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公开报道显示,2009年,杨振宁曾到重庆,并参加数场公开活动。
曾在重庆出席科技活动
杨振宁在世时,曾数次到重庆,其中一次是2009年9月6日至8日,他和夫人一起到重庆出席了中国科协第11届年会。重庆市民陈先生是一名科技爱好者,他曾在当年9月6日到江北机场“追星”。据他回忆:“当时杨老(杨振宁)是和夫人一起从要客通道出来的,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很不错,走路也比较矫健,感觉是一个精神很好的老人。”
2009年9月7日,杨振宁在重庆八中举办讲座。
据新华网报道,杨振宁夫妇在2009年9月6日抵达重庆后,在中国科协第11届年会期间参加了四项活动:
9月7日上午,杨振宁夫妇来到重庆八中出席“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为1000多名八中师生做了《我的求学和人生经历》的主题演讲,并亲笔写下“宁拙毋巧”四个字激励后辈。
9月7日傍晚,杨振宁夫妇和上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渝北龙头寺公园植下桂花、广玉兰、香樟树等,为重庆种植出一片“院士林”。
9月8日上午,第11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重庆开幕,杨振宁出席了开幕式。
杨振宁在讲座中使用了很多珍贵的个人照片。
开幕式之后,杨振宁作为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顾问,和基金会主席查懋声一起,为2009年的“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获得者颁奖。
八中老师回忆杨振宁
10月18日,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重庆八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明翔宇。作为主抓科技教育的物理老师,他曾亲历了2009年杨振宁到访重庆八中的全过程。据明翔宇回忆:“我们学校科技教育一直比较出色,2009年在重庆科协的牵线之下,杨老(杨振宁)走进了我们学校,当时我们感到很惊喜、很荣幸。”
明翔宇介绍了杨振宁当年在重庆八中的相关行程:“他不仅分享了他的学生时代成长经历,还在演讲之后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并留下了‘宁拙毋巧’题词,希望为学做人要崇尚扎实厚重的‘拙功’,而非投机取巧的‘机心’;他还在学校的小花园栽下了一棵‘院士树’,至今这棵树仍茁壮成长,上面还挂着杨老的标牌。”
杨振宁分享成长照片。
演讲中,杨振宁首次提到他和重庆的缘分:“重庆是一座火城,我只来过一趟,坐汽车从成都来,只待了一夜,就坐江轮去三峡了……”
聊起对杨振宁的印象,明翔宇表示:“觉得杨老很和蔼,跟同学们很亲近。他讲座的内容很朴实,甚至还拿出了自己珍贵的童年照片。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分享身边鲜活的成长故事。”
杨振宁对话中学生
杨振宁在重庆八中除了做了《我的求学和人生经历》的主题演讲,还在演讲之后和八中学子进行对话,以下是当年的对话实录。
杨振宁现场题词“宁拙毋巧”。
问:杨院士,您好,霍金提出了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黑洞的猜想,但是有些科学家不是很同意,请问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霍金是一个大天文物理学家,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尽管,他的理论里有很妙的地方,多半天文物理学家认为他是对的,可是试验的证据还没有。所以,他没有得到诺尔奖。
问:您迎难而上,追求真理,终于获得了成功,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您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什么?
答:西南联大是很成功的学校,有非常好的老师,在全国吸收了非常优秀的学生。当时,没有电视、MSN,昆明没有一个电影院。在困难的时候,我还能够全神贯注地做学问,对念书的态度非常好,这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影响,对我学习物理知识、对物理品味,养成了一种判断力。
问:我们都说知识就是力量,是知识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有科学家梦想的我在学习上的挫折,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让我们极度地动摇。您也曾经是一位中学生,您也遇到过这些问题的困扰吗?您是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的?
答:每一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不一样,抗战的时候和今天客观条件完全不一样了。
去年,我出过一本书,叫《曙光集》,我在序里,提到在我的幼年青年,那时的中华民族面临的是一个悲惨时代,今天,我非常幸运,我想你们比我更幸运,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那个时代。我取名《曙光集》,是终于在我晚年的时候,在中华民族走完了这个黑暗的长夜,看见了曙光,可是我看不见天大亮,所以我跟我太太翁帆说,请她替我看到大亮的时候。我希望每位中学生都了解到,你们是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大亮的一天。你在不同的领域都可以做出贡献,这取决于你会不会取舍,你会不会在众多的可能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网、重庆时报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