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30个月,一个周榜的诞生与消失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晚点LatePost 时间:2025-10-27 10:23:54

周榜是中国汽车产业 “卷” 的缩影,卷新车、卷价格、卷技术、卷服务,有时还卷一卷 CEO 的个人魅力。

30 个月,是汽车销量周榜的生命周期,比如今被极致压缩的新车研发周期 18 个月略长。2025 年 10 月,依旧火热喧闹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再也看不到各种企业官方或民间个人发布的任何周度销量榜单。不过,如今气氛激烈的竞争程度,无时无刻不提醒我们 “周榜” 曾经存在过,它就像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引发了一系列的骨牌效应,下面我们就用几个词来回顾一下 “周榜” 生命周期中的中国汽车市场。

内卷:周榜诞生与消亡的同一个原因

时间回到 2023 年的 3 月,春节过后的汽车市场被湖北一枪点爆,原价 21 万元的雪铁龙 C6 直接降了 9 万元,起步价只需要 12 万元。在这 9 万元的降幅中,其中有一半是来自湖北政府的补贴。一瞬间,网上出现大量的去湖北 “抢车” 的攻略,还留下了那句著名的 “21 万的 C6 槽点满满,12 万的 C6 毫无破绽” 真香定律。

那次降价潮首先与国六 B 排放标准实施在即、车企去库存压力增大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加剧,燃油车市场一次性通过降价释放此前已经积蓄已久的压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9 年-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从 4.06% 增加到 31.85%,上涨近 7 倍。2022 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是达到了 25%,四年时间新能源市场不断压迫燃油车市场,造成了巨大的价格差距和库存积累,2023 年初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阶段性的压力释放。

而此时,在互联网的汽车江湖里,理想汽车率先打破了行业按月发布销量的惯例,公布了第一份自制周销量榜单。此举让其每个月多了不少宣传和曝光的机会,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车企从 “质疑理想,到理解理想,最后成为理想”,纷纷加入到发布周榜的行列中。从此,泛乘用车销售领域工作人员又增加了一项必做的工作——每周盯榜。

当然,周榜也只不过是一个表象。一周一周滚动的成绩单背后,是整个汽车行业被卷动下的躁动与混乱。比如极氪 001 的 “一年磨三剑”(极氪 001 一年两次换代三代同堂)和智界 S7 的 “一剑磨三遍”(智界 S7 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三次上市)。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一款车型会每年推一次改款,也叫做某某年款,传统燃油时代可能在 6 到 8 年之间会进行大换代,每次换代的时候,必然会导致销量的波动。这种情况在周榜的驱动下,就会让企业的动作变形,毕竟谁也不想在周榜上有一丝一毫的落后。极氪 001 在 2023 至 2024 年间快速推出 2023 款、2024 款和 2025 款三代车型,改款间隔最短仅 6 个月,虽然这背后是极氪为追赶技术迭代而加速产品更新,但却反而引发了很多老车主的不满以及最终导致销量波动。

与极氪 001 的快速迭代不同的是,智界在其首款产品的发布上,锲而不舍,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发布了三次。2023 年 11 月 28 日,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首款产品 S7 正式发布,市场一片叫好,可随后遇到了交付难题。2024 年 4 月 11 日,华为再次为智界 S7 召开发布会,宣布解决初期交付瓶颈,并开启海量交付。不过在距离首次上市接近一年的时间点,2024 年 11 月 26 日,智界 R7 再度上市,进行了常规产品力迭代,提升竞争力并让入门价格下探。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几十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甚至百年的全球汽车市场都是极为罕见的,但却是真实发生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2025 年 3 月 18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明确呼吁企业停止发布销量周榜。中汽协认为,频繁的周榜 “不能代表市场规律”,加剧了 “内卷式” 恶性竞争。7 月,中汽协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再次严厉批评这一现象,反问道:“有了周榜单的发布,那是不是接下来还要出日榜单?这种做法严重误导、歪曲了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

随后,车企也逐渐调整了此前周榜的方式,如周榜不再包含其他车企的排名,只展示自家数据等等。但仍有一些第三方平台和媒体在持续发布周销量榜单,以及一些意见领袖以个人名义发布周度销量排名数据。不过这种现象在十一黄金周之后,彻底消失了,可以说 “汽车销量周榜” 在两岁半的时候,彻底的 “死去” 了。

沿着 2023 年 3 月之后得 30 个月看去,周榜实际上就是中国汽车产业 “卷” 的缩影,卷新车、卷价格、卷技术、卷服务,甚至有时还卷一卷企业的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这种卷的核心动力,正是来自于两股新旧力量的斗争。

新旧:能源的新旧与势力的新旧

先来看几组数据:2023 年 3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67.4 万辆和 65.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4.8% 和 34.8%,市场占有率达到 26.6%。2023 年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实现了 3016.1 万辆和 3009.4 万辆,同比增长 11.6% 和 12%,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 和 37.9%,渗透率达到了 31.6%。

2024 年全年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47.6%,同比增长 12%,下半年连续五个月渗透率突破 50%。2025 年 9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里程碑时刻——单月渗透率达到 58.37%,创下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的单月销量已达燃油车的 1.4 倍。从 2018 年 1 月仅 1.42% 的渗透率起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24 年 7 月,渗透率首次突破 50% 大关。2025 年更是加速攀升,1-9 月累计渗透率达 52.15%,9 月单月直接冲刺至 58.37%。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讲述的是一个新品类逐渐从弱小成为主力的过程,也就是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在市场当中此消彼长的过程。拉出 2023 年 3 月和 2025 年 9 月单车月销量排名前三十数据,2023 年 3 月有 11 款新能源产品,但全部来自于四家车企——特斯拉、比亚迪、广汽埃安和上汽通用五菱。而 2025 年 9 月,有 15 款上榜新能源产品,同时它们分别来自八个企业。新能源的占比提升,同时集中度分散,证明市场已经打开。

