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万颗卫星背后的生意经:80后老板携国星宇航赴港“一步登天”?

IP属地 中国·北京 野马财经 时间:2025-09-18 22:10:17



三年半亏损6亿。

作者|刘钦文

编辑|高远山

当你用手机导航、视频通话时,可曾想过:信号如何跨越山海,实现实时连接?答案可能就在你头顶数百公里的太空中——一条由数万颗卫星编织的“天路”正日夜不息地环绕地球运行。

“航天”这片曾经只能由国家力量主导的神秘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民营资本。随着政策壁垒的逐步松动与技术门槛的持续降低,民营企业的商业航天生意,正在加速崛起。

近日,港交所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航天客”——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民营“航天企业”刚刚向港交所二次递交上市申请,这已经是它今年内第二次递交《招股书》。六个月前,它的首次尝试因申请满六个月失效而折戟。

此次卷土重来,国星宇航带来了更新的财务数据: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76.6%。然而亮眼增速的背后,成立七年的国星宇航依然未能摆脱亏损的阴影。

这家由80后博士创办的商业航天企业,估值已在七年间暴涨超70倍。它的故事,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既有星辰大海的梦想,也面临着现实盈利的挑战。

01

当“星空”成为一门生意

三年半亏损6亿

航天事业听起来高大上,但如何赚钱却是绕不开的话题。

国星宇航的业务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一是卫星及相关服务,包括设计、制造、发射并管理卫星,涵盖全卫星生命周期,从有效载荷、平台及整星研发、组装及测试、发射协调以及在轨交付直至发射后运营及控制管理。简单来讲,就是帮客户造卫星、卖卫星,还提供后续的卫星运营管理服务。

例如航天机构,它们往往有探索太空、开展科研任务等需求,比如进行太空环境监测、天文观测等项目时,需要性能优良、符合特定科研要求的卫星。



二是星基解决方案,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和专有的灵境引擎定制提供。公司将2D卫星遥感数据转化为3D数字模型,满足空间智能与算力服务、数字城市应用等多行业应用。

这项业务是利用卫星在天上收集到的遥感数据,再通过AI算法,给不同行业的客户定制实用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把卫星拍摄的2D遥感图像,变成精准的3D数字模型。可运用在多个行业。

文旅行业,能帮助打造虚拟旅游场景,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 “云游” 各地美景;在游戏领域,可以为游戏增添更真实的场景,提升玩家的游戏体验;在城市治理方面,能辅助城市规划,监测城市建设、监测地质灾害等情况。

国星宇航的也有着不小的野心。早在2020年,公司就宣布将在10年内发射1万颗卫星,打造中国版星链,为全球提供移动通信。



这项被称为“星河工程”的计划,旨在由10000颗AI卫星组成天基网络,实现全球信号覆盖。截至目前,国星宇航已成功完成14次太空任务并发射27颗卫星,其中AI卫星达21颗,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居AI卫星发射数量第一。

2024年,国星宇航创始人陆川博士又与合作伙伴在乌镇提出的算力网络构建计划。拟通过部署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该计划通过卫星网络实现低成本、全覆盖的算力服务,变“天数地算”为“天数天算”,覆盖太空边缘计算及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场景需求。

2025年5月14日,国星宇航发射了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这也是公司“星算”计划的首发星座。

财务数据显示,国星宇航的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5.54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2.41亿元,同比增长65.1%。

然而公司至今尚未实现盈利。2022年、2023年、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0.909亿元、1.393亿元、1.772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1.98亿元略有收窄。三年半亏损5.994亿元。

公司解释称,亏损主要原因包括研发开支较高、早期卫星制造及发射成本高、规模经济尚未体现以及销售和行政开支增加。



不过,亏损在航天领域并不罕见,即使是“世界首富”马斯克的SpaceX也经历了长达17年的亏损才实现盈利。

“商业航天企业发展面临不少难点和痛点。技术上,部分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方面,既懂航天技术又懂商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和市场拓展;资金上,尽管有政策支持,但研发和运营成本高,资金持续投入压力大,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

