪也是这个路子,说明他关注这个品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 ATTO 3 (元 PLUS) 上市,到海豚进入日本,他一直在观察、在研究。

韦兴先生说,在他决定买车之前,跟他身边的日本朋友一聊,发现大部分人连「BYD」这三个字母都没听说过,一脸茫然。等他真把这台海豚开回家,好家伙,周围人的反应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他在世界各地都有工程师朋友,比如新加坡的哥们儿一听,就比较熟悉,也比较认可。

可回到日本本地,画风突变。他有一次去租一个临时停车场,管理员一听是电车,再一看是中国品牌,立马摆手拒绝,紧张地问:「你这个是中国电车?会不会……有燃烧的风险啊?」 把韦兴先生给整无奈了。他说,那个管理员可能压根就不懂什么三元锂、刀片电池。这种偏见和信息差,就是比亚迪在日本要闯的第一关。

那他为什么不选其他品牌,偏偏选了比亚迪?

其实在日本,普通消费者能选的纯电车,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主要就是特斯拉和比亚迪。但特斯拉在日本坚持的是线上直销模式,没有日本人熟悉的4S店。韦兴先生作为一个传统的、严谨的工程师,心里还是犯嘀咕:车子这么大个物件,没个实体店,以后保养、维修找谁去?心里不踏实。

相比之下,比亚迪通过与和谐汽车合作,老老实实地开起了4S店。有展厅可以看车,有销售可以咨询,有售后可以依赖。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式,契合了韦兴先生对「安心」的需求。

再聊聊钱和技术,这才是最实在的。买车成本方面,很多人觉得海外电动车贵。但在日本,比亚迪ATTO 3 的起步价,跟丰田RAV4这种国民级SUV的价格基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价格已经不是门槛了。

而在用车成本上,这笔账,工程师出身的韦兴先生算得更精。在中国,我们总说电车便宜,但在日本,电费可贵多了,普通家庭用电一度要1.5元左右。即便如此,算下来开电车的成本,大概也只是燃油车的三分之二,一公里使用成本大约四毛钱。再加上保养基本就是检查,不用换机油机滤,一年下来又能省下一笔。

在中国如火如荼的辅助驾驶,在日本人的概念里又是另一回事了。市场还普遍停留在「电动化」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人对这个还没什么概念。不过韦兴先生这种技术宅已经体验得很深了。他说,比亚迪海豚的辅助驾驶功能,感觉会「更积极、更猛一点」,而日本本土品牌的逻辑就非常「佛系、缓和」。这个细节,恰恰反映了中日两国在造车理念上的微妙差异。

咱们在国内,泡在新能源这个大池子里,早已经习惯了内卷和乱战。所以,我们总有一种惯性思维,觉得把这套打法,把我们这些「卷王」产品直接搬到国外,那不就是一场手到擒来的「降维打击」吗?

但比亚迪在日本的故事告诉我们,出海,不是一场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一场关于文化、信任和耐心的渗透战。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片盘根错节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用户习惯,甚至是由偏见和傲慢砌成的「心墙」。

在这种环境里,你带着「降维打击」的锤子想去砸墙,结果只会是头破血流。你的高配置、你的性价比,在「信任」这道门槛面前,可能一文不值。对方甚至根本不给你机会展示肌肉。

所以,出海注定是一条又长又寂寞的路。需要把心态从「征服者」切换成「服务生」,不是去颠覆谁,而是去思考能为这个市场带来什么别人没有的价值。

真正的赢,不是看你短期内卖了多少台车,抢了多少份额。而是看什么时候,一个普通的当地家庭,在饭桌上聊买下一台车的时候,能把你的品牌,和他们开了几十年的老牌子,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选项去纠结、去比较。那才意味着我们真正赢了。

虽然目前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和国内比差距悬殊,但是至少这条路已经开始有人走了。

标签: 日本 比亚迪 市场 中国 丰田 汽车 韦兴 东京 新能源 先生 品牌 故事 电动车 图片 车型 电动 来源 海豚 信任 极客 车主 停车场 价格 巨头 成本 本土 销量 主角 公园 砍瓜切菜 电池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