值得一提的是,在 2023 年 3 月榜单中的第三名产品,累计销量超 160 万辆的 SUV 销冠,在 2025 年的 10 月被一句 “海狮 06 是宋 PLUS 的换代车型” 所终结。这款曾单月卖出 5.6 万辆、占据海洋网三分之一销量的 “神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或多或少预示着,中国新能源市场正朝向新阶段迈出坚实的步伐。另外曾经长期盘踞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 BBA 组合,也就是奔驰、宝马和奥迪,在 2023 年还各自有一款产品上榜,但在 2025 年也只剩下奥迪 A6L 一款神车。

除了比亚迪这个新能源老将,出现在 2025 年 9 月销量榜上的还有三款产品小米 YU7、问界 M8 和小米 SU7,它们分别来自于两家诞生于 2018 年之后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小米和问界。这也引出了另一个新旧对比——新势力和传统势力。新势力这个词来自于 “蔚小理” 那一波被称作互联网造车新势力车企的崛起,不过如今 “蔚小理” 也不再孤单,除了小米和问界背后的 “鸿蒙智行”,还有一个持续创造单月销量新高的零跑汽车的加入。这六个势力,再加上外资新能源头把交椅特斯拉所形成的 “BIG6+1” 如今已经可以在销量上与比亚迪所抗衡。同时这八个品牌也占据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半壁江山。

通过对比 2023 年 3 月和 2025 年 9 月品牌销量排名的前三十可以发现,2023 年的四家豪华品牌只剩下三家上榜,并且无一进入前十名。另一方面,零跑已经摸到了前十名的门槛,而只有两款车的小米竟然也挤进了前二十名。最令人堪忧的,要数广汽,广汽本田、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已经跌到了三十名的底部,只剩下广汽丰田在苦苦支撑。

在新能源、新势力的搅动之下,汽车市场的 “上新” 规模也令人叹为观止。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 9 月,国内新车上市数量超 70 款,各类汽车相关发布活动累计达上百场,仅在 9 月最后一周就有 30 余款产品集中开启预售、亮相或上市。这一数据较 2024 年 9 月的 30 余款新车上市量实现翻倍增长。

新车扎堆上市,特别是新能源车的扎堆上市,也体现出了车企一定的焦虑,这个焦虑的背后,是对这两年新车销售高涨的助推——各种 “补贴” 存在明确或可能退坡的担忧。

补贴:补与退,确定的和不确定的

在政策层面,对新能源最有力的助推要数购置税减免政策。不过在 2025 年底,此前 2024-2025 年期间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征购置税(税额不超过 3 万元)将明确退坡,转换为 2026-2027 年减半征收(减税额不超过 1.5 万元)。这意味着,在 2026 年 33.9 万元(含增值税的指导售价)以下的新能源车,将会多付出含增值税的指导售价的 4.42% 税款,而高于 33.9 万元的车,将会多付出 1.5 万元的购置税,这都是相对于 2024 到 2025 年而言。

除了购置税,可以看到 2023 年引爆湖北市场的,就是政府的专项补贴,此后各地方补贴层出不穷,但最精确的政策导向,还要数 2024 年 4 月 24 日,国家七部委发布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规定 2024 年 4 月 24 日至 12 月 31 日期间,个人消费者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 2018 年 4 月 30 日前注册的新能源乘用车,购买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乘用车或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可获补贴。具体标准为:报废上述两类旧车购置新能源车补贴 1 万元,报废燃油旧车购燃油新车补贴 7000 元。

而就在三个月之后,即 7 月 24 日,相关部门又发布了《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了在《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基础上,个人消费者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 2018 年 4 月 30 日(含当日)前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纳入《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新能源乘用车或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贴标准提高至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 2 万元、购买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 1.5 万元。

此后整个新能源市场仿佛被上了一个政策的发条,特别是对想要购买低价代步新能源产品的用户非常友好。2024 年上市的售价在十万以内的吉利星愿,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达成了 40 万的销量,几乎成就了一个品类的奇迹,这背后少不了各种 “补贴” 的功劳。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购车的主要优惠政策有四类:第一,就是与新能源直接相关的购置税政策,当前是免征购置税,2026 年就会减半征收;第二,是国家的以旧换新政策,也被称为 “国补”,这个补贴要求比较严格,必须要报废一定要求之下的汽车并买新车才能申请,但额度比较大,买新能源补贴 2 万,燃油车补贴 1.5 万;第三,是各地方政府在国家总体政策指导下的置换补贴,也就是 “地补”,只要名下有车,置换购买新车的,买新能源最高补贴 1.5 万,燃油车 1.3 万;最后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促进汽车经济的补贴,一般来说是限时限量的,以及还有汽车厂商以各种名义推出的打着补贴名义的促销。

这其中,购置税减半征收已经板上钉钉,“国补” 还在继续,但据不完全统计在 2025 年的 10 月,仅有 1 个直辖市(北京)还保留着正常的补贴申请,16 个省(直辖市)暂停,其余省市也存在调整补贴范围/金额的情况。补贴的暂缓,反内卷的呼吁,销量周榜的消失,能否让躁动的汽车市场回归一些冷静和秩序,能否真正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空间格局,可能还要看即将到来的 2026 年 3 月了。毕竟如此庞大的市场,惯性依然会推动着所有的参与者,不断向前,再向前。

题图视觉中国

标签: 新能源 汽车 市场 补贴 中国 销量 周榜 燃油 乘用车 个人 上市 产品 企业 新车 购置税 数据 势力 政策 价格 政府 广汽 新旧 消失 情况 智界 比亚迪 程度 渗透率 名义 标准 要数 压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