02

估值为行业最低,

创始人拿千万年薪

国星宇航的创业故事,要从其创始人、董事长陆川说起,这也是一个典型科学家创业的故事。

这位出生于1983年的 “80后” 博士,履历令人瞩目。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陆川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之后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管理经济学硕士学位,2018年6月,陆川获得中国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工学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已拥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

正是凭借着对商业航天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无限热忱,在这一年,陆川毅然成立了国星宇航,立志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兴领域开疆拓土。

虽然国星宇航还未实现盈利,但在“人才支出”方面毫不手软。

《招股书》显示,创始人陆川的年薪达千万级别。2022年1361.1万元、2023年1017.4万元、2024年1283.1万元。远超其他高管。这也引发关注。

不过,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为 “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股权支付)”,作为股权激励实际未拿到现金及报酬。



国星宇航在《招股书》中表示,根据公司内部薪酬体系及相关规定核算,公司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陆川年薪是由现金和股权激励两部分构成,2022 年-2024 年、2025上半年的现金薪酬分别为153.7万、192万、86.1万、和73.4万。其中招股书中披露中非现金的股权激励的安排,为实控人对于离职员工股份回收造成的会计成本差额。

在陆川的带领下,国星宇航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核心团队。董事会由 15名董事构成,其中5名执行董事各有所长。王磊博士担任首席执行官,凭借其专业能力为公司运营掌舵;赵宏杰博士作为执行副总裁,在技术研发等方面贡献力量;黄若亮先生出任行政总裁,助力公司日常行政事务高效运转;郭勇先生身为高级副总裁,积极推动各项业务的拓展。

这样的团队让国星宇航的资本之路堪称火箭式上升。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完成了9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6亿元。估值从最初的9500万元,增长到2025年7月末的超过67.6亿元,七年间估值暴涨超70倍。

2018年9月,公司获得天使轮投资,深创投和星河产业集团成为最早押注的机构。那时,商业航天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概念。2019年6月,万科领投了A轮融资,近1亿元的资金涌入,让国星宇航的估值一举达到5亿元。地产巨头跨界投资航天科技,这一操作当时在业内引起了不小震动。

真正的融资高峰出现在2020-2021年。A+轮融资1.5亿元,B轮更是一举拿下3.55亿元。2023年的C轮融资超过5亿元,2024年末的新一轮融资也达到5.375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融资也带来了上市压力。

《招股书》显示,投资者均拥有包括委任董事的权利、反摊薄权、优先购买权、共同销售权、优先清算权及回购权。若是联交所拒绝、不批准,或者国星宇航自行撤回上市,那么回购权将自动恢复。



图源:《招股书》

而国星宇航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5年1月27日,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于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公司及相关公司的经营范围、实际业务和资质许可等情况,加上六个月申请有效期届满,该申请于7月27日失效。

不到一个月后的8月25日,国星宇航再次递交申请,此次更新后的招股书增加了最新财务数据,保荐人仍为国泰君安国际。

除了国星宇航,也有多家“商业航天”公司开启了IPO征程,资本市场已成为企业抢占发展先机的关键赛道,一场围绕 “商业航天第一股” 的竞逐正悄然升温。

其中,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星际荣耀等行业知名企业均已明确推进上市计划,且在上市地选择上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无一例外将目标锁定在科创板。



图源:早鸟观潮

国星宇航则是唯一一家选择港交所的企业,国星宇航在 “AI+卫星” 领域的独特布局,以及在星基解决方案上的商业化探索,更容易获得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为企业争取更合理的估值空间。

毕竟,虽然国星宇航的估值在过去几年飙升,但目前仍是几家商业航天企业中估值最低的企业。其中蓝箭航天的估值已达到200亿,屹信行业也达80亿。你认为谁能最终摘得 “商业航天第一股” 的桂冠?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