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第四十二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征,奔赴南极。此次考察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保障,预计于2026年5月完成任务后回国。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考察有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名队员参加,并邀请泰国、智利、葡萄牙和中国香港、澳门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参与。国内队员中,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肩负着什么使命?
![]()
11月1日,中国第四十二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征。图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在南极“给地球做CT”
深入了解地质演变史
据介绍,极地如同一个天然实验室,科学考察可从多方入手,涉及学科五花八门,包括气象学、气候学、生物学、环境学、地质学、矿物学、海洋学、天体物理学等。
地球物理探测是通过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揭示地下物质组成、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在南极做地球探测,除考虑绿色环保理念,还要考虑设备在低温及冰雪地表环境的适应性。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者介绍,通过对探测数据的精细化处理,可以把数据转化成地质模型,从而获得冰盖和冰下基岩的结构和构造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可划分冰盖内部结构,帮助判断冰盖运动方向和潜在移动速度,这些要素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这项工作好比在南极给“地球做CT”。数据可帮助更深入了解南极地质演变历史,并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唯一的开花植物——南极发草。图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南极植被调查监测
掌握连续一手数据
南极内陆冰雪覆盖,但长城站所处西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却生长着近60种苔藓植物和200余种地衣。而南极发草这种与小麦、水稻、玉米同属禾本科的物种,则是菲尔德斯半岛唯一开花植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金锋副研究员2014年开始在长城站周边开展极地植被生态系统监测,至今已参加5次南极考察。
李金锋指出,全球气候变化下,南极植被及生态环境不断变化,但究竟如何变化缺乏定量研究。他告诉记者,2014年在一植被监测点监测到的发草盖度大概有20%,而十年后已超过70%,其变化幅度超过很多科学家想象。
2024年12月,长城站举办南极生态环境与变化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8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参加。李金锋看来,只有获得详实且连续的一手数据,才能在科研领域及国际场合发出响亮之声。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参与南极考察。图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三极”是重要切入点
与环境气候密切相关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三极”,是认识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机制与发展趋势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信息显示,就自然环境而言,南极环境最极端,青藏高原次之,北极相对温和。“三极”虽在地理上遥不可及,但在环境和气候上却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所推动开展南、北极与青藏高原之间的相关研究,数位科研人员先后前往南极考察,取得了显著成果。
该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的孔维栋曾多次参与南极考察,并发现南极出现大量“红雪”和“绿雪”,这是全球变暖导致雪藻在南北极快速扩张的结果。
孔维栋表示,研究所参与南极考察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比研究青藏高原、南极和北极微生物多样性,阐明“三极”自然环境极端程度和资源梯度下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进一步提升青藏高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南极是气候变化“放大器”
探究人类活动对全球影响
南极是全球气候敏感区,表现出持续的气候变化“放大器效应”,极端事件频发对当地生态和全球天气造成显著影响,认识南极气候变化是认识南极的重要一环。
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对南极气体开展了持续研究,监测获取的观测数据对研究南极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底,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有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
据了解,除进行大气成分监测外,中山站还要进行每日4次的地面气象人工观测和发报。这些数据每天固定时间发回国内,由中国气象局上报世界气象组织。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