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我国汽车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近期我国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行业发展锚定方向并注入新动能。
汽车产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为宏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海外竞争加剧,有效需求不足、无序竞争等问题仍然存在,行业高质量发展与销量稳步增长面临一定压力。
近日,我国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等数量目标。与此同时,针对当前行业在准入机制、产能结构、竞争等方面的新问题,以监管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精准化监管体系。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业加速融合,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升级等技术不断迭代。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衍生新的安全风险,对企业和产品准入审查提出新要求,对汽车行业管理带来新挑战。
此外,汽车行业无序竞争使得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选择通过压缩研发周期、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等措施加快产品迭代、压缩成本,可能导致产品安全质量、售后服务难以有效保障,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为了顺应产业创新发展趋势和行业管理需要,相关部门征求意见修订完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简称《企业审查要求》)、《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简称《产品审查要求》),提高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审查相应门槛。
《企业审查要求》全面提高了企业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明确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通用要求以及相关企业软件升级、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能力要求。同时,还增加了“集团化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准入管理效能和行业资源配置水平,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等。
《产品审查要求》则通过引入可靠性等涉及车辆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筑牢车辆安全底线,促进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在市场秩序治理上,将通过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打击劣质产品倾销,依托“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问题反映窗口”规范账款支付,推动网络乱象专项整治,打击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等,构建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
为实现稳增长目标,我国必须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相关方案提出,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推动25个试点城市新增推广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70万辆以上,持续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大幅增加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供给,将有利于促进电动汽车消费,尤其是提出实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全面覆盖,将开辟新的增量市场。
汽车行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居于世界引领地位,既要确保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中确保安全质量,又要扩大国内外销量以促进行业持续增长,为宏观经济运行做出贡献,目前加强前端精准化监管结合后端提振消费的措施,将有利于实现汽车